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穷洞”到“致富窑”:黄土高原老窑洞因“游”而火

[热点] 时间:2024-05-05 18:02:4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62次

原标题:从“贫穷洞”到“致富窑”:黄土高原老窑洞因“游”而火

从“贫穷洞”到“致富窑”:黄土高原老窑洞因“游”而火

( 2021-05-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行走中国

(记者姚友明)游客程尚志在中国革命圣地延安旅游时,贫穷洞对所住的致富杨家岭石窑宾馆印象深刻:“窑洞的外形很有特点,而且里面设施很齐全,窑黄原老窑洞因游能洗热水澡还能上网。土高这种特殊的而火住宿体验,让我觉得不虚此行。贫穷洞”

不仅是致富现在的游客,早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第一次来到延安时,窑黄原老窑洞因游就对这种依山而建的土高房屋有过关注。

“在整个西北,而火多少世纪以来已成了习惯,贫穷洞都是致富在那坚硬的淡褐色的山壁上掘洞而居的,中国人称之为窑洞。窑黄原老窑洞因游可是土高这种窑洞同西洋人所说的洞穴并不是一回事。窑洞冬暖夏凉,而火易于建造,也易于打扫。”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说。

1935年的一个晚上,饥饿且疲惫的中央红军到达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毛泽东就曾在张湾子村村民张瑞生家里的窑洞住过一晚。

“毛主席他们好像是晚上7点到8点的时候到的我家,当时家里人给毛主席准备了羊肉臊子剁荞面,主席还夸了我父亲,说他做饭做得好。”张瑞生说。

在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康坪村,住了快一辈子窑洞的徐俊富对窑洞的变迁感受颇深。

“以前有些土窑洞,第一个不安全嘛,要塌方的话人都没了。现在石窑洞安全而且结实,像我这个窑洞,它再挺个三百年绝对没问题。”他说。

土窑洞曾经被认为是贫穷的象征,不过延安在2019年就向世人宣告,这块中国革命圣地已经告别了贫困。

窑洞,这种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之一,目前仍遍布黄土高原。窑洞独特的建筑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隔温隔热作用,即使是在超过30摄氏度的炎热天气下,在窑洞里也能感到凉爽。在冰冷的冬夜,窑洞里的灶台就派上用场了,做饭时,灶台里的热量会传到炕上,使得屋里也变得舒适、温暖。

斯诺曾在《西行漫记》中说,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前身)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家建在防空窑洞里的高等学府。

如今的延安大学,仍然能看到窑洞。据介绍,延安大学这240多孔窑洞,建于20世纪70年代,在那个窑洞群中,曾经走出过路遥这样的文学巨匠。

“窑洞某种意义上说,孕育了陕北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冯庄乡党委副书记白喜军说。

2018年起,冯庄乡康坪村将闲置的窑洞改造成了民宿。新改造的窑洞民宿既保留了传统的火炕、土灶台,也安装了无线上网、有线电视等现代设施。村民们把窑洞流转给合作社,每月每孔窑洞能收到200元的流转费用,按照一个院子有4孔窑洞计算,每户村民每年光流转窑洞的收入就能达到近万元。

此外,有的户主在旅游公司上班,负责打理自己的院子,每月还能再增加一份打工收入。

徐俊富虽然没有参与流转,但他在家门口开了一家小卖部,一年下来也能赚到几万元。

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去年康坪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超过1.7万元,高于2019年的水平。

“我们一方面保证窑洞流转费用不降,保运转、保就业,同时帮助村民销售果蔬,通过多种渠道稳定收入。”白喜军指着康坪村蔚为壮观的窑洞群说:“今年的旅游收入肯定能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乡亲们的日子,也一定会越来越红火。”(姚友明)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