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愚公”郑文泰:穷尽一生 只此青绿

[焦点] 时间:2024-04-28 20:47:2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78次

原标题:雨林“愚公”郑文泰:穷尽一生 只此青绿

回顾郑文泰2017年视频:想让更多人了解森林

“把我带回花园。愚公”张志成记得,雨林这是郑文郑文泰清醒时说的最后一句话。张志成知道,泰穷郑老还惦记着花园里的尽生植被,他就像一棵老树,青绿不愿离开扎根的愚公那片土壤。

人生最后的雨林30年,郑文泰把全部心血投入到热带雨林的郑文修复与保护上,30年间,泰穷他将荒地变成绿洲,尽生在兴隆打造了1.2万亩的青绿“雨林王国”。

他说,愚公热带雨林完全修复需要400年的雨林时间,他亲手打造的郑文这片雨林就像一个出生的婴儿,为了让“他”健康快乐长大,郑文泰埋头深山,只争朝夕,将一草一木归还给这片土地,也将自己的生命价值在这里延续。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张野 谭琦

他留下最后一句话“把我带回花园”

3月25日晚,厦门大学教授郑高峰正在进行研究生面试,面试结束后,看到手机上一串未接电话,回拨过去,坏消息传来,父亲郑文泰病重被送往医院。因为疫情原因,郑高峰27日才抵达海口,在此前一天,父亲已经重度昏迷失去意识,被转移到重症监护室,一张张病危告知书成为父子俩最后的交流方式。

在郑高峰的印象中,父亲身体一直不错,加之周围有人照顾,他也不必过于担心,此次回来他才得知,早在两个月前,父亲就已经身体抱恙。

郑文泰2021年在兴隆热带花园内照片。张野 摄

春节前一次接待活动的间歇,郑文泰在卫生间不慎摔倒,“摔伤了腿,但他一直不肯去医院。”任凭养子张志成如何劝说,老人就是很犟,还叮嘱他们不准告诉儿子。

郑文泰患有糖尿病,摔伤后精神状态一直不好。“刚开始还硬撑着在花园里看看花草情况,后来行走困难甚至无法站立。”张志成觉得情况不对,咨询了医生后,花了3天的时间与郑文泰做“思想工作”,3月25日才连哄带骗地把他带到海口市人民医院检查。

“检查的结果并不乐观。”张志成说,检查血糖结果最高已经达到21毫摩尔每升,情况十分紧急。

随后的两天里,郑文泰病情急转直下,直到29日下午3点25分,在海口市人民医院与世长辞,享年77岁。

“把我带回花园。”3月26日,这是郑文泰留下的最后一句话。说这句话时,躺在病床上的郑文泰还很清醒,张志成现在回忆起来,竟无法分辨,这究竟是郑文泰不想住院任性的要求,还是生命最后的请求。

“父亲不需要别人记住他 只愿更多人保护生态”

噩耗传来,各方亲友纷纷赶赴海口见老人最后一面,无法回国的海外亲友也不断打来电话询问,连续数日,郑高峰的电话一直没断过,让他在悲痛之余尽显疲态。

上一次与父亲见面是在2020年年底,当时全国疫情向好,郑高峰抽出时间回海南看望父亲,“在家待了快半个月,陪父亲在花园里栽土种树。”郑高峰记得,他和父亲谈论了很多关于绿色、环保的话题,说起了人和自然、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如何让更多的人重视并且加入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

此后由于工作繁忙加之疫情反复,郑高峰再未与父亲见过面,没想到再次想见,父亲已经无法再像以前一样跟他唠叨了。

“我小时候并不知道父亲在做什么,别人总是告诉我他做的事情很重要,但我不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郑高峰回忆起父亲,永远都是他挽着裤脚、沾着泥巴的腿在花园里种花种草的画面。

在郑高峰眼中,父亲是个坚韧、神秘且顽皮的人。“在1992年放弃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意,到年轻时插队的地方种树,怕是很多人都难以理解。”郑高峰说,30年来,父亲每天就是过着“上山种树下山种花”的日子。

郑文泰在昏迷与平静中走过了人生最后一段时间,未留下只言片语,但是郑高峰知道,父亲阅遍人生百态,没有什么放不下的,唯一牵挂的,就是他用30年时间经营起来的“绿色花园”。

