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首例!颈椎畸形致老人瘫痪 2厘米微创切口磨掉“问题骨头”

[探索] 时间:2024-04-29 13:14:5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12次

原标题:四川首例!问题骨头颈椎畸形致老人瘫痪 2厘米微创切口磨掉“问题骨头”

骨科团队手术

四川新闻网成都10月28日讯(记者 李丹)因为游离齿状突问题造成的川首神经压迫,69岁的例颈老人厘米齐爷爷在过去十来年间逐渐从手无力发展到不全瘫。如果再不解决这块“问题骨头”,椎畸面临的瘫痪不仅仅是瘫痪风险,更是微创可能会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近日,切口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磨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多学科的问题骨头联合发力之下,成功以微创方式解决这一不定时“爆发”的川首“危险分子”——把鼻内镜当医生的“眼睛”,再借由鼻子和口腔的例颈老人厘米自然腔隙作为手术通道放入颅底磨钻“开工”,最终实现对“问题骨头”的椎畸精细化磨除。据了解,瘫痪这也是微创全省范围内首例“在鼻内镜下经口鼻联合入路完成的齿状突切除手术”。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团队手术

颈椎畸形瘫痪老人面临死亡威胁

在十多年前,切口齐爷爷因为左手无力四处求医。经过检查,被确定为“游离性齿状突”。什么是游离性齿状突?人体的上颈椎包含“寰椎”与“枢椎”,正常情况下的齿状突是上颈椎关节重要的骨性连接结构,借助于韧带被束缚在一定的解剖范围,以保持寰枢关节的稳定。游离性齿状突则是一种畸形,这类患者的寰椎与枢椎间会缺失骨性连接,从而导致寰枢椎不稳定。

长期“活摇活甩”的齿状突,导致齐爷爷的神经受到压迫,进而才会出现手无力的状况。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这个“问题骨头”给彻底移除。不过因为手术风险大,齐爷爷没有进行治疗。之后的十来年时间,他的右手、双腿也相继失去了活动能力。如若再不治疗,面临的不仅仅是瘫痪风险,更是可能会对生命安全形成威胁。

手术创新 多学科团队面临各种挑战

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就诊后,医生为其进行了进一步检查,发现老人不仅仅是游离性齿状突,还有颅底凹陷、心脏疾病等诸多问题。

“除去老人家身体基础条件差,光是颅底凹陷的问题就又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余彬介绍说,如果没有这个问题,齿状突的位置相当于与口腔持平,但颅底凹陷导致它被抬升,到了鼻腔与口腔中间的位置。如果仅仅从口腔作为手术入路,将会很难完全清除。针对这个问题,利用鼻内镜做辅助,从鼻腔和口腔作为联合手术通道,将更有利于治疗。一来是可以大幅扩大手术的视野,二来手术创口会减小、出血量会减少、感染的几率也会降低。

尽管这种手术方式极具优势,但想要真正安全实施却存在极大难度。首先,是要对鼻腔和口腔等的结构极度熟悉,避免造成误伤;其次,是要求医生有极高的技艺,避免在磨除齿状突的时候误伤后方的颈髓。“颈髓损伤可引起高位截瘫,甚至可能引发呼吸循坏衰竭导致死亡。”余彬说。

提前模拟 团队带整车设备探寻可行性

为了保障治疗安全,医院医务部组织了大型的全院病例讨论会,由骨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麻醉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学科团队展开风险评估,并就手术可行性方案的讨论。经讨论,决定由骨科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团队联合手术。为此,两大学科团队又进行了多次探讨,由骨科主任梁益建率队牵头形成了治疗方案。

而这仅仅是迈向治疗的第一步。因为这是一种此前省内并无记录的手术方式,为了确保它的开展可能,除了查阅大量资料、与业界同行探讨,更是决定提前尝试一台模拟手术。经过准备,包含手术护士在内的十余人医务团队带着一整车的手术设备,前往重庆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在捐献遗体的“大体老师”身上依据方案进行了一次手术模拟。结果显示:方案可行!

“特别感谢每一位‘大体老师’的奉献精神,帮助我们在医学的道路上能够不断前行。”梁益建由衷的感慨。

术后查房

接力而行 填补新术式治疗空白

10月19日,经过几十人团队的精心术前准备,齐爷爷被送入了手术室。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张建辉在鼻内镜的帮助下获得了良好的手术视野,在老人的鼻咽后壁开了一道不足2cm的切口,并完成了对第1、2颈椎和齿状突的暴露。而后,先后利用鼻腔和口腔作为通道将小型的磨钻送入,以毫米为推进单位对齿状突进行精细化的磨除。同时,清除了周围的增生瘢痕组织,彻底解除了压迫问题,“在高清鼻内镜放大可视化下的精细操作下,颈髓及前方硬脑膜都得到完整保护,也没有出现脑脊液漏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张建辉说。

成功磨除“问题骨头”后,骨科副主任余彬率团队接棒手术。从后颈部入手,对上颈椎进行了“改造”,实现了对它的“人工固定”。成功手术后的齐爷爷被送入重症医学科,5天后顺利转入骨科。“现在感觉手上力量已经慢慢在恢复了,对以后生活也有了信心,非常感谢医务人员的付出!”齐爷爷开心地说道。

图由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提供

(记者 李丹)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