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东坡奇游琼岛画卷:兹游奇绝冠平生 正文

东坡奇游琼岛画卷:兹游奇绝冠平生

[综合] 时间:2024-04-28 22:26:5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6次

原标题:东坡奇游琼岛画卷:兹游奇绝冠平生

初春时节,东坡清风徐来。奇游琼岛奇绝

驻立琼州,画卷遥望旧时儋耳——苏东坡对海南之春深情咏赞:“春牛春杖,兹游无限春风来海上。冠平”春风拂万家,东坡不改旧时波。奇游琼岛奇绝再沐春风,画卷我们迎来首届中国(海南)东坡文化旅游大会,兹游四海宾朋,冠平思接千载,东坡缅怀先贤。奇游琼岛奇绝时隔千年,画卷而东坡犹在。兹游气象万千的冠平东坡文化,历经岁月流转,依旧光彩照人。

“我本儋耳人”“海南万里真吾乡”……东坡居儋三年,对海南有着真挚情感。这三年,东坡讲学布道、施教为民,开启了琼州人文之盛。东坡文化不仅是华夏儿女的共同财富,也是海南文旅的响亮名片。

传先贤遗风,续历史文脉。省委、省政府对东坡文化保护传承高度重视,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保护和利用好东坡文化”。发思古之幽情,壮今日之气象。此次大会恰逢其时,这是推动东坡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夯实文化自信海南根基的需要。

值此之际,海南日报精心谋划,于2月18日推出“兹游奇绝冠平生——东坡奇游琼岛画卷”特别报道,以联版手绘的方式,从文化东坡、诗意东坡、美食东坡、友情东坡四个维度,讲述当年东坡游历琼岛故事;同时推出《快哉东坡——首届中国(海南)东坡文化旅游大会特辑》,从旅行、文学、生活、书法等不同侧面,追寻东坡的志趣所在,展现“历典八州,行程万里”的立体东坡形象,更好推动东坡文化的研究保护、挖掘利用。

查看视频《千面东坡》

卷首语

■ 海南日报编辑部

如韩愈之于潮州,柳宗元之于柳州,古时候文化名人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于个人而言是人生的“至暗时刻”,却往往能让这些地方文化史上闪耀出一片异彩,他们也成为当地重要的精神文化坐标。苏东坡之于海南亦是如此。

苏东坡为海南留下精神文化坐标,海南更当传承发扬。2月18日,首届中国(海南)东坡文化旅游大会在海口启幕,大会以“弘扬东坡文化,助力海南自贸港文化旅游建设”为主题,旨在打造独具海南特色的东坡文化名片。

作家、学者林语堂曾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赞其一生是“人生的盛宴”——在中国历史上,还找不到谁的生活能比他更丰富精彩,还找不到谁能比他更善于发掘生活的快乐。

晚年来到儋州的苏东坡,是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呢?

在儋州,东坡是一位学者,传播中原文化;是一位诗人,将粗糙的生活诗意地呈现;是一位美食家,把海南的美食呈现给世人;更是一位百姓之友,热忱地与每一个普通人交往,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

作为学者,东坡在海南开坛讲学,成风化人,开启一脉文风,与姜唐佐等弟子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流传至今。近代海南著名学者王国宪评价苏东坡说:“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

作为诗人,东坡将在海南所见风物景致、所思所想都写入诗词。他写大海、高山,写村边遇到的儿童、街市碰见的老叟,写酿酒的意趣、品尝美食的欢喜,写困顿萧索之下的有趣生活,于艰苦之中彰显旷达超脱胸襟。

作为美食家,东坡奉行万物皆可烹。在儋州“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怎么办?无妨,其子苏过以薯蓣做成的“玉糁羹”也是人间美味;更有鲜美的生蚝让东坡喜欢到“不愿”与人分享。

作为百姓之友,苏东坡在儋州不论是商贾官宦还是平民白丁都热忱交往,真诚相待。东坡初到时“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而海南的朋友、邻居、学生、村民及时雪中送炭,这些莫逆之交、患难之交、布衣之交慰藉了官场失意的东坡。

为更好地弘扬东坡文化,海南日报今日推出5个整版的“兹游奇绝冠平生——东坡奇游琼岛画卷”特别报道,从文化东坡、诗意东坡、美食东坡、友情东坡四个方面展现东坡游历琼岛的故事,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东坡的家国情怀、豁达人生、为民意识和文学成就。

