海南周刊 | 八旬琼籍作曲家黄英森:为音乐奋斗 年少立志发扬本土文化

[探索] 时间:2024-04-28 03:10:0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64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八旬琼籍作曲家黄英森:为音乐奋斗 年少立志发扬本土文化

八旬琼籍作曲家黄英森:

曲颂时代 歌赞吾乡

黄英森。海南黄英

文\海南日报记者 刘乐蒙 刘梦晓 图\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自由贸易港落地海南,周刊椰岛一抖变成金凤凰……”随着轻快的旬琼节奏响起,欢腾的籍作画面里,男女老少闻歌起舞,音乐这首易传易懂的奋斗发扬歌曲《海南好》,出自一位耄耋老人。年少

这位老人,立志就是本土琼海籍著名作曲家、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教授、文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黄英森,海南黄英数十年间,周刊他作曲无数,旬琼而这些曲调,籍作是音乐时代的映照,亦是他对家乡的一片赤诚。

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推进,退休回到琼海生活的黄英森,看到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希望通过这首《海南好》,让大家对海南、对海南人有更多了解,吸引更多人来到海南、爱上海南。”黄英森说。

为音乐奋斗 年少立志发扬本土文化

如果人生需要有一盏灯,去照亮前进的方向,对黄英森来说,音乐无疑就是这盏明灯。

1939年,黄英森出生在琼海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父母喜欢听琼剧和海南民乐,自小他就经常被带去戏台听戏看剧。耳濡目染中,他的心中种下了一颗音乐种子。

1992年,在广州举行的黄英森作品音乐会(翻拍)。

15岁时,黄英森来到嘉积中学念初中,出于兴趣爱好,他加入了学校组织的宣传队。在宣传队中,黄英森接触到不少乐器,也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位音乐启蒙老师黄甦。

“二胡、笛子、小提琴等器乐我都演奏得很好,黄老师看到我有音乐天赋,初中三年对我格外关注,也是因为他的推荐,从嘉积中学毕业时,我去参加了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前身,下文简称广州音专)的考试。”黄英森说。

为了凑齐到广州考试的路费和生活费,黄英森的父母卖掉了刚养没几个月、准备留着过年的猪仔。提着父亲用过的旧皮箱,18岁的黄英森坐着轮船,第一次离开了自己的故乡。临行前,黄英森告诉父母,如果考上就安心读书,如果考不上,就回家种地务农。

1958年的那场入学考试,黄英森记忆犹新,海南有100多位考生报名参加,但整个地区的录取名额只有7个。凭借两轮考试的出色表现,黄英森脱颖而出。

可当黄英森拿着录取通知书来到广州音专时,却发现这里的同学对自己并不友好。“学校里有不少富家子女,普遍觉得海南地处偏远、文化落后,认为海南人不懂音乐,也瞧不起海南的学生。”

所见所闻让黄英森心里五味杂陈,也是从那一刻起,他立志发奋图强,要把海南本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那些人是错的。

在广州音专作曲系学习的三年,黄英森次次考试名列前茅,当初嘲笑他的人也被他远远甩在身后。1964年,黄英森留校任教,教学间隙创作了大量极具海南风格的曲目,并被广为传唱。

为时代讴歌 学生时代展露创作天赋

黄英森的音乐创作之路,最早可以追溯到他的学生时代。“在广州音专上学时,第一年创作了两首词曲,一首叫《几时接你过船来》,是一首情歌;另一首名为《辘辘马车运粮忙》,反映了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状态。”黄英森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这两首曲目都发表在广东省级艺术类期刊《岭南音乐》上,引起广州音专校领导的注意和重视。

从那时起,每当有国内外歌舞团、交响乐团来广州演出,学校都会安排黄英森到现场观摩学习,这既让他开阔了视野,也为他今后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黄英森留校任教期间,几乎所有学校相关的歌舞、交响乐、歌曲的词曲创作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的创作也是“歌为时而作”的真实写照。

黄英森上课旧(照翻)拍。

20世纪70年代,民乐交响曲刚刚在国内出现时,黄英森以坦赞铁路贯通为历史背景,创作的《坦赞铁路皆友谊》等乐曲广受好评;1979年,一首《五指山·阿里山》颂扬了琼台两地的深厚情谊;2001年2月27日,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在海南举行,他根据诗词改编创作《博鳌更喜人》:“万泉气象新,水阔晚风纯。四海群贤聚,博鳌更喜人……”旋律中尽显博鳌人民迎来崭新历史契机的大好心情。

“这次创作的《海南好》,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为深刻的体会。”黄英森感慨,《海南好》的作曲其实几年前就已敲定,但一直苦于没有好的故事填词,当他得知海南自由贸易港相关政策出台后,立刻抓住了这个主题,很快完成了填词。

“政策好,机遇好,老百姓都觉得好,通过这首歌,我希望让更多人知道海南好,吸引大家到海南来,一起把自由贸易港建设得更好。”黄英森说,《海南好》主题中的这个“好”字,有“说不完的好”。

为家乡献力 耄耋之年选择落叶归根

在嘉积中学念书期间,黄英森经常带着一本汇编的《海南民歌集》,不时拿出来哼唱。如今,黄英森随身携带着一本《抒情诗歌选》,这本书由他本人所著,翻开后会发现,大多诗歌都和海南相关,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他对家乡的眷念。

任教数十年,黄英森早已桃李满天下,如今的他还经常在海南各个学校间奔走,挖掘本土音乐“好苗子”。“相比内地,海南声乐器乐人才少,特别是本土的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少,我希望所有热爱音乐的学生,都能遇到一个好的启蒙老师。”黄英森说。

“黄老师对学生的付出,都是发自于内心的,他把学生当成希望。”黄英森的学生黄育对黄英森的教导深深感念,20世纪90年代,黄育到广州求学,遇到了黄英森。她说,在音乐造诣上,黄英森的教导总是能给她提供丰富的灵感;在生活中,黄英森亦如父亲一般,帮助她度过困苦的求学时光。

另一方面,对海南民乐的发展和传播,黄英森也是只知奉献,不求回报。最近几年,黄英森会时常前往一些市县的乐团中当志愿者,为乐团成员现场指导。

“像我们所熟知的《久久不见久久见》,其实就是海南民歌宝藏里的其中之一,我们的民歌底蕴很深厚,但流传的数量太少。”黄英森说,今后,他会继续推出一批具有本土民族音乐元素的作品,同时也会继续呼吁更多音乐人和民乐爱好者加入海南民歌的挖掘和传颂行列。“相信终有一天,民乐之精华能为人们所珍爱,具有海南特色的民乐也能登上大舞台,响彻八方。”

人物名片

黄英森,早年毕业于广州音专作曲系并留系任教,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教授,先后任星海音乐学院实验乐团副团长、星海音乐学院师范系主任、华南文艺成人学院常务副院长。多年来,黄英森创作发表器乐声乐作品两百多首(部),并出版多部音乐专著。(刘乐蒙 刘梦晓)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