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何以全球叠翠?生态浙江的临安“天目实践”

[综合] 时间:2024-05-06 15:05:2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95次
大树华盖闻九州,天目实践此为天目山。天目山

山中峰峦叠翠,何全古木葱茏,球叠有奇岩怪石之险,翠生有流泉飞瀑之胜,临安被称为“大树王国”“生物基因库”。天目实践

刚过立秋,天目山去天目山的何全人很多,其中不少来自于上海、球叠江苏。翠生入山,临安一来避暑,天目实践二来览胜,天目山三来涤心。何全

航拍天目山

2004年1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也曾来到天目山,并在此为生态省建设擘画了一幅蓝图——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推进生态省建设,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

近20年来,临安人牢记嘱托,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最高要求,守护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信念为指引,走出了一条生态康养、农文旅结合的绿色产业之路。

今年6月12日,从法国巴黎传来喜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旗下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2025年9月22日至9月27日在杭州举办,这是50年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也是该大会首次落地亚洲。

之所以能申办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杭州有天目山。这是距离都市最近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之一。

初秋入天目

一来避暑二来览胜三来涤心

去天目山,从杭州市中心武林广场出发,全程约90公里。一下车,满目苍翠,空气沁人心脾,耳畔虫鸣鸟叫。

西天目山景区门口,伫立着“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天目山’”字样的石碑,落款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颁发”。

顶着树荫,踏着绿色,拾级而上,心情也跟山林里自由飞舞的蝴蝶一样,轻松而愉悦,那是一种回归自然的彻底放松。

天目山的“大树王国”

周末,上山的游客三五成群,络绎不绝:坐景区公交上山的中老年人、跑山运动的时尚青年、研学亲近自然的孩子们……

“看,这个是不是‘天目之星’?”两个上海小伙围着一只长相奇特的甲虫,不停地拍照。

两人都是“95后”,昆虫“发烧友”,其中一位正准备生物考研,这次专门到天目山拍摄昆虫。到了天目山,才见识到什么叫“生物基因库”。

天目山海拔1500多米,物种多达10440种,他们的相机里,拍摄了各种各样古怪的虫子。“这是马陆,这叫拉步甲……还有天目之星以及各色蝴蝶……”介绍起相机里的昆虫,两位小伙子眉飞色舞。

除了昆虫,天目山也被称为“大树王国”。

西天目山上游步道,杭州消暑的好去处

从山脚爬到海拔1000多米的开山老殿,全长约5公里,让人感到震撼的,莫过于登山游步道两侧连绵不绝的参天大树,有的需三五人才能合抱。

“老师,这棵树好大呀,是‘大树王’吗?”

“不是,但它和天目山的‘大树王’是一个科的,我们教过的,是什么树呀?”

“哦,我知道了,叫古柳杉。”

在“大树王国”景区,一支来自上海、杭州市区等地的“大地之野”少年研学团格外活跃,孩子们在带队老师的讲解下,雀跃着和大树亲密接触……

天目山上的“地球独生子”——天目铁木

而各种各样的树,也争先恐后地涌出来,用各种各样的姿势,和人们打着招呼——

前面两棵缠绕在一起的银杏树,350岁了,是著名的“夫妻树”。

天目山上的“大树王”

“大树王”“新树王” “三大王”“四大王”……据说这片古柳杉一共有2032棵,是山中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植物景观。

古银杏,被称为地球“活化石”,起源于2.7亿年前。天目山有一棵古银杏,孕育生长出了22个不同年龄的次生树干,被称为“五世同堂”。

天目山深处的江南名刹禅源寺

天目山不只是一座生态名山,还是一座文化名山。

晋代佛教入山,山中曾有寺院庵堂50余座,最盛时僧侣多达千余人。其中,始建于清代的禅源寺,是历史上与灵隐寺齐名的江南名刹。

苏轼、张羽、刘基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曾上天目山游览并留下优美诗章。1939年,周恩来在禅源寺百子堂作团结抗日演讲,赋予了天目山新的文化内涵,使她更具魅力。

150多名守山人

用万千脚步虔诚护天目

天目山名闻天下,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离不开人的力量。

“瞧,树林后面有红光!去看看。”

夏夜,临安天目山繁星点点,风清气爽, 56岁的护林员严芳和同事们,伴着虫鸣蛙叫,穿着迷彩服、佩戴“森林防火督查”红臂章,打着手电一路巡山。

正值天目山避暑旅游旺季,这也是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西关保护站最忙碌的日子,严芳和站里其他3名护林员守护着方圆2000多公顷的山林。一天巡山下来,微信运动少说也有两三万步。

8月16日晚上8点43分,夜间护林员严芳、邱柏云、韩林富(从左至右)正在巡山

在天目山保护区里,像严芳这样的“守山人”还有很多,在他们看来,护林是天职。

4284公顷的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着西关、东关、龙峰尖、南大门、泥岭5个保护站,“绿色卫士”奖获得者、天目山管理局森林防火管理中心主任杨文杰,先后在3个保护站当过护林员,对此如数家珍。

“保护区的前身是1956年设立的天目山‘天然森林禁伐区’,面积1018公顷,1986年晋升为全国首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杨文杰说,也正是那一年,16岁的他走进了天目山保护区工作,成为保护区最年轻的“守山人”。

每天天刚蒙蒙亮,杨文杰就要起床巡山,走一圈就是26公里,与山为伍,与鸟为伴。

巡山,首要防火。特别是春节、清明,他和同事们更须严阵以待,消除火灾隐患。夏天也不轻松,看到溪涧有人搭帐篷烧烤,同样要劝阻。在全体“守山人”努力下,过去37年来,天目山保护区内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

