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热点 >《长安三万里》要向洛阳道歉吗? 正文

《长安三万里》要向洛阳道歉吗?

[热点] 时间:2024-04-29 15:58:5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93次
相关争议不仅是长安冷冰冰的历史之争,也是向洛感情色彩浓厚的地域之争。

最近,阳道已经上映一月有余的长安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又一次被舆论的向洛“聚光灯”所照射。此前,阳道《长安三万里》从不太被看好,长安到走出惊人的向洛票房曲线,让很多人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阳道围绕这部聚焦传统文化的长安作品何以成功,又给国产电影带来了怎样的向洛启示等议题,网友们也展开广泛讨论。阳道从市场反响上看,长安《长安三万里》目前已经收获17.5亿元票房,向洛跻身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第二位,阳道仅次于当年现象级的《哪吒之魔童降世》。

不过,相比于之前来自社会各界的赞誉,这回让《长安三万里》再次登上热搜的,却不是什么好事。8月16日,社团组织“洛阳市隋唐史学会”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称电影《长安三万里》“部分情节描述与真实历史不符,部分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与真实历史不符,极易误导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影响历史人物出生地、事发地的同胞感情”。本着“还原真实历史,维护历史人物真实性”的目的,该学会委托河南洛太律师事务所,向制片方发出律师函,要求电影《长安三万里》的制片方、导演、编剧等发表纠错、致歉声明。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果说在此之前,围绕这部电影展开的正面与负面评价,仅仅止于观点差异层面的话,洛阳市隋唐史学会使出“发律师函”这一招,无疑大幅升级了相关争议的规格。此事一出,顿时引发热议。

据洛阳市隋唐史学会网站介绍,该学会是由洛阳市社科联主管的社团组织,接受中国唐史学会和中国武则天研究会的业务指导。其实,早在该学会正式发声之前,就有洛阳网友对《长安三万里》提出不满。据媒体报道,曾有洛阳网友提出,片中部分情节本应发生在洛阳,却被改到了长安,“伤害了洛阳人民感情”。细数洛阳市隋唐史学会对《长安三万里》提出的质疑,基本上也都围绕着“某某情节应该发生在洛阳”这个主题。换言之,相关争议不仅是冷冰冰的历史之争,也是感情色彩浓厚的地域之争。

对于这些来自洛阳的声音,有人表示支持。在接受上观新闻采访时,诗词专家、上海觉群诗社社长胡中行介绍,公元744年,李白因得罪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在洛阳遇到杜甫。他认为,作为唐代诗坛的“双子星”,李杜首次见面在历史和文化层面上都是一次重大事件,理论上不应轻易改动。他建议,可以借助一两句台词进行说明,既不改变剧中设计,又能传递二人首次相会是在洛阳的史实。

不过,在电影创作领域,专家则有不同的看法。在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程波看来,不能离开艺术角度去抠细节真实:“《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在历史基础上重新创作的,有一定的幻想性的动画电影,从这个意义上讲,洛阳还是长安的问题,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从事编剧工作的张女士也赞同这一观点:“这部电影中‘长安’更像是一个抽象化的指代,让重要故事发生在同一个舞台具有象征意义。影视作品应有其独立性,对于文史学者来说这个细节不能改变,但在电影创作来看可以适当改变。”

8月18日,央广网发文评论这起事件,表示“讨论不能越界成骂战”。文章写道:“在观众眼里,《长安三万里》就是一部电影,不是纪录片,更不是杜甫的‘起居注’。既然是电影,就应允许创作团队在尊重重大史实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艺术加工,包括必要的艺术虚构。如果处处划线,责之甚严,恐怕很多电影也没法拍了。那种担心该片‘极易误导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观点,实属多虑。难道我们的语文老师、历史老师讲了那么多课,我们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历史,还抵不过这部电影带来的副作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同日,光明网也发表评论员文章《史学会要求道歉,公道自在人心》,对这起事件中的是非曲直做了一番分析。何为公道?作者写道:“这个‘公道’没有任何选边站的意思。社会有可能觉得,公道就是艺术表达要严丝合缝,要清清楚楚,一丝一毫不能含糊。未来的动画片也好电视剧也好,都应该按照论文写作的标准进行严谨创作,像《三国演义》那样‘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写作方式已经不合时宜。考虑到民众情感和细节真实,文艺创作就应该无限趋近于历史书写,纪录片就是文艺表达的底线标准。公道也可能是,人们尝试理解此次事件中洛阳市隋唐史学会的动机,从心底产生一个大体的观感,是欣赏还是反感。人们还会由此去研判一个地方的社会心态,是怎么看待文艺作品,又是怎么理解艺术的,并由此得出对一座城市的形象轮廓。这些也可能成为未来文艺创作的某种提醒,创作者知道某个地方的人会怎么反应,由此决定如何表现乃至表不表现这一方水土。”

这些纷争,可能需要时间来沉淀。

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也不可能只收获好评,而没有任何差评。对各执一词的正反双方而言,相比于围着一部影片争执不休,不如从更高的层面上思考:既然洛阳确实有不少历史文化资源,当地又能采取哪些行动,将这些资源开发出来,进而为自身“正名”呢?

对此,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守一写道:“挖掘文化遗产却是很考验地方智慧的事情。文化要为地方所用,就必须是活的,抢一个人名、抢一个故居,那都是死的,不一定能让现代人感兴趣。洛阳隋唐史学会如果以曾经的洛阳为荣,那么不妨拿出更豁达的态度,既肯定其他城市的历史价值,也欢迎大家来洛阳玩。这样一来,反而可能有助于提高大家对洛阳的关注度和好感度。”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