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色文山】麻栗坡:赓续“老山精神” 创新“三边文章”

[百科] 时间:2024-04-28 00:34:2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79次

坝子雷场 南油村壮族刺绣。老山精神记者 张文峰 摄/美编 张维麟 画

  青山埋忠骨,走进山河念英魂。红色苍松翠柏下的文山文章麻栗坡烈士陵园,块块墓碑无声诉说着历史。麻栗老山作战流淌过时间长河,坡赓不仅代表一段过去的续创新边记忆,更沉淀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老山精神“老山精神”,成为彪炳史册的走进精神象征。

  硝烟散尽,红色1992年,文山文章边境地区由战时转入和平。麻栗“老山精神”在“发源地”麻栗坡县赓续延绵,坡赓指引着曾经“一切为了前线,续创新边一切为了胜利”的老山精神边疆人民,全力作好强边固防、兴边富民、沿边开放“三边文章”,以紧密团结、艰苦奋战、无私奉献谱写跨越发展新篇章。

  强边固防 29万老山儿女为国站岗

  “我家住在393号界碑旁的半山腰上,从山脚到我家一共有283级石梯,山高坡陡、雾多路滑,妻子多次劝我搬下山去住,但是如果我搬家了,就不方便巡边了。”说这句话的人,是麻栗坡县董干镇马崩村原党总支书记王仁兴。

  马崩村,祖国西南边陲最沿边的村寨,国境线长达11公里,11个村民小组300余户苗族群众守护着国境线上的16座界碑。王仁兴不仅坚守在边境线上不搬家,还牵头组建了一支由6名本村党员组成的义务界务员巡逻队,不定期到边境线上巡逻,更带领着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王仁兴是传承“老山精神”的一个个体,也是一个榜样。

  一直以来,麻栗坡县始终坚持把维护边境安全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责任,以强边固防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探索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联防联控管边固边兴边机制,创新形成了“八联共建”的边境社会治理模式,实现边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在277公里的边境线上,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边民就是一个“哨兵”,29万老山儿女守边有责,强边固防,筑起安全稳定屏障。

  进入新时代,“老山精神”依然激励着各族干部群众守边、固边。在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后,麻栗坡县既要“内防反弹”,更要“外防输入”,疫情防控压力很大。400多个日日夜夜,麻栗坡县党员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警察在边境线上的176个卡点每天2000余人值守,各村各寨总动员,全部参与到轮流守卡中。

  “支前参战时我就在这里守着,现在疫情防控,我更要守好边境线。”驻守在疫情防控卡点一线的天保镇天保村委会八里河村村民王和光说。有了这许许多多传承“老山精神”的边境“守护者”,麻栗坡在边境线上筑起了一道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

  兴边富民 “原战区”人民开拓新生活

天保镇老寨村

  凌晨两点,有了明亮的路灯和宽敞的村内道路,黄世兰的小面包车行驶得非常顺畅。

  “现在出门,赶到麻栗坡县城装上菜,再返回天保口岸,天就该亮了。”黄世兰是麻栗坡县天保镇老寨村的村民,她将自己家的地租给别的村民种植香蕉,自己做起了卖菜的生意。

  天保口岸的农贸市场里,黄世兰将新鲜的蔬菜从车上卸下,摆放到摊位前。买菜的人越来越多,不一会儿,一车蔬菜便销售一空。“虽然路程比较远,但是天保口岸人流量很大。疫情发生前,除了本地的商人和村民以外,还有许多越南人到这边来买菜,每天都可以有至少200元的收入。”黄世兰说。

  “以前的土坯房变成了漂亮的两层砖瓦房,在政府的帮助下,村子完全变了样子,甚至比城市还干净、宜居。”黄世兰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只要人勤劳,哪里都能赚到钱,一家人都不再为生计发愁,孩子对上学很积极,我们也有积蓄可以把他们送到文山的学校去了。”

  兴边富民,在黄世兰一家人的身上得到了印证。兴边富民行动在麻栗坡结出硕果累累,在边疆镌刻出一幅幅美丽的风景。其中,脱贫攻坚是最有成就的答卷。

  面对“边疆、民族、山区、原战区”4大特点,2016年以来,麻栗坡县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三精准”“三落实”,下足“绣花”功夫,补足薄弱环节,切实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全面发力。2020年5月,省政府发布公告,麻栗坡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顺利脱贫摘帽。2020年8月,全面完成脱贫攻坚普查任务,并通过了国家验收。

  砥砺前行,接续奋斗。以传承艰苦奋战、无私奉献的“老山精神”为底色,乡村振兴在麻栗坡这片热土上继续点染画卷。

  沿边开放 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去往老山脚下天保镇的入口处,一侧是文天二级公路直通麻栗坡县城,一侧是井然有序的天保口岸。占地31.59公顷的麻栗坡天保口岸国际货场立于中间,推土平地,施工正酣。

