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休闲 >岭英公立学校 家国为根 正文

岭英公立学校 家国为根

[休闲] 时间:2024-04-29 13:04:1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27次
中评社北京5月13日电/据大公报报道,岭英在深港边陲的公立打鼓岭周田村,有一间屹立逾60年的学校“村校”─打鼓岭岭英公立学校。她与深圳一衣带水,家国一脉相连。为根由旧时重视德、岭英孝,公立至今以“诚爱勤朴”为校训,学校历经多次变迁,家国惟植根中华文化的为根底蕴不变。现任校监杜思源说,岭英父辈常训道:有国才有家,公立就正如现今的学校岭英,有村才有校,家国根株培壅,为根继往开来,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入口,让学生从小明白根之所在。这份以家国为根、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由63年前杜家创校,一直坚守至今。\大公报记者 黎慧怡(文/图)  “第一任校长张树仁先生好强调德、孝这两样中华传统美德,比如有科叫‘尺牍’,专教古文和写作,连抬头称呼别人亦是一种学问,开头会写‘弟愚见’。”周田村现任村长、岭英学校第17届毕业生杜锦贵指着当年的毕业相,清晰地回忆道,他在这间学校师长的耳濡目染下,慢慢形成一套对品德、仁义、孝道的概念。生于斯,长于斯,杜锦贵在岭英度过了小学六年快乐时光,亦造就了他沉稳、讲道理、重德行的品性。任职村长后,他主动协调处理学校不少基建、维修工程,联络业主,解决疑难场面。  事实上,这间前身是“卜卜斋”(即旧时私塾)的村校,是由村民们一手一脚搭建。打鼓岭岭英学校校监杜思源忆述,当年爷爷杜全先生在市区做生意,在民国时期获广东造币分厂委任为机械及模具司事,饶有成就,眼见自己成长的周田村和周边村落有很多小朋友,只能塞进一间卜卜斋读书,于是与一众杜氏兄弟筹款,兴办岭英,让更多乡村的小朋友接受教育。虽然杜思源从小在市区长大,但常跟随父亲回到岭英,在父辈的熏陶下,他不仅认识到有国才有家,有村才有校,更感念教育对乡村孩子的重要性。  学生每年赴内地交流   杜思源说,在港英时期,村校生源一般,加上位处边陲不受政府重视,获得的资源与市区名校相去甚远,导致成绩不佳,被人“睇低一层”。彼时他正在外国留学、工作,感受到在外国生活时间越长,国家情怀就会越强烈,“当你身处国外无论点叻都好,在外国人眼中你只是一个识英文的中国人,但我是很自豪告诉别人:我是中国人。没有国家在背后支持,自己怎会有底气?”  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作为一名工程师,杜思源在外国打拚20年后,决定回国扎根,并接管父辈留下的岭英学校。他说,在他那个年代,很多同龄人到外国读书生根,但他仍然选择回国,“因为我知道,这里(国家)才有我的根。”经历逾半世纪的沧海桑田,岭英曾因收生不足,走在“杀校”的钢线上;适逢千禧年后跨境学童来港读书人数增多,杜思源带着教职员到深圳开拓生源,终成就父亲的心愿,不仅保住了学校,还以正向文化为启导,让学校渐具口碑,成为了深受家长欢迎的森林学校。  “我们这条村,杜氏兄弟很爱国家,我们是本地人、原居民,真正的香港人。我爸爸都成日同我讲,有国才会有家。所以我们的办学理念,一定要让小朋友有国民身份的认同感。”杜思源笑言,岭英虽不算是传统的爱国学校,但到他这一任,非常重视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教育。自2013年以来,岭英与九所内地小学结成“姊妹学校”,远至北京、山西,近及广州、深圳等城市,学校每年寒暑假均会举办交流活动,每个小朋友均有亲身到内地交流的机会,亦设有老师开放课堂观课、学校管理层参访等,互相学习。“记住自己永远是一个中国人”  “我会同小朋友讲:你们过来不是要看内地的小朋友有几叻,而是感受一下作为一个中国国民的感觉,记住自己永远是一个中国人。”杜思源说,去到姊妹学校,学校不会设下条条框框,要求学生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是让两地小朋友们放开交流,从饮食到课堂、功课,他看着小朋友天南地北地聊,生活方式多多不同,惟血脉相连,同为中国人。“让小朋友们自己交流,他们自然会擦出火花!”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