“十几年前他就提起过,担心自己去世后,这片用心经营的热带雨林被破坏、被征用、搞房地产开发等,每次回去和他聊天,他都要反复地说。”在郑高峰眼中,父亲是坚定的环境保护践行者,他把一生的全部都投入到这片绿地的保护和建设中,并且希望一直做下去,带动更多的人做下去。

“他不需要别人记住他,也不要怀念他,只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投入到生态修复和保护中,这是他最大的心愿。”郑高峰说。

散尽千金 商海转身编织“热带花园”梦

“商海转身,名利已是往日云烟;深山扎根,只为守护山间草木”。这是2019年郑文泰在全球华侨华人年度评选颁奖典礼上的颁奖词。寥寥数语,精确地概括了郑文泰70余年的人生。

郑文泰祖籍福建,1945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1964年,19岁的郑文泰来到万宁兴隆华侨农场,半工半读完成了华侨大学植物分类细胞学课程。此后先后到香港、台湾求学并定居香港,成为一名“地产大亨”。

人生轨迹在1990年发生了转折。这一年,郑文泰生了一场大病,险些撒手人寰,与死神擦肩而过后,他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新的思考,也唤醒了埋藏在他内心深处多年的梦想——一个关于热带植物,关于生态保护的梦。

郑文泰开始把人生的重心放在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修复上,他变卖了所有家产,利用2年的时间考察六省,最终选择回到兴隆。他与兴隆华侨农场达成协议,农场提供5800亩土地,他出资金,开始自己的“造绿”计划。

万事开头难,当时的大部分土地受损严重,植被大量枯死,郑文泰决定先从增加土壤肥力开始,他选择最原始的办法:将枯枝烂叶收集起来,一块地一块地的掩埋,腐化之后再夯实,从掩埋到可以移植树苗需要一年甚至数年时间,而这项工作,直到现在都没有停止。

改良土壤的同时,郑文泰同时开始寻找各种热带植物种源,经过培育,移植到花园里。为了找到合适的种源,他经常带着一群人扎进深山,在一次搜寻苏铁样本时,他不慎从山坡上摔了下去,不省人事,所幸被及时送往医院。

经过十多年努力,雨林修复工作初见成效,上千种热带植物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数十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在这里自由地繁衍生息。

如今,兴隆热带花园面积已扩大到约1.2万亩,涵盖物种4000多种,许多濒临灭绝的植物在这里得到迁地保护、繁殖,并形成群落,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逐渐恢复。

身单力薄 呼吁更多人加入生物多样性保护

万宁兴隆青梅山下,1.2万亩热带雨林环抱山脚,置身其中,阵阵微风吹过,丝丝清凉入心。

“因为植被覆盖率高,这里的温度要比周围平均低5℃左右。”海南大学林学院教授张辉说。郑文泰的生物多样性修复成果引起了张辉的关注,他希望把这些成果形成研究报告,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走在兴隆热带花园,仿佛进入了一片原始热带雨林,完全看不出来人工干预的痕迹。在这里,树木不必整齐,花草不必美观,万物和谐共生,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古朴之美。

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中,郑文泰将记者带到一处小溪旁,他蹲下身捧了一捧溪水,直接送到嘴里,“我们保护了地球,地球把这些珍贵的财富回馈给我们,这是一种感谢。”他说。

“现在保护环境的理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老爷子30年前就有这个意识并且开始付诸行动了。”张辉说,郑文泰很少将花园的核心区对外开放,但是对于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他则毫无保留的提供场地。

兴隆热带花园不是“工程”,不做“样板”,它是与大自然最默契的生命常态,郑文泰要做的就是恢复大自然本来的样子。

“生态修复,修复什么?一是恢复生态系统多样性,二是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如何修复?种树,但是不仅仅是种树,也不是简单的种树。”在开始修复前,郑文泰邀请专家做了大量的本底调查,弄清楚在破坏前的空间内,原始植物的生长,然后再通过人工干预,进行1:1的复制。

如同一个复杂的机器拆卸后再组装起来,很难和之前的一样,看似简单的复制,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物种如何搭配?配比怎样安排?同一块地,土壤的结构和密度随时都在变,如何相应的对物种进行调整?纵有数十年的经验在身,但在这几个问题的处理上,郑文泰依然谨小慎微。

热带雨林在自然状态下修复需要400多年的时间,郑文泰在通过人工干预加快修复的情况下依然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很高兴。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关注生态保护。”他说。(张野 谭琦)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