你眼中的苏东坡是什么样子?是“学霸”,诗词书画造诣非凡;是“网红”,万众瞩目,自成一派;是“吃货”,热爱生活,不负美食;是“社牛”,与人为善,广结善缘……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文化东坡

沧海何曾断地脉

■ 海南日报记者 梁君穷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被贬海南岛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州市),而后短暂的三年于东坡而言不过苦难人生的驿站,对海南来说却如文化火种。居儋三年,东坡敷扬文教,著述不倦,完成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论语说》等著作,并撰写诗文数百篇,留下了东坡书院、桄榔庵、东坡井等宝贵的文化遗存。

当时,琼崖学子慕名而来,向苏东坡拜师求学。苏东坡与弟子们诵诗读经,一时间,琼岛西部乃至西南部地区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文风由此兴盛。元代《重修载酒堂记》记载:当是时,人皆化之,文学至今而盛。

载酒堂内传书声。初来的苏东坡先住在儋州官舍里,后被逐出,便在桄榔林里盖了几间茅屋居住,名为桄榔庵。而后东坡与当地好友提议在乡贤黎子云处新建房屋,作为以文会友、启迪教化的地方。苏东坡据《汉书·扬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为房屋取名“载酒堂”。“载酒堂”后改称东坡书院,数百年来育人无数。

在众多前来求学的弟子中,姜唐佐是苏东坡格外看重的一位。姜唐佐本是琼山人,为向东坡求教,在儋州一住就是半年多。那段时间里,他经常陪伴在东坡左右,虚心请教,潜心向学。

苏东坡以姜唐佐有中州士人之风,“甚重其才”,赠诗道:“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苏东坡鼓励姜唐佐外出应试,相约“子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姜唐佐后游学广州,并最终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

东坡一生所学涉猎很广,在儋州他除了为读书人讲经传学外,还竭力劝导当地群众移风易俗,发展农业生产。在其《和陶劝农六首》诗中,东坡苦口婆心劝说当地群众改变“不麦不稷”的状况,重视农耕,改进工具,发展水稻生产。

当时儋州有杀牛的风气,“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富者至杀十数牛”,见此苏东坡痛心疾首,抄写柳宗元的《牛赋》并作记赠给琼州的僧人道赟,“使以晓喻其乡人之有知者”,以期教化乡民,爱牛惜牛,发展农耕。

苏东坡还耐心教化当地群众讲究卫生,指导他们勘察水脉,掘土打井,不饮用沟渠浊水。他还广泛收集药方,为民治病,深受当地黎民的爱戴。

宦海沉浮大半生,在即将走完生命历程时,苏东坡才发觉其功业正是在被贬谪半生的江湖之远:“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把儋州与对他平生思想影响最大、创作最成熟的黄州、惠州相提并论,可见他对儋州的重视。东坡寓儋三年,在海南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海南文化教育影响更是深远。

教化

在儋州,苏东坡与好友提议,为当地乡贤黎子云新建一屋。东坡为房屋取名“载酒堂”。此后,东坡便在载酒堂会见渡海而来的好友,并与慕名而来的学子谈诗论文,以自己超凡的学问,播下文明的种子。“载酒堂”后改称东坡书院,数百年来育人无数。

期许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讲学

姜唐佐来到儋州求学,日日跟随在苏东坡左右。东坡向旁人称赞:想不到海南有这般出色的士子。姜唐佐待了半年,临别之时,苏轼在他的扇子上题道:“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说:等你将来高中,我再为你续足成篇。姜唐佐没有辜负东坡的期望,后来,他出岛赴试,中了举人,成为见之史载的海南第一位举人。

诗意东坡

无限春风来海上

■ 海南日报记者 梁君穷

流放,流放,再流放,一路向南,最后来到海南岛上的儋州。在颠沛流离的命运里,苏东坡所行是崎岖的道路,所见是苦难的人生。但苏东坡不仅是一个能将文字写出诗意的人,更是一个擅长将生活诗化的人。

一茶一饭,一花一木,或是与友人的一段对话、一次出游,东坡总能以诗意的文字将其记录下来。在海南的三年同样如此,东坡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思以诗意的文字记录下来,这些文字也如春风般拂过宋代的琼岛,明媚了千年时光。

