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融合”向未来 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做实做优土地储备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综合] 时间:2024-04-26 02:16:5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33次

储备地块“靓装”迎亚运。三生融合 记者 张之冰 摄

亚运村。 市记者 李忠 摄

杭州日报讯 土地是土地土地推动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储备储备城市土地要素保障是交易城市发展的基础保障。

作为我国最早探索建立土地储备制度的中心做实做优展城市之一,20年来,高质杭州以“八八战略”为指引,三生融合进一步发扬“体制机制”“区位”“生态”“环境”等优势, 市率先形成了“一个口子进水、土地土地推动一个水池蓄水、储备储备城市一个龙头放水”的交易政府主导型土地储备“杭州模式”。

从“人间天堂”到“峰会之地”“亚运之城”,中心做实做优展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高质杭州土地储备制度,三生融合正成为落实城市空间规划的“主渠道”、提升城市能级的“主引擎”、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的“主平台”、保障人民群众权益的“主抓手”,为杭州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提供坚实的要素保障。

从“净地”到“优地”

在时代变革中助力优化城市营商环境

土地储备缘何发轫?为什么要有土地储备制度?

“土地储备本身,正是时代变革中城市发展的产物。”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土地储备制度发端于20世纪末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紧跟上海、深圳步伐,杭州于1997年正式成立土地储备中心。

“最早中心成立时,主要目的是作为改革的有力‘推手’,着眼解决一批国有企业破产、清算、重组问题。”相关负责人回忆,彼时,市委市政府通过土地储备制度统一收购企事业单位需盘活的存量土地,重新整理后统一招拍挂出让,此举既使国有土地使用权体现应有的价值,又切实保护了国有土地资产,还助力了当时部分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再生”发展。

迈入新世纪,遵循“八八战略”指引、城市发展大势所趋,杭州土地储备的工作重心进行了转移:旧城改造、城郊接合部、城市建设重点区……哪里需要根据城市规划“山河重整”,哪里就有土地储备“先锋开路”的身影。

长达10多年的探索发力,杭州土地储备从最初单一的收购储备企业土地开始,逐步发展到收购储备成片旧城改造地块、撤村建居土地等城市新增用地,基本实现了全市可开发存量土地的统一收购;同时,从住宅、商服用地到工业用地、留用地、地下空间,收储对象进一步拓宽。

进一步发扬“体制机制”“环境”优势,杭州土地收储规章、制度及相关标准逐步完善,先后出台《杭州市经营性用地收储标准》等十余个管理规范。

“为什么企业喜欢来杭州投资?因为开发商很早就发现,在杭州拿地,不用找‘市长’,只需找‘市场’,而且拿到的肯定是场地平整、产权清晰、配套完善的‘净地’,没有额外的烦恼。”在一位长期研究土地市场的资深人士看来,从“毛地”到“净地”,再到稳定供应“优地”,杭州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最显著的贡献便是营商环境的优化。

这样一以贯之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在土地储备、交易中心机构改革融合后得以延续。

2020年,杭州出台《杭州市工业用地收储标准(试行)》。这份全国首个由地方政府出台的针对工业用地“量身定制”的收储标准,通过标准化的做地要求,将政府的“店小二”服务做到极致,为在杭拿地扩大投资生产的企业排除开工前的障碍和壁垒,实现“地等项目”,确保企业“拿地即可开工”,促进社会有效投资快速落地。

从“成片开发”到“拥江发展”

在落实规划中助力提升城市能级

9月23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盛大举行,“莲花碗”、亚运村所处地的钱江世纪城与对岸的钱江新城如挽手同行的“新妆”姊妹,吸引了整个世界的目光。

“亚运村,代表了目前杭州城市成片开发建设的最高标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指出,亚运村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经验,集成了产城融合、TOD开发、窄街密路、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等国际最前沿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建设模式,成为杭州“拥江发展”的新地标。

事实上,亚运村板块的成片开发,正是杭州以土地收储出让制度落实空间规划、提升城市能级的缩影。

“亚运村片区收储前,村庄与企业交织,高压线、铁路在区块内部及周边穿越,属于典型的城郊接合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萧山分局相关负责人员回忆,通过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市场优势,亚运村片区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征地拆迁、做地收储、公开出让等一系列前期工作,锚定建设符合国际宜居城市标准的未来国际化社区目标。