天保口岸

  “麻栗坡天保口岸国际货场建设项目,属于天保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的内容之一。”麻栗坡边合区管委会外经贸科科长张权明介绍,建设内容包括查验货场、边民互市市场、货运专用通道、联检办公楼、物流区、待报区、仓库及相关配套设施等。

  天保口岸是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进入越南和连接东南亚、南亚最重要的陆路通道之一。加快提高沿边开放水平,麻栗坡持续在天保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上发力,累计投入10.38亿元,完成了查验货场、物流通道、东岸快速过境主干道、自来水厂、边民互市市场迁建、天保35KV变电站等项目。2020年4月,投资5500万元的天保口岸边民互市市场迁建项目投入使用。天保陆上边境口岸型省级培育物流枢纽项目有序推进。国际货场项目于去年12月启动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300万元。货运通道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127万元。

  练好“内功”,方能厚积薄发。今年1月至4月,天保口岸完成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9.1亿元,同比增长64.2%。货运量和入境人员呈现“一升一降”的趋势,货运量28.1万吨,同比增长79.2%;出入境人员2.4万人(次),同比下降71.5%。

  站在口岸,放眼望去,一条崭新的公路沿着国际货场直通越南,等待“上车”。“国际货场投入使用后,货物直接通过货运专用通道进行通关,将大大缩短通关时间。”张权明说。而另一边,文麻高速公路即将贯通,通边达海的经济通道将为麻栗坡沿边开放持续赋能。

 

一场特殊的党课

  仲夏,位于麻栗坡县老山主峰一侧的坝子雷场草木蔓发。从高空俯瞰,用植物花木种出的“中国地图”与“党旗”,在莽莽林海中显得愈加地庄严而美丽。

  “地图”下方,“祖国在我心中”5个大字,在阵阵松涛声中,直击每一位到访者的心灵。这里是扫雷英雄杜富国同志负伤的地方,是他和战友们用青春趟过的土地。“祖国在我心中”,是杜富国与战友们的铮铮誓言。

  “杜富国在日记里写道:‘我见过最美的风景,就是在我们扫完的雷区上面盖上房子,百姓可以安心种地。’现在杜富国可以欣慰的是,昔日的雷场已变成美丽田园,松苗随风摇曳,茶树抽出新绿,边区人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在雷场中间,在气势雄壮的八一军旗雕塑下,一场特殊的故事情景党课正在进行。

  党课讲解员、志愿者杨林战是麻栗坡县麻栗镇茅草坪小学校长,与搭档、麻栗坡县委组织部的干部高春晓,用最质朴的语言、最真挚的感情,讲述着杜富国英雄事迹的点点滴滴。

  如今,坝子雷场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党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春晓介绍,麻栗坡县在老山战场遗址、烈士陵园、坝子雷场专门开设故事情景党课,让参训学员切身感受“老山精神”的丰富内涵,接受触及灵魂、震撼心灵、脱胎换骨的洗礼,强化干部的坚定意志和坚守情怀。

  故事情境党课成为麻栗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品牌,今年以来共讲解故事党课15余场,受众700余人次。

 

盘金良:我为扫雷战士带路

  坝子雷场是杜富国扫雷的战场,也是村民盘金良失去了双腿的地方。

  麻栗坡县猛硐乡坝子村的盘金良年近六旬,义肢走起路来有些不协调,“我是村子里第一个被炸伤的,也是最后一个被炸伤的人,现在大家都可以安安心心上山了。”

  盘金良为耕种自家土地、管护山林,先后两次被地雷炸伤,失去了双腿。山区群众的主要生产资源都在山上,但两次被炸的经历,让盘金良至少有10年时间没敢再靠近过这片土地。竹子倒了,也不敢去清理,眼睁睁地看着腐烂;原来种的草果熟了也不敢去采。

  2018年,扫雷战士们进入坝子雷场作业,这片雷场里有一部分山林是盘金良家的。扫雷开始后,他自愿为扫雷战士带路,指出雷区的大致位置,便于战士们开展扫雷工作。他基本每天都坐在山坡下,看官兵们扫雷,“他们太辛苦了,太累了,我看着心疼。”

  于是,在雷区对面的山腰上,盘金良用竹子和木头搭建起了一间简易房屋,为战士们煮上了茶,杀好了鸡,等待战士们扫雷结束就立马送去犒劳。

  2018年11月16日,扫雷队的官兵们用手拉手的方式,趟过已无雷患的雷场,将这片土地交给边疆人民放心耕种。期待已久的盘金良立即到乡政府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领来油菜种子,播撒在这多年未耕的山坡上。

走在曾经害怕踏入的山地,盘金良感慨万千,他的羊正在一旁悠闲地吃草。昔日,“蚂蚁爬进去也被炸成粉”的雷区,现在已经变成了村民们放心种植、奋斗幸福生活的安全地。

 

  