苏东坡爱以诗词描绘海南美景。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东坡终于得以北归,星夜渡海,回顾这三年感慨万千,他写下了著名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首诗除了表达苏东坡北归欣喜之情外,还对海南海洋生态美景进行了传神的刻画。“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乌云散去,月朗星稀,海天相接,一派宁静的气象,这里的天空与大海本就这样澄明清白,无需点缀。

苏东坡善以诗词记录海南风俗。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立春日,东坡迎来在海南岛上的又一个春天。这天他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和立春的习俗:“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这首《减字木兰花·立春》中“春牛春杖”写出了立春的一大习俗——鞭春牛。春牛是立春的习俗之一,即打春牛,寓意“催耕”,寄托了人们希望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朴素情感。春杖则指耕夫持犁杖侍立。“春幡春胜”描写的仍然是立春习俗,和暖的春风之中,房前、枝头春旗飘飘,七彩的春胜张贴在窗前或佩戴在人们头上,一派春日胜景。

寓儋三年,原本普通的生活,在苏东坡的眼中往往富有浓厚的诗情和哲理。记录生活,也是苏轼在海南期间诗歌创作中最丰富的部分。

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冬至日,一群邻里乡亲各自携带着酒菜器具,由符林、吴老率领着找到苏东坡聚餐饮酒,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却触动了苏东坡父子的诗情,东坡不禁挥毫写下《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酒》,其中一句写道: “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欢同。”这首诗既是对日常生活的记录,也表现出东坡与当地群众感情日深。

见海南群山,作“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见大海环岛,作“四州环一岛,百峒蟠其中”;得一新居,作“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见农圃栽植渐成,作“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喝酒后见一小童,作“儿童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寓儋三年,苏东坡有贫困,有疾病,有被贬谪的郁郁不得志,但有绿水青山相伴,与黎家好友为邻,苏东坡最终将困苦的生活过成了诗。

农事

早韭欲争春,晚菘先破寒。

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

早知农圃乐,岂有非意干。

尚恨不持锄,未免骍我颜。

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

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立春

春牛春杖,

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

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

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

卷起杨花似雪花。

美食东坡

人间决无此味也

■ 海南日报记者 梁君穷

如果要选一位古人同去旅游,苏东坡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因为他是一个十足有趣的人。论文,东坡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论书法,他居“苏黄米蔡”“宋四家”之首,但若论有趣,“美食家”则是东坡最为贴切的“标签”。

东坡一生宦海沉浮,身行万里半天下,但无论居于何种境地,他总能以美食为引,写出人间至情至味的诗词文章。

在苏东坡的诗词里,有鱼有肉,也有茶有酒;有荔枝樱桃,也有河豚鲍鱼;有寻常百姓家的萝卜荠菜,也有达官显贵席间的珍馐美馔。在他笔下,万物皆可烹,我们不难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他在饮食间传达出的人生情趣。用今天的话说,东坡真是名副其实的“大宋第一美食博主”。

苏东坡寓居惠州约两年七个月后,再度被贬谪,这一次他以“琼州别驾”身份被贬到海南儋州。初到物质和文化都比中原地区落后得多的海南岛,东坡面临着“食无肉”等“六无”的窘境,这样境地下,作为“美食家”的他又会有何作为?

居儋期间,苏东坡发现当地有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海鲜——生蚝,并发挥其在美食方面的天赋,摸索出烹饪生蚝的方法,为“东坡美食”再添新成员。“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据《食蚝》一文记载,有住在海边的人送来生蚝,苏轼取出生蚝肉及汁液,下锅与酒共煮,再挑选个头较大的生蚝,用火烤熟,独特的美味让他赞不绝口。

《食蚝》的结尾,东坡诙谐地告诫苏过说,蚝这种美味不可随便说出去,恐怕北方的君子们知道了,要争着到南边来分享我们的美食。几句诙谐的表达,写出了他对海南海鲜美味的喜爱,也体现出苏东坡豁达的性格。

尝了海味,又怎能没有山珍。历史上,薯蓣常常泛指各类根块类作物,如山药、毛薯之类。苏东坡曾作《记薯说》:“海南以薯为粮,几米之十六。”在儋州,苏过“研发”出了这种“山珍”的新吃法——“玉糁羹”。

东坡激动地写下:“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东坡更是在诗题中直言“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

苏东坡也曾热情赞美海南的佳果。对海南椰子,他盛赞“天教日饮欲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对海南槟榔,他说“吸津得微甘,著齿随亦苦”;就连山路边的桃金娘,他尝了几颗后也直言“殊甘美”。如今,海南是全国人民的“果篮子”,各种优质果蔬品种层出不穷。如果东坡再来海南,又会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

品羹

在粮食紧张的艰难处境下,苏过翻新花样做出了山芋稀粥,并美其名曰“东坡玉糁羹”。苏东坡对这道菜大赞道:千万不要将这美味轻易地比作南海的松江鲈脍,它哪里比得上我儿子所做的东坡玉糁羹呀!

