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声歌唱“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地文艺

[焦点] 时间:2024-04-27 15:10:3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83次

原标题:放声歌唱“最可爱的放声人”——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地文艺

70年前,优秀中华儿女雄赳赳、歌唱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人抗踏上了壮烈的美援抗美援朝战场。在这支英雄的朝战场上队伍中,有一群年轻的战地文文艺战士。他们一手拿枪、放声一手拿琴,歌唱与前线官兵并肩作战、人抗同生共死。美援为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朝战场上成为我军克敌制胜的战地文一把精神利剑。

哪里有战斗,放声哪里就有战地文艺

“到一线去,歌唱到战壕去,人抗到火热的战士生活中去。”在抗美援朝战争一开始,这就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叫得最响的口号。

当年,志愿军每个军都设有文工团,每个师设有文工队。在前线,这支文艺轻骑兵穿行于战火纷飞的崇山峻岭,活跃在志愿军各部的驻地之间。不论是阵地前沿还是狭窄坑道,无论是行军路上还是在战斗间隙,哪里有战斗,哪里就有战地文艺;哪里有官兵,哪里就有文艺战士的光荣足迹。

朝鲜战场上战斗频繁、情况多变。文工队在敌炮轰击和敌机空袭下的火线慰问演出是常态。他们始终秉承我军文艺工作队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服务队的优良传统,坚持一边战斗,一边开展文艺工作,有效鼓舞了官兵的战斗意志,受到广大指战员的热烈欢迎。

文艺战士走到哪演到哪。演出内容多是宣传胜利、宣扬英雄、介绍战斗经验、揭露敌人的侵略本质等。表演形式既活泼又生动,有大鼓、相声、杂耍、山东快书、河南坠子、边疆舞蹈等,这些短小精悍、轻快活泼的演出深受官兵喜爱。每逢文艺战士来演出的日子,就像是前线战士们的节日。很多战士悄悄地把慰问团带来的水果糖保留下来,等到文工队来演出时拿给队员们吃。

为了使文艺工作紧密地配合战场任务,及时鼓舞部队的战斗情绪,文工队表演的节目,多是就地取材、即编即演。他们到哪个连就演哪个连,节目内容说的都是战士身边的事。比如,依旧曲填新词,这是我军文艺战士在红军时期就常用的军歌创作手法。即选取战士们熟悉的歌曲旋律,填写上表现战士英勇事迹的新歌词。这些歌,亲切质朴,贴近兵心。当战士们听到歌中唱到自己的光荣事迹时,一下子成了大家瞩目的中心,倍感光荣,情绪十分高涨,英勇无畏、崇尚荣誉的战斗精神就这样被激发出来。

文工队随部队行军,要在最艰难的路段开展宣传鼓动工作。“这位同志本姓张,肩上扛着两支枪,班长同志就是好,带领全班往前跑……”类似这样火热亲切的鼓励,常常响彻在艰苦的行军路上。

战士们听到沿路的宣传鼓动词,总能打起精神、忘记疲劳,顺利到达目的地。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这声声呼唤既是温暖的问候,也是贴心的照应,充分体现着我军官兵同甘共苦、团结友爱,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战火中淬炼成长

在残酷的战斗环境中,志愿军文艺战士们以天地为幕、以战地为台,学英雄、唱英雄、演英雄,用一曲曲壮丽的战歌和一个个动人的节目,吹响了冲锋的号角、擂起了激昂