如今,景区不仅为游客发送温馨防火短信、拓宽了防火林带,还增加了红外线监控、无人直升机巡查等“技防”“物防”手段,但“人防”始终还是关键。

天目山上正在悠闲觅食的梅花鹿

巡山,也要保护野生动植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的保护意识还不是很强,一些村民会上山砍伐,剥国保植物杜仲的树皮当中药卖,导致树木枯死。为此,杨文杰和队友们常要蹲点,才能将偷盗者人赃并获。目前,天目山管理局、5个保护站加上村里的自发“守山人”有150余人。

天目山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安吉小鲵

天目山从来不是一座孤山,而是延伸成一条完整的山脉,毗邻的龙王山,栖息着一种神奇的两栖动物——安吉小鲵,20多年前,其存活率不足5%,最严峻时,野外监测到的成体仅200余条,珍稀程度不亚于大熊猫。

为了保护这些大山中的精灵,一代又一代安吉小鲵保护队的成员长年坚守深山。经过10多年的人工保育,如今已经有1000余条安吉小鲵返回山野,在天目山脉长大。

目前,天目山保护区已知动植物种类达到10440种,占浙江全省44.3%,包括11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其中以“天目”命名的野生动植物就有172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人与自然间的“天目”传奇

靠水吃水,靠山吃山。天目山的村民们,守护着天目山;而天目山的绿色,也一直福泽着天目山的村民。

前不久,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专家组再次来到临安,调研人与自然背后的故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前秘书长韩群力表示,参观了民宿、农家乐、研学等业态后,对天目山的生态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天目山脚下的近山园

事实上,早在20年前,天目山脚下就种下了一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种子。

“要发展农家乐,一定要先把生态环境做好。”天目山脚下的天目村人,至今都记得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调研时的嘱托。

今天,天目山镇的民宿、农家乐,已经遍地开花,成为支柱产业。其中,月亮桥村,以“黑马”姿态异军突起,带头开创了农家乐到精品民宿的迭代升级。

2016年,“月亮姐姐”张慧云回到故乡,将村口闲置的废旧车站改造成首家精品民宿“月亮工坊”。

雅致的民宿、悠扬的琴声、葱郁的庭院……月亮工坊一经推出,前来打卡的城里人络绎不绝,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2019年被评为临安区首家省级“白金宿”,2022年被评为杭州市唯一“全国甲级旅游民宿”。

天目山脚下的民宿“月亮工坊”

民宿的火爆,带动了就业。月亮工坊“水院”“茶院”“山院”三栋民宿吸纳了10余位村民来上班、当管家,同时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农产品销售。

张慧云认为,“授人以渔”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

去年,全省首个民宿人才教学实训基地——天目民宿学院开班,张慧云任院长,通过“传、帮、带”,分享经营民宿的心得,带领更多村民搭上绿色经济的“共富车”。

发挥生态优势,光有民宿农家乐不够。2017年,临安创造性提出“村落景区”概念,月亮桥村联合周边的天目村、白鹤村和徐村,开始打造“天目月乡”村落景区。

天目月乡规划设计师、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徐斌对此进行了深度调研:“最后,我们决定立足天目山的生态大IP和月亮桥村的‘月’元素,打造‘天目月乡’。通过‘点亮’月亮桥、月亮工坊、蜜月绿道、乾隆月巷……和白天游天目山形成互补,夜晚给游客带来关于月亮的浪漫夜游,提升乡村观光夜经济。”

天目山脚下月亮桥村的“见特门”露营基地

“遇见月亮,‘桥’见未来。”眼下,徐斌团队准备继续将“天目月乡”这张蓝图绘到底。硬件方面,延伸并完善蜜月绿道、在水库边打造月影湖景点、推出天目盏艺术博物馆等;软件方面,继续招引、完善一些共富类项目,增加新的消费场景,让乡村共富模式更系统。

“今天,保护区里的村民已经通过更换产业赛道,实现了从过去‘卖木材、卖木炭’到现在‘卖山货、卖生态’的转变,把‘要我保护’变成‘我要保护’,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天目山镇党委书记叶浩然说。

【北高峰观察】

叠翠天目,向世界展示什么?

——周涛

当我们访天目山,徜徉在大自然的馈赠中,惊叹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时,我们感动于住在天目山方圆的人们。他们怀着一种对大山非常朴素的感情,虔诚地守护着大山,又默默地辛勤耕耘着自己的日子。

他们懂得:乡村振兴,首先要建设“面子”。

跟随天目山吹下来的绿色的风,随便走进山脚下某个村。但见屋舍俨然,阡陌交通,满眼皆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样“面子”清爽的村庄,怎能不让人心生欢喜?

他们懂得:乡村振兴,也需要“里子”。

对于乡村来说,“里子”就是资源。山间林木、丛间小溪,良田土壤、田间地头,新鲜空气、广袤空间,风土人情、民间故事,一切皆是资源。对于天目山脚的村民而言,守住“叠翠天目”便是守住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要有心,皆是金银。

他们更懂得:乡村振兴,更需要“骨子”。

“骨子”是人,是带头人,更是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在党组织带领下,广大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原住民、新老乡贤,合心一力,共建家园,才能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生意的“四生契合”,让乡村成为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桃花源。

天目山脚下,这幅现代乡村的图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正是我们当下最值得品味的动人篇章,也是2025年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大会,我们最值得向世界展示的地方。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