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红色戏剧让革命精神历久弥新 正文

红色戏剧让革命精神历久弥新

[焦点] 时间:2024-04-29 06:20:1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63次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庆祝陕西省歌舞剧院成立八十周年汇报演出现场。戏剧新

二〇二一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开幕式现场。

《中国魂》剧照。翻拍

《十二把镰刀》剧照。翻拍

《血泪仇》剧照。翻拍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创立的红色第一个红色戏曲团体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前身)到诞生于革命圣地延安的红色文艺表演团体西北文艺工作团(陕西省歌舞剧院前身),从成长于战火硝烟中的戏剧新解放军第十九军文艺工作团(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前身)到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地区成立的第一个话剧专业表演艺术团体西北人民话剧团(西安话剧院前身),红色基因贯穿着陕西戏剧艺术发展的让革始终,以戏剧的命精文化形态承载起革命的斗志,为抗战发出怒吼,神历以强大的久弥精神力量为时代、为人民鼓与呼,红色为新时代的戏剧新戏剧艺术工作者指明前行的方向。

从反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勇投身抗日战争的让革秦腔《中国魂》到讴歌军民一家生产自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眉户《十二把镰刀》,从戏曲经典《血泪仇》《保卫和平》《穷人恨》《梁秋燕》到歌剧力作《塞北黄昏》《战友》《如兄如弟》《兰花花》《白毛女》,从屡获大奖的“西京三部曲”和话剧《麻醉师》《柳青》《平凡的世界》等戏剧佳作到《张富清1948》《路遥》《织梦人》《陕北往事》《向北·向北》等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不断涌现,这些红色戏剧作品可以说是党的百年历史的凝结和缩影,是党和人民艰苦奋斗的真实记录,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战、浴血牺牲、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中国共产党辉煌的100年中也包括了红色戏剧辉煌的100年。”6月18日,文艺评论家孙豹隐在接受采访时说,“革命历史题材戏剧的独特价值,正在于追寻红色文化的来踪去路,彰显党在革命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精神价值。”

十年磨一戏

红色戏剧日臻成熟

1938年,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红色戏曲团体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在延安成立。民众剧团在柯仲平、马健翎两任团长的带领下,利用秦腔这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式宣传抗日救国的新内容,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排演了一大批脍炙人口、励志鼓劲的优秀作品。

1938年,马健翎创作了方言话剧《国魂》。首次试演后,毛泽东接见马健翎时说,如果把它改为秦腔,作用就更大了。秦腔《国魂》演出时毛泽东再次观看,并给柯仲平写了一封亲笔信,建议将戏名《国魂》改为《中国魂》,更加突出爱国主义主题思想。此后,秦腔《中国魂》在各个抗日根据地上演并获得军民的喜爱,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在西安重新恢复演出依然反响强烈。

由于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和国民党的封锁,1940年至1942年间,陕甘宁边区在经济上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克服经济困难,坚持长期抗战,边区广大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1940年,马健翎创作出反映这一时期边区军民火热战斗生活的眉户现代小戏《十二把镰刀》,以轻松、诙谐、简练明快的风格广受观众喜爱,至今依然盛演不衰。

与此同时,另一支在陕甘宁边区有着重要影响的红色文艺劲旅西北文艺工作团于1940年在延安成立。来自五湖四海的团员们,在团长苏一平的带领下自己动手搭建舞台,用饼干桶制作二胡,用废木料制作道具,把旧衣服改成演出服装,克服重重困难编排出优秀的文艺节目。他们排演的《拥军花鼓》《红军万岁》《南泥湾》等歌舞剧、秧歌剧很受欢迎。他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破层层封锁线,把最好的节目送到战斗一线,演出的《边区的一天》《十二把镰刀》《夫妻识字》《八路军和老百姓》等节目感染了无数观众。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革命文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确定了党的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文艺工作者深受鼓舞,一批优秀的音乐、诗歌、戏曲及文学作品相继诞生。1943年及随后的几年里,马健翎和他的战友们先后编导了大型秦腔现代戏《血泪仇》《保卫和平》《穷人恨》等,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震撼剧坛的不朽名作《血泪仇》可以说完成了一般戏剧向红色戏剧的转变。《血泪仇》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不仅是民众剧团的代表作、延安时期红色戏剧的代表作,也是整个中国戏曲现代戏的转型之作。”孙豹隐说,从《血泪仇》形成的第一个红色戏剧高峰到《保卫和平》再到《穷人恨》,这些优秀剧目开创了我国戏曲表现现实生活的先河,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和消灭敌人的作用,基本形成了中国红色戏剧的一个范本。红色戏剧也在1937年至1949年这10余年中日臻成熟。

红色基因一脉相承

艺术之花绚丽绽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各地的红色戏剧创排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陕西红色戏剧的创作经验。

“陕西红色戏剧的创作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这得益于陕西的两个优势:一个是五千年中华历史文化和十三朝古都文明在陕西的深厚积淀,一个是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光辉岁月。”孙豹隐说,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文艺最丰沃的土地,也是攀登文艺高峰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根基。

从1953年刚一上演就引起轰动并连演108场的眉户现代剧《梁秋燕》到1954年首演后连演91场的歌剧《如兄如弟》,从开创了戏曲塑造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形象先河的秦腔《西安事变》到反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眉户剧《杏花村》,从眉户剧《迟开的玫瑰》中女主人公乔雪梅的牺牲精神到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体现,从书写陕甘宁边区辉煌胜利的《保卫延安》到纪念红军长征的《万水千山》,从中国话剧新巅峰之作的《白鹿原》到为奋斗者们树碑立传的《平凡的世界》,从塑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形象的话剧《延水谣》《彭德怀》《毛泽东的故事》到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现实题材话剧《麻醉师》《柳青》《路遥》,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始终是红色戏剧最大的特点。