食蚝

苏东坡得到生蚝,取出肉与酒共煮,再挑选个头较大的生蚝,用火烤熟,烤生蚝的美味让他赞不绝口。他还告诫儿子苏过,蚝这种美味可不要随便说出去,恐怕北方的君子们知道了,要争着到南边来分享我们的美食。

友情东坡

黎音笑语说坡翁

■ 海南日报记者 梁君穷

苏东坡胸怀旷达,乐结善缘,一生交友无数。“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是与东坡同时代的刘壮舆所著《漫浪野录》中记载的东坡自述,从中似可窥见其何以能结交众多朋友。

东坡交友不以身份高低而论,庙堂高士、乡野村叟、三教九流无不可结交,高官如张方平、吕公著等,僧人如佛印、道潜之类,基层小吏张怀民也因与其夜游而留名千古。

苏东坡有着巨大的人格魅力,他才学动人,待人真诚。谪居海南岛的三年,东坡也结识了许多当地群众,甚至当地孩童都能“黎音笑语说坡翁”,有的甚至与之成为挚友,留下传颂千古的佳话。

苏轼写过许多关于当地群众的诗,都饶有趣味,如“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黎族小朋友吹着葱叶对苏轼迎来送往,表达他们对东坡的喜爱。苏东坡在《访黎子云》中也写到:“野径行行遇小童,黎音笑语说坡翁。东行策杖寻黎老,打狗惊鸡似病风。”可见在与当地群众的交往中,东坡渐渐融入了当地生活。

赵梦得是当时澄迈的一位商人,慷慨乐助。他常往来于海南和内地之间,东坡的书信、诗文、物品等常由他捎带。元符三年六月,东坡遇赦北归路过澄迈,他想与老友赵梦得见上一面,可惜,赵梦得不在澄迈,于是写下留言《渡海帖》交予赵之子,其间对友人有着深情祝福:“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

“春梦婆”是苏东坡在海南时有名的轶事。苏轼在访友途中遇见一位老妇,两人攀谈起来,说到世事如何,老妇说:“世事如春梦耳。”春梦婆的话蕴含深意,是她自己一生经验的真实总结,对苏轼来说也是一种人生真谛的领悟。

寓儋三年,东坡结识了热情好客的黎家兄弟、率性洒脱的老符秀才、大耳朵的吴老头,还有义士赵梦得和一群可爱的青年。东坡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北归之时,东坡不禁写下《别海南黎民表》,动情地说道:“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友人

张中

东坡和儿子苏过初到儋州时,住在官舍内。由于年久失修,官舍破败不堪。昌化军军使张中钦慕苏东坡品行,为了改善他的居住条件,派人修缮官舍。此事被人向朝廷告发,张中旋即被撤职查办。随后,东坡父子也被逐出官舍。东坡在城南建桄榔庵,张中和乡亲们一起参加劳动,之后常与东坡父子饮酒、下棋。

黎子云

黎子云是儋州当地的乡贤,贫而好学。东坡居儋期间,常与黎子云兄弟来往。黎子云以务农为生,所住的茅草房简陋。有一次,东坡与张中去他家做客,席间有人提议为黎子云建一间新房,东坡表示赞同,并欣然为新房取了“载酒堂”之名。

黎族卖柴郎

一次,东坡遇到一位家住深山的黎族人,他挑着柴火到城里卖,看见苏东坡穿着儒家冠服不禁发笑。东坡想与他说几句话,但双方语言不通。那人弹指叹息,送给苏东坡一些吉贝布,似有今年海风寒冷,注意加衣保暖之意。

村行

野径行行遇小童,

黎音笑语说坡翁。

东行策杖寻黎老,

打狗惊鸡似病风。

总策划:吴斌 监制:林绍炜 策划:曹健 程旺

执行策划:罗清锐 编辑统筹:梁君穷

版式统筹:张昕 手绘统筹:杨千懿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