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话救了一条命!黄浦这个街道开通 “孤独热线”专抚老人心

[知识] 时间:2024-05-02 14:33:2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30次

原标题:一个电话救了一条命!孤独热线黄浦这个街道开通 “孤独热线”专抚老人心

东方网记者黄丽春12月13日报道:一个初冬的个电个街工作日午间,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的话救黄浦孤独热线突然响起,值班人员拿起话筒,条命通专对方是道开南昌居民区的独居老人吴荣根(化名)。吴老伯说自己突然感觉头很晕,抚老平日经常接到孤独热线心理志愿者打来询问近况的人心电话,便第一时间拨通了这个已经深深记在脑海里的孤独热线号码。孤独热线的个电个街心理志愿者立刻兵分几路,一边联系救护车一边赶往吴老伯家中,话救黄浦将突发脑梗的条命通专他送到附近的淮海医院,最终化险为夷。道开

“真是抚老一个电话救了一条命,要是人心我们动作慢一点,后果不堪设想。孤独热线” 和吴老伯居住在同一个小区的王卫,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至今仍然心有余悸。今年67岁的王卫,是瑞金二路街道孤独热线的一名心理志愿者,也是和吴老伯结对的“话友”,平时不定期通过电话与吴老伯保持沟通,了解最近的身体情况、分享一些健康生活理念。经过这件事之后,以前不大愿意与人交流的吴老伯,主动向王卫说起家中的情况,“我也介绍他去社区的托老所,不要一天到晚闷在家里,多和外界接触接触,现在整个人看起来精神面貌要好多了。”

像王卫这样的孤独热线心理志愿者,目前在瑞金二路街道一共有23名。每个工作日的上午和下午,她们轮流在位于南昌路44号瑞金二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一楼的心理咨询室内,拨出一通通或长或短的电话,为一个个结对“话友”送上同为老年人的真挚关心与祝福。

据了解,“孤独热线”自2008年开通,是由瑞金二路街道发起,委托上海人本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开展实施的老年心理服务项目。建立之初,“孤独热线”是一条主动向社区高龄老人提供精神慰藉的热线,服务对象覆盖街道16个社区1200余名老年人,发挥着科普宣传、及时发现与预防社区危机事件的作用,是社区老人心灵寄托的港湾。

通过13年的发展,“孤独热线”的心理志愿者从“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转变为向社区老人“分享积极生活经验,引导积极心态”,服务对象在动态保持1200名高龄老人的基础上,聚焦特殊老年群体,其中孤老独居100名,失独老人40名,残疾老人60名。

为了使更多老人受益,“孤独热线”同步从线上发展至线下。仅2021年,心理志愿者通过社区邻里点开展“心悦夕阳”心理健康团体沙龙52场,开展长者智能技术运用提升沙龙、讲座21场,组织心理志愿者培训和督导20场,线下活动受益老人5500余人次。

电话里,她们用声音抚慰人心

住在延中居民区的张维平(化名)与妻子相濡以沫50多年,伉俪情深。妻子于2016年过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张老伯都无法走出悲痛。养老顾问知晓后,联系74岁的心理志愿者许茂华和84岁的张老伯结成“话友”,自从张老伯被纳入“孤独热线”服务名单后,每次与心理志愿者的电话沟通成了他最期待的事。

随着一次次深入交流,许茂华了解到张老伯原来是我国航天研发重要贡献者,曾参与亚洲卫星一号发射工作,获得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于是,许茂华在每次电话问候前,都会查找资料,学习航天知识,只为找到能重新激发张老伯兴趣的话题。为了表达对许茂华的感谢之情,张老伯在今年教师节之际特意写了一首藏头诗:许师终生逢敏殿,茂繁花开香满间,华夏天地桃李鲜,好宽心胸在人间。慢慢地,张老伯逐渐从丧妻之痛中走出,寄情于诗,有时也在子女陪伴下寻访故里和故友,恢复了往日的健朗和健谈。对此,许茂华感慨万千:“孤独热线”不仅给了她发挥个人价值的平台,能够一己之力帮助他人。同时,自己也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收获感动、知识和朋友,彼此分享经验和积极心态,真正地体现了积极老龄化,活到老学到老。

