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调查 | 海南多措并举创新形式 让古老非遗“火”起来

[百科] 时间:2024-05-04 11:23:2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43次

原标题:新海南调查 | 海南多措并举创新形式 让古老非遗“火”起来

新海南客户端、火南海网、新海新形南国都市报报道 记者苏靓

黎锦、南调南多丝巾、查海措并围巾、举创鼠标垫、式让包包、古老雨伞……清点完参展的非遗作品,海南锦绣织贝公司(以下简称“锦绣织贝”)总经理滕若镔踏上了前往三亚的火车程——准备参加2022年“海南非遗购物节”。

“我们跟上海新派设计师品牌荷木合作,新海新形为南山非遗节模特T台秀设计了50多套黎锦服装款式,南调南多全都是查海措并2021~2022年的新款。”滕若镔告诉记者,举创本次参展的式让服装是传统黎锦与现代服饰的创意融合,面料上采用了纯棉、古老桑蚕丝、亚麻、祥云衫等多种材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让黎锦更融于日常穿搭。

海南非遗购物节宣传海报。省旅文厅供图

海南黎锦走进联合国

近年来,海南黎锦频频亮相国内国际各大时装周,多次走出国门到英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国家进行展演,让世界看到了誉为3000年“活化石”的海南黎锦之美。

滕若镔告诉记者,早在2003年,锦绣织贝就从事黎锦的生产研发,是海南最早一批从事相关产业的现代化企业。彼时,“黎锦技艺”仍是黎族织娘们口口相传的谋生手段,并未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锦是织娘用眼睛看待世界的展现,无论是技艺还是图腾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滕若镔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该公司已经形成完备的生产模式,保留纯手工制造的传统黎锦的同时,经过设计加工将黎族文化图腾赋予文创产品生命力,让黎锦这项非遗更具活力。

一方面是保留黎锦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是让黎锦更加走进“千家万户”,锦绣织贝让黎锦玩起了“跨界”。滕若镔透露,该公司已经与星巴克、迪奥、李宁等企业洽谈,希望通过新鲜设计逐步带动黎锦产业化发展。

如今,海南生产黎锦的企业不再是“一棵独苗”,而是各有其美。白沙的张潮英,用抖音展现黎锦的文化魅力;五指山的陈孟丽,将黎锦元素运用于现代服务,成为博鳌亚洲论坛公园雨林文化展中的黎锦新锐设计师……

黎锦,这个海南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逐渐从“偏安一隅”走向国际舞台,呈现出年轻、时尚、潮流的崭新生命力。

2019年,黎锦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活态遗产处代表提姆·柯蒂斯称赞:“黎锦工艺独特精湛、风格古朴典雅、文化内涵丰富,是目前纺织手工艺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的艺术品之一。”

黎族服饰。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保护非遗刻不容缓

黎锦的破圈,是海南非遗创新发展的缩影,为徘徊于“生存还是毁灭”的非遗项目,点亮了指引方向的明灯。

目前,海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多个类别。

其中,海南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2项,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0多项,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海南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9名,市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00多名。

非遗该如何保护与传承?近年来,海南对全省的“非遗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专业调研,多措并举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

尽管非遗保护成效显著,但海南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仍面临着“部分非遗项目日渐式微”“非遗传承人人走艺失”等问题和困难。例如,骨器制作技艺虽然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目前海南却没有省级传承人,人偶戏是很多老一辈海南人的“青春记忆”,如今却鲜有年轻人喜爱,而渡水腰舟作为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生活需要。

如何让部分非遗项目恢复往日荣光,让传统艺术走向大众,仍是难以回避的一大难题。

“雕刻骨簪耗时长、难度大、收入微薄,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白沙黎族自治县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符明庄介绍,骨簪属于骨雕艺术,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黎族男子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象征着对婚姻与爱情的承诺。

骨簪制作技艺有十来道工序,强度大,工艺繁琐,利润微薄,很多老师傅已经渐渐退出这一行当,在县级传承人中,53岁的他竟是最“年轻”的。“只做骨雕根本没法糊口,打工一个月能赚好几千。”为了保持自己的传承与热爱,符明庄选择“两头跑”,闲时雕刻忙时打工。

“非遗项目要保持原汁原味,便很难批量生产,只能靠情怀买单,而产业化发展容易流于表面。”有业界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仍需依靠政府资金补贴,同全国各地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难题一样,海南非遗项目量产难度大,传承人收入低、队伍老龄化问题突出,非遗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仍然任重道远。

资料图:6月1日,“开往乡野的列车”活动将黎族服饰特色走秀带上动车车厢。记者 李昊 实习生 唐斌 摄

政策+活动 让非遗“火”起来

为了抢救性保护非遗,海南多措并举做足文章。

海南省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传承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黎苗文化和海洋文化,保护和利用好东坡文化、海瑞廉政文化、“船型屋”等文化遗存,积极推进“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世界双遗产申报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认定、管理和传承所建设。

在今年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海南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36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

据了解,针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难题,《规定》结合海南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多措并举开拓空间,包括完善建立全省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扶持产业发展、完善传承体验设施、推进非遗进景区等具体举措。

“《规定》充分吸纳和体现近年来海南非遗保护形成的一系列有效经验和做法,从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加强非遗传承传播、促进非遗的合理利用等方面作出有特色、针对性强、可操作的规定,并推动解决非遗保护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省旅文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海南开展内容丰富的活动,如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海南龙被艺术大展等,为非遗传播聚集人气。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海南以海口、三亚、儋州设立片区会场,在全省开展160余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三亚片区会场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包括非遗主题晚会、黎锦技艺展示展演、服饰秀、图片展、论坛、音乐会、非遗购物节等形式的活动;海口片区将举办2022年“海南非遗购物节”,设置“非遗市集展销”“非遗巴士巡游”“非遗购物节云探店”三大主题活动……全省各地也将开展活动展现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典型,展现非遗在融入现代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成果。(苏靓)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