记录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反抗外来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英勇斗争,记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火热实践,呈现改革开放江河奔流的生动气象,讴歌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一部部红色戏剧作品让我们认识了众多不同时期各条战线上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为我们塑造了许多真实、鲜活、感人的共产党人形象,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曲折历程和苦难辉煌,也为我们留下了中华民族百年的恢宏史诗和壮美画卷。

更难能可贵的是,陕西红色戏剧创作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以红色文艺为立身之本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还是始终保持和发扬革命精神为人民奉献的陕西省歌舞剧院,无论是早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剧还是当代的现实主义题材剧,红色基因始终贯穿其中,并且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的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回顾百年光辉历程

弦歌不辍砥砺前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省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广阔大地和沸腾生活,从人民生活中挖掘文化艺术原料,从建党百年史诗中撷取创作灵感,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精神,歌颂新时代伟大成就,唱响了一曲曲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时代之歌。

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为原型的秦腔《张富清1948》,讴歌了老英雄坚守初心、不改本色、深藏功名、朴实淡泊的动人情志和高尚情操。极具艺术性的红色革命题材佳作秦腔现代戏《陕北往事》,在陕北民歌与秦腔近乎完美的有机结合中歌颂了血浓于水的军民鱼水情。重温长征精神、激发当代国人斗志的豫剧现代戏《向北·向北》,凭借跌宕起伏的剧情,酣畅动人的唱腔,大气壮美的舞美,获得了专家和群众的一致好评。秦腔大戏《织梦人》,将传统戏曲与时代劳模精神相结合,描绘时代画像,颂扬人民创造,亦是一台致敬新时代最美奋斗者、献礼建党百年的优秀剧目。

此外,先后登上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大剧院的话剧《路遥》和《长安第二碗》为观众呈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和这一时期城乡居民的精神世界与奋斗历程,激励新时代党员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奋进、攻坚克难,用奋斗创造幸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回顾红色戏剧的发展进程,这些优秀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生动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让这些作品中的共产党人及其所团结的群体成为独具时代个性的民族形象和国家形象。”孙豹隐认为,众多优秀的红色戏剧作品以其创造性的文化解读与舞台塑造,带给不同时代的观众以新的文化认知、理论思辨、革命畅想和艺术享受,表明了这样题材的作品正是时代所需要的、人民所需要的精美精神食粮。“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创造红色革命题材作品、红色经典作品、现实题材作品是当代舞台艺术的愿景。努力创作更多更好的红色戏剧作品是艺术家的历史使命。”

记者手记

让红色戏剧更“红”

柏桦

不忘记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当代青年迫切需要从百年红色文艺经典中获得丰润滋养,汲取智慧力量,传承革命精神。

但当面对知名导演或演员参与的“先锋艺术”动辄四五百元的票价,青年观众却趋之若鹜疯狂抢票的情景,与红色舞台艺术仅百元甚至几十元的票价而观众普遍老龄化的现状之间的巨大反差,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样的红色戏剧作品是年轻人喜欢的,怎样才能创作出年轻人喜爱甚至追捧的红色戏剧作品?

“那种总是端着高台教化、板着面孔说教的作品,哪怕是红色作品,也很难赢得年轻人的喜欢。为什么?因为这里面缺少他们喜欢的元素。如果把年轻人喜欢的东西融合进去,他们会不喜欢吗?”文艺评论家孙豹隐说,例如上海歌舞团的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原创,年轻的创作班底让青春色彩、红色记忆、浪漫情怀、谍战氛围在这部剧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年轻观众对上海红色文化有了新的体验,也造就了这部现象级舞剧。

“首先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我们的差距在哪?陕西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无可比拟的红色文化优势,有众多优秀的作家、编剧,我们应该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遵循艺术创作规律,首先从文本上实现突破。这种文本突破应该是在深刻了解当代年轻人和当下观众审美需求的前提下完成的。简而言之就是首先要创作出年轻人喜爱的剧本。”孙豹隐说。

“其次是舞台呈现要与年轻观众甚至是粉丝的审美追求相吻合。舞美、音乐、服化道在符合剧情的同时符合年轻人的欣赏喜好,将传统与时尚结合好,将高科技手段和舞台实际结合好。过去的戏曲舞台,一桌二椅就能出将入相。现在的科技发展已经达到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程度,戏曲舞台出新升华又有利于戏曲演员表演的,真正能吸引年轻观众的新元素、新手段又创造出了多少呢?”孙豹隐认为,必须要让舞台呈现具有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吸引力。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和年轻人交朋友。电影明星、歌唱明星都有那么多的粉丝,为什么不能让戏剧演员也成为戏剧明星,成为年轻人的偶像。借助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吸引年轻人成为戏剧粉丝,培养新的观众群和年轻的戏剧受众。”孙豹隐表示,戏剧爱好者对于戏剧的发展非常重要,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追捧者、当今优秀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的粉丝都是京剧艺术发展的助力者和推动者。

“戏剧艺术的发展还要重视两个走心:一个是演员要走心,用心演戏;一个是作品要走心,走进观众的心里。”孙豹隐表示,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好三秦大地丰富的红色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发掘新的题材、素材,拓展题材的空间、样式,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升作品的筋骨、质感和温度,运用新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表现技巧,推动红色经典再创作再传播,创作出属于新时代的红色戏剧经典,焕发红色戏剧的时代魅力。记者 柏桦文/图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