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担着群众的“菜篮子”一头担着农民的好日子

[百科] 时间:2024-05-03 17:03:0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14次

原标题:一头担着群众的菜篮子“菜篮子”一头担着农民的好日子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这几天我们可真是忙‘疯’了!”站在田埂上,头担头担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镇西山根村党支部书记雷有威一边擦拭脸颊的着群众的着农汗水,一边环视四周的好日农田,虽然有些劳累,菜篮子但却满脸欣喜,头担头担因为地里种植的着群众的着农荷兰豆丰收了。

和其他西山根村村民一样,好日从7月中旬到9月上旬,菜篮子早晨5时多,头担头担56岁的着群众的着农马满桂就和丈夫一起赶到自家地里采摘荷兰豆。 “大清早的好日荷兰豆颜色青绿,上面挂着露珠,菜篮子品质是头担头担最好的。”说罢,着群众的着农马满桂将一根当天采摘的荷兰豆递给记者尝尝鲜,果然,新鲜的豆荚咬起来爽口多汁,咀嚼完唇齿留香。

因患有心脏病,过去种地“靠天吃饭”的马满桂一家被一张张医药单拖入“因病致贫”的困境。“那时候每天吃药,干不动重活儿,人也没有精气神。”马满桂说。

2016年,由互助县满意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种子和免费农业技术培训,马满桂一家试种了荷兰豆,农活也并不繁重。到了采摘期,荷兰豆每2天成熟一次,每次可采摘75至100公斤,按市价最高可卖到700元,在每年为期40多天的采摘期里,马满桂一家收入就能增收万元左右。 “你别看她过去是贫困户,人家现在可都是‘马老板’了。”一旁村支书雷有威笑着说。

关心马满桂一家情况的雷有威,特意把找上门收购荷兰豆的省城老板介绍给他们,以每公斤0.4元的价格,让她成为了收购代理人,每年采摘期每天至少收购500公斤荷兰豆,这又为马满桂一家增加了一份收入。

2017年脱贫后,马满桂一家在危房改造项目基础上,自费盖起了新房。“靠着种豆子,我们的日子慢慢变好了,现在村里人看见我,都说我的气色也比以前好。”马满桂激动地说。2019年,由互助县满意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荷兰豆取得了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从西山根村开始,规模化种植荷兰豆逐渐推广到南门峡镇其他村庄,成为带动越来越多当地农民的“致富豆”和“幸福豆”。

随后,记者来到互助县台子乡,这里地势平坦、依傍河水,是全县理想的天然农业区之一。在塘巴村,记者看到道路一旁田地里的长白葱都有齐腰高了,另一旁20栋现代化高标准建设的温室整齐排布,走进其中一间,温热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村民胡成基正在摆弄着蔬菜。

“这温室大棚就是好,一般露天种植的青菜需要60多天才能成熟,大棚里40多天就可以了。有时看着哪些菜市场价格好,我们就加紧在温室里种一些。”胡成基说。 “可不是嘛,我棚里临时种了2分地黄瓜,生长期仅仅两个月,就卖了差不多4000元。”隔壁温室大棚内的村民王生明也凑了过来。 “而且我们村都用县上养殖大户送过来的农家肥调整土质,因此长出来的菜品相好,卖的也好。”胡成基说。靠着温室、露天种植蔬菜,胡成基和王生明两人近两年的收入都在6万元以上。

一旁的塘巴村党支部书记段应财介绍,塘巴村从2003年起,以自建小棚的形式发展设施农业,多年来设施农业水平多次提档升级。2018年,在农业相关部门支持下,塘巴村争取项目,建成了现代化高标准建设温室,成为了如今农户们致富增收的“聚宝盆”。

随着前任第一书记争取资金建设的总容量600吨的蔬菜保鲜库即将完工,段应财谋划着通过农业生产合作社,将村里的设施农业统一管理经营,分片式规划种植,并初步发展农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为村民们谋求更多利益,让农业现代化这条“金扁担”,一头担着群众的“菜篮子”,一头担着塘巴村农民的好日子。(石成砚)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