在赛事侧,高品质建设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媒体村,保障亚运赛事的高效开展;在城市侧,则补齐了城市环境、配套、景观等方面的短板,实现了从城乡接合部到城市标志性节点、从城市环境死角到沿江最美活力区的华丽转变,有效带动了钱江两岸CBD延伸,加速了杭州“拥江发展”新进程。

以亚运村为标志性节点,沿时光之河回溯,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从“沿江开发”到“拥江发展”,从单中心蔓延式扩张向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武林广场、庆春文化广场、钱江新城、运河沿线、杭州西站……新老杭州人记忆中城市界面的每一次“焕新”,重大片区工程的每一次“上马”,都以土地储备工作的“阔笔写意”起笔。

如今,通过实施“一个主体、两级做地、三滚计划、四个统一”的“1234”做地收储出让“杭州模式”,杭州在规划引领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对全市住宅、商业、工业等用地的规模、结构类型和空间布局的统筹安排,打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的现代化城市范例,促进城市能级、民生获得感节节攀升。

民生福祉方面,结合前置土地出让条件,明确容积率、绿化率、建筑密度等相关指标,引导落实城市规划、土地有序开发,完善城市布局与功能,补齐民生短板,并坚持留用地先定位、社会保障先落实、安置房先建设、配套设施先建设、保障性民生用地先供给等“五先”做地理念,打造幸福宜居城市。其中,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自主做地、出让地块近15年配建幼儿园20所、小学15所。

产业保障方面,深入改变原来“散点式”工业项目开发模式,实现城市工业项目集群建设和资源高效配置,助力产城融合、城乡共富;以“手中有粮、库里有地”的担当,确保“好项目不缺地”、实现“地等项目”,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要素保障。

城市魅力方面,落实“考古前置”制度,通过科学、可行的措施,将城市历史文脉、工业遗存、烟火乡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予以保护和利用,打造了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德寿宫、小河公园等一批传承彰显杭州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的城市地标、民心工程。

从“优地保供”到“数智赋能”

在新一轮转型创新中助力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回望来时路,杭州土地储备交易始终将促进城市高质量、高能级、现代化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与城市发展同频共进。

置身“亚运会、大都市、现代化”重要窗口期,杭州土地储备交易工作迈出新一轮转型创新的步伐。

“做地是供地的基础和保障,做地供地受市场因素影响,有很大不确定性,只有多做地才能保供应,助力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指出,为助力经济“开门红”,市委市政府明确今年为全市“做地攻坚年”,要求以战斗者姿态攻坚近4万余亩土地收储任务,尤其是工业用地,任务量为历年来最高。

以稳保供、以做保供、以做促供,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以深化主题教育为契机吹响集结号,层层压实责任,以多做地抢先机,助力打赢经济翻身仗。

截至目前,全市做地计划已完成年度计划的80%以上,工业用地总出让量已超去年全年。

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眼下,依托全市空间智治“一张图”,该中心已建成全国首个“数智优储”场景,完成计划管理、做地收储、资金管理等模块开发,不仅实现了全市13个区、县(市)做地收储业务全流程“可视化”,数据实时可读可用,大大方便了管理,还形成了“张榜晾晒”机制,为全年做地攻坚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氛围。

“数智优储”场景还关联了规划选址、审批赋码、登记办证、收储交易等规划资源系统全业务数据,紧密对接了园文、建设等考古、设施配套等关键资料,实现数据一站式集成、多元共享,避免相关单位重复录入、多头查找,为做地单位提升工作质效“减负赋能”。

与此同时,聚焦推动产业快引快落,实现“地等项目”,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深化大调研,首次编制了工业用地土地储备三年滚动计划,科学谋划全市工业用地规模、布局和时序,加大工业用地做地收储力度。以“敢啃硬骨头”“担当作为”的五星级“店小二”服务,大力协调解决做地过程中的难点、堵点,为产业用地有序供应提供坚实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赋予土地储备新使命,高质量发展赋予土地储备新任务。

站在“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的新起点,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负责人表示,中心将持续深化践行“八八战略”,坚持生态文明理念,秉承“权益管理、地尽其用”的思维,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赋予土地储备新职能,对依法纳入土地储备的全民所有土地资产实施统一管护、开发、利用和监管,充分实现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紧紧聚焦营商环境服务之“优”、促经济之“稳”、谋发展之“进”,确保基础设施和教育配套与地块开发“同步规划、同步交地建设、同步交付使用”,让城市做地收储、开发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助力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