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百科 >观鸟组织发布鸟类观察报告 正文

观鸟组织发布鸟类观察报告

[百科] 时间:2024-05-02 23:05:0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40次
近期,观鸟观察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朱雀会)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发布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鸟类指导和支持下,联合国内四家基金会及90家组织和机构,报告共同发布《中国鸟类观察年报2022》(简称:报告),观鸟观察获得业界的组织强烈反响。

上述报告梳理各省2022年度最常见鸟类和有记录珍稀濒危特有鸟类,发布并基于公众数据的鸟类(年度)鸟类多样性评价指数,开展评价和分析中国鸟类保护的报告现状和挑战。

“根据现有的观鸟观察记录,我们按此前已经检验成熟的组织建模方法,更新了1263种鸟类在中国的发布二值化分布图。通过叠加这些鸟类的鸟类分布图和夜间灯光数据,报告更新了中国鸟类多样性保护热点,报告进一步校正了以往对一些区域热点识别的偏差。”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朱雀会)秘书长雷进宇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

澎湃新闻注意到,近年各地纷纷开展鸟类多样性调查,借此了解鸟类本底和生态环境状况。

成都鸟类监测人员拍摄的<strong></strong>方尾鹟。成都野保中心 供图

成都鸟类监测人员拍摄的方尾鹟。成都野保中心 供图

南海、东海等近海地区呈数据空缺

近两年来,全国鸟类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空间格局“基本一致”,长江中下游平原、西藏林芝地区、新疆阿勒泰地区和塔城地区、海南岛东部低地、云贵高原西南缘有所增加;而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华南沿海、渤海湾沿岸、新疆天山两麓、云南东部存在减少现象。

“这次报告覆盖每年例行整理各省鸟类新记录,监测鸟类热点区域变化。”成都市野保及防疫专委会秘书长巫嘉伟称。

报告显示,覆盖率越高的地区,观鸟活动也相对越充分,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排名靠前,而在这些区域的年度记录鸟种数占名录鸟种数的比例也较高。

“基于目前的数据分析,我们认为中国鸟类有如下值得关注的:城市绿地常见鸟比较稳定,部分有增长;依赖湿地、草地的一些迁徙鸟类,前些年是常见物种,今年不能列入常见鸟,例如凤头麦鸡、红尾伯劳,是否反映其种群变化?”雷进宇称。

以猛禽为例,尽管全国多地已经持续进行迁徙猛禽监测,但数据分散,未能汇总分析,暂时无法反映猛禽的总体情况。

此次报告总共制作、更新1263种鸟类的分布图,而新增能制作分布图的鸟种共计51种,主要分布于我国边疆或沿海地区。

以海鸟为例,我国的海鸟多样性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胶州湾、长三角、闽江口、珠三角和台湾省沿海地区等地,因此报告通过选取分析范围内有记录的海鸟位置数据,生成中国近海及沿海地区的海鸟分布图。

“2022年全年没有记录的鸟种中有较多的海洋性分布鸟种,这反映全社会对海洋鸟类的关注依然不足。”雷进宇称。

该报告也提及2022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观鸟记录造成的影响,称因疫情不利于出行,全国观鸟活跃度指数有所降低,让2022年度鸟类观察数据无法全面反映变化趋势。

但因交通条件限制,在离岸较远的南海、东海等难以抵达的近海地区,基本呈现数据空缺状态。

巫嘉伟认为,该报告首次基于观鸟记录数据识别我国海鸟多样性热点区域,生成中国近海及沿海地区海鸟分布图,并鼓励探索相关空缺区域。

2022年国家重点保护鸟种分布热点图。 朱雀会 制图

2022年国家重点保护鸟种分布热点图。 朱雀会 制图

鸟类活动面临多重挑战

本次报告也记录了珍稀、濒危与特有鸟类的相关情况。

报告称,当前对珍稀、濒危与特有鸟类分布最广的2种是黑鸢、红隼,其次是普通鵟、云雀、红喉歌鸲、白腹鹞、白琵鹭、燕隼、雀鹰、游隼、白尾鹞和苍鹰。跟2021年相比较,云雀、红喉歌鸲、白腹鹞、白琵鹭、燕隼、雀鹰、游隼和苍鹰的记录相对减少。

珍稀、濒危与特有鸟种记录最多的是云南,204种,占全国比重53.5%;其次是四川,154种,占全国比重40.4%。

报告也提及鸟类活动面临的多重挑战,比如适宜栖息地的丧失或退化,让在湿地、草地生存环境下的鸟类面临威胁,白头鹤、细纹苇莺等鸟类出现记录数不足或减少现象。包括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气象水文事件,已越来越明显地给鸟类及其栖息地带来直接挑战和威胁。人类的挑战也不可忽视,虽然国家加大了普法宣传、打击非法捕猎等方面的执法力度,但非法捕猎现象仍时有发生,此外伴随观鸟、拍鸟人群的逐步壮大,部分不规范行为也对鸟类产生负面影响。

在《中国鸟类观察2022报告》发布后不久,全国部分地区也先后公布当地的鸟类多样性调查报告。

8月30日,成都市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开展的“2023年成都市夏季鸟类多样性调查”顺利完成,并向社会公布结果。

此次夏季调查覆盖成都下辖12个区(市)县的34条样线,包含森林、湖泊、公园绿地等不同生态类型。历时两个多月,共发现鸟类13目98种,总数达3500余只,其中包括黑冠鹃隼、棉凫、红嘴相思鸟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张秀雷是成都夏季鸟类多样性调查的项目负责人。他说,此次鸟类多样性调查在往年的基础上“有所更新”:此次调查首先加强监测频率,由过去单一季节监测扩大为四季监测,更能全面了解留鸟、冬候鸟、夏候鸟、旅鸟在成都市的分布和种群状况;其次是扩大监测范围,经过两年积累和完善,由主城区为主的监测扩至全市范围内监测,在每个区(市)县布设三条固定样线,按照规程科学规范监测。

张秀雷认为,科学调查与自然拍摄相结合使调查的成果不仅有科学数据,更有鲜活的鸟类照片,让公众更容易认知成都市鸟类世界。

“我们接下来将继续开展秋季、冬季鸟类多样性调查工作,做好鸟类的基础调查。”成都市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杨开宇称。

另外,成都全年还在开展繁殖鸟类调查、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等活动,集林草部门、科研院所、观鸟会组织、自然教育机构、社区基金会的志愿者等多方之力进行监测,既能进一步掌握成都市鸟类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又能通过公众参与科学调查的方式培养观鸟兴趣,扩展科学知识。

“我们既通过各种监测活动了解鸟类动态,也通过多种宣传和科普形式提高市民观鸟兴趣、爱鸟意识。”杨开宇称。

雷进宇也认为,这是鸟类观察年报发布的意义,它通过体现鸟类多样性指数的评价结果,让鸟类观察、鸟类保护和鸟类面临挑战等能得到初步答案。

如何将鸟类作为规划目标和监测指标,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间现在已逐步形成共识。

监测人员正在进行成都鸟类多样性调查。成都野保中心 供图

监测人员正在进行成都鸟类多样性调查。成都野保中心 供图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