  “断翅”重飞的领头雁

  看到撂荒的土地重新长出粮食作物,茶树抽出新芽,受雷患之苦大半辈子的李运忠嘴角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李运忠家住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坝子村委会长地村小组,距离边境线600多米,村子所在的老山周围因战争遍布地雷,道路两旁漆有骷髅头的雷区警示牌随处可见。

李运忠 供图

  2006年,在雷场附近砍柴的李运忠不慎踩上地雷,致使右小腿截肢致残,26岁的他人生跌入低谷。“当时的心情悲观到了极点,甚至无数次想要轻生。”好在妻子的陪伴和鼓励让李运忠逐步振作了起来,并在爱心企业的帮助下装上了假肢。

  “逃避不是办法,生活还得继续。”逐渐走出困局的李运忠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度过了艰难的3年磨合期后,他重新站了起来,犁地、放牛、摆地摊……竭尽所能为家庭减轻负担。但他并不满足于此,看到本地丰富的古树茶资源,脑子活络的他开始学习炒茶制茶,尝试做起了茶叶生意。

解除雷患的坝子雷场 供图

  “刚开始并不顺利,工艺、资金、销路等都是大问题。”通过努力,李运忠此举不仅畅通了销路,原本并不完善的制作工艺也在摸索中得到了改良。去年,李运忠制作的8吨干茶刚上市就销售一空,最高售价达每公斤400元,同时带动周边茶农户均增加鲜叶销售收入5000元。

  如今,李运忠不仅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还成功当选为长地村小组的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从对未来失去希望,到如今生活越来越好,得益于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李运忠说,现在自己要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努力回报社会,带动更多的农户一起致富。

“国礼”送进联合国

  因村里壮族刺绣被作为“国礼”送进联合国,麻栗坡县麻栗镇南油村声名远播。

  壮族刺绣是一项深植民间的古老技艺,承载着文化记忆。在麻栗坡县,这项传统技艺从小山村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今年5月,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安理会5月轮值主席张军赠送给安理会成员国代表一份礼物——中国云南的咖啡豆、千年古树茶,以及壮族手工刺绣。

  在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的壮族手工刺绣中,就有来自南油村的手艺。一团彩线、一根绣针、一块布料、一双双勤劳灵巧的手,纺山织水、裁云绣霞。“绣品都是顾客预定好的,利用农闲时间,一年有万把元的收入。”56岁的绣娘李昌玲笑着说。

  一根绣花针,绣出了麻栗坡的优秀传统文化,也绣出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广阔天地,更绣出了中国农村的崭新面貌。

  因地制宜,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南油注入澎湃动力。

  2019年,为了要啃下脱贫攻坚的这块“硬骨头”。南油村委会选择了巴西菇种植这个“短平快”的项目,引进投入100万元上海援滇资金,由合作社统一与农户流转土地,引进企业发展巴西菇种植,建设了26个钢架大棚。一年之后,巴西菇种植就见了成效:总产量达280吨,加工松茸干品70吨,实现销售收入980万元。

  “预计下个礼拜开始,今年的新菇就陆续长出来了,进入农忙时段后,每天需要100多个人在菇棚工作。”南油村委会监委会主任许礼荣介绍,巴西菇采摘期每年长达7个月,能采八九茬,周边寨子里的村民来菇棚工作一天,可以收入80元到100元不等。

  好产业接二连三,不断在南油落地生根。2020年以来,南油村结合麻栗坡县“一县一业”工作部署,由镇上龙头企业牵头、帮扶单位麻栗坡县职业中学为主体,以学生“劳动教育”与学校“产教结合”的形式开展魔芋种植产业。目前,南油村共种植魔芋20余亩,投资30余万元,绿油油的魔芋长势良好。

  眼下,岔帮村小组的半山腰上,玉米地里每隔5米种植的一株株小苗,寄托着南油村村民的新期盼。2020年,包括岔帮在内的4个村小组,规模种植澳洲坚果3000多亩。通常澳洲坚果种植需要4至5年才挂果,但在经济效益产生前,生态效益已经直观可见。

  “岔帮村旁边的这条沟,每到雨季洪水泥石流灾害频发,以前每年都要冲几千立方米的泥土下来,从坚果种下去之后,这条沟再也没有泥石流冲下来了。”除了生态效益,许礼荣还算了一笔经济账,“一棵果树最多可以摘到150斤至180斤,收购价可以到每斤6.5元。第一批有1万多株。”许礼荣说,在果树挂果前,村民还会发展林下经济,套种玉米、生姜等作物, “我们的发展目标是种到1万亩。”

  此外,南油村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党建引领+集体经济+扶贫车间+合作社+档卡户”的肉牛养殖发展模式,以养殖肉牛为主,兼顾种植象草、甘蔗和巴西菇等种植业,发展肉牛养殖300头,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

  云报全媒体记者 王丹 张登海 张文峰 殷洁 黄翘楚 马喆 黄鹏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