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增长极”已成驱动内需大引擎

[探索] 时间:2024-05-05 04:30:2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19次
  中评社北京1月29日电/为实现经济转型、增长极产业升级,都市动内中国经济增长战略越来越趋向于内需主导,圈已而基于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成驱省会城市等)、引擎城市群、增长极都市圈打造新的都市动内“增长极”,已成内需大引擎。圈已据中科院《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成驱中国正在形成23个城市群,引擎珠三角、增长极长三角、都市动内京津冀是圈已发展最成熟的三个都市圈,成渝、成驱长江中游都市圈正在崛起。引擎大城市、中心城市集聚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辐射力,打造城市群或都市圈,带动周边发展。随着中心城市打造、强省会战略推进,西北、中原等增长极也在崛起。  上海证券报发表资深地产研究人士李宇嘉文章表示,不过,在发挥经济增长极的效应上,中国大城市、都市圈还远逊于发达国家。相比全球60亿人对应24个千万级人口城市,中国近14亿人仅对应4个千万级人口城市,再考虑到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大城市人口集中度效应明显偏低。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已从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未来增长更加依赖于人口集聚。因此,要夯实内需主导,须做强人口集聚和增长极的功能。目前,中国有15个副省级城市,包括10个省会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围绕这15个城市打造中心城市或城市群、都市圈等“增长极”,这是中国未来内需主导的火车头。  文章分析,提升集中度不能单纯靠出台政策和兼并扩围,更要紧的是提高城市资源集聚能力和辐射效应。2018年8月,新一轮轨道交通规划批覆,项目集中在区域中心城市,比如东北的沈阳和长春,长三角的上海、杭州和苏州、中西部的济南、重庆和武汉。所有城市都是区域或省域中心城市,不考虑上海,这些城市的GDP在本省的集中度高达30%左右。上述城市合计批覆39个项目,50%的项目规划里程超过35公里,意味着多数项目要连接中心区与卫星城、外围县市、都市圈其他城市。比如,上海嘉闵线对接江苏太仓、11号线对接苏州S1号线、9号线和22号线分别对接嘉兴4号线和5号线;广州和深圳规划到2025年或2030年的轨交线路,有多条线路与佛山、清远及东莞和惠州连接。本月初获批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北京副中心通州与河北省廊坊北三县地区(三河、大厂、香河)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向北三县延伸布局。  除了三大都市圈,武汉、郑州、成都等国家中心城市也进入了轨交大发展时代。近期获批的武汉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9-2024年),8条新线,过半位于武汉东部,打造武汉、黄石、鄂州、黄冈都市圈,其中11号线跨出武汉开到鄂州;依照郑州轨交规划(2015—2050),2050年新密、荥阳、中牟、新郑、巩义等卫星城将与郑州中心区无缝连接。专家们推断,中国行政分级模式导致的中心城市资源过度集中等,有望通过突破行政规划的轨道交通,外溢到外围和都市圈。  最突出的例子,是作为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2017年浙江嘉兴设立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实现理念、产业、基础设施、政策“四个接轨”。在医疗方面,深化医保双向对接,沪嘉医保卡一卡通,嘉兴纳入上海异地双向刷卡结算首批先行地,教育全面战略合作,上海固定电话021可在嘉兴电信局申请办理;交通方面,公交卡实现“一卡通”,嘉兴轨道交通对接上海,并与上海实现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模式一体化。在产业方面,嘉兴与上海开放创新平台合作,推进平湖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等重点园区建设,打造沪嘉杭G60科技创新走廊。  前些年,轨道交通规划往往意味着沿线地价和房价上涨,但随着“房住不炒”落地,供地配建(保障房、租赁住房、自持)“常态化”,限地价和限房价也在“常态化”,地产回归实体经济,轨道交通规划、都市圈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红利让利于无房户、新市民和农业转移人口,进而激活内需。与此同时,无房户、新市民和农业转移人口等,通过低成本、低门槛“扎根”城市后,基于其消费潜力大、边际消费倾向大,消费为主的内需会带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助推经济转型平稳。还有,《土地管理法》和《房地产管理法》近期同步修订,扫清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法律障碍。大城市外围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未来将大规模建设租赁、共有产权等住房,将极大降低城市化的成本。  文章指出,照现有趋势,基于“增长极”效应叠加外围低成本开发、公共服务一体化,中国城市化率或将从56%上升至70%,新增城市居民将达5亿左右,其中2.45亿外来人口、2.5亿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总规模将超过日、美两国人口总和,这是夯实中国消费内需的最大保障。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