同样善于做思想工作的还有78岁的心理志愿者李晓梅。退休前,她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有着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话友”们聊起来也总是设身处地、循循善诱。有一次,听说一位“话友”最近有手不由自主抖动的情况,李晓梅就在电话里叮嘱对方及时就医的同时,注意适度锻炼,还分享了自己通过长期坚持背诵五线谱、练习弹钢琴而改善手抖情况的真实经历。“我跟她讲,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一样,我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你,但是适度的锻炼总归对身体有益,你可以找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尝试一下,看看效果。”“话友”被她的毅力打动,面对病痛,心态也更积极起来。

还有一次,另外一位“话友”在电话里忿忿不平地向李晓梅抱怨,自己因牙痛去医院拔牙、装假牙,结果搞来搞去,还是又肿又痛。李晓梅听后,立刻感同身受地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不过你也不要发脾气,目的要明确,当务之急是要把’牙痛’尽快解决了。”本来想去医院大闹一场的“话友”也冷静了下来,听取了李晓梅的建议,心平气和地找医生谈一谈,实事求是地告知医生自己的经济状况,最终得到了一个圆满的解决方案。“听到她在电话里告诉我现在牙不痛了,我也很有成就感,感觉自己为化解一个潜在的社会矛盾发挥了一点小作用。” 李晓梅高兴地说。

电话外,帮助更多人打开心门

一条孤独热线,架起了心理志愿者和“话友”之间沟通的桥梁。这些心理志愿者,同时也是各个社区的热心人,电话之外,她们把更多的温暖带到了那些有需要的老人身边。

今年已经82岁高龄的朱妹妹是孤独热线心理志愿者中最年长的一位,讲起来话来总是笑眯眯的,被大家亲切地唤作“妹妹姐”。早在2008年,朱妹妹就加入了这个团队,和她年龄相仿的一位孤老马阿婆是最早结对的“话友”之一。未婚的马阿婆没有子女,常年闭门不出,自从和朱妹妹建立起“话友”关系后,不仅多了一个无话不谈的“妹妹姐”,还跟着她一起外出参加各类活动,看着“妹妹姐”进进出出,精气神十足的样子,马阿婆也动了当一名心理志愿者的念头。于是,她主动找上了孤独热线的负责人浦骏。

“我们综合评估了马阿婆的情况,经过6个月的培训,拿到了证书,后来她也成为我们孤独热线心理志愿者中的一员。”说起这个“被助者学会助人”的例子,浦骏深有感触:我们的志愿者虽然平均年龄都在70岁以上,但是她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收获了分享的快乐;她们身上的那种睿智和活力,总能给受帮助的对象带来无穷的“正能量”,也感染了社区里更多的老人。

喜欢跳舞、走路带风的心理志愿者陈德兰,就被自己所在里弄的老人点名要求“结对”。陈德兰24岁嫁进淮海路旁的一条里弄,至今生活了近50年。这是都市中最热闹的地段,她却发现邻里关系冷漠。两年前,她向居委会申请,把弄堂里所有老人拉到一起开了茶话会,让大家都相互增进了解。后来,陈德兰又建了一个微信群,把结对老人、居委会干部都拉进来,有什么事情一招呼她,马上就能响应。“看到我和住在前弄堂的一个阿姨结了对、走得近,另外一个阿姨老公‘走后’,她拉住我,跟我说,我也要和你结对,你也要‘管’我。” 陈德兰笑称自己是弄堂里的“名人”,老人们几乎都认识她,不管结对还是没结对,都要关照一下,不能“漏”了谁。

还有老人,自己找上门来。84岁的退伍军人杜成义(化名)不愿住在敬老院,通过和女儿打官司获得了回到瑞金二路街道居家养老的自由权。然而,脱离社会多年的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会上网购物,想买一辆代步车都困难。杜老伯向居委会抱怨没有人关心自己。和他同住一个小区的心理志愿者李梅华知晓后,主动与他联系,向他介绍孤独热线项目。杜老伯欣然受邀来到心理咨询室,在工作人员的耐心教授下,学会了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并选到了心仪的代步车。

“我们对老人的关心,不仅仅停留在电话里。杜老伯临别前一再感谢,说帮他解决了大问题。其实,我们只是站在他的角度,提供了针对他需要的帮助,就因为这种个性化的服务,大家建立起了信任关系。” 浦骏如是说。

(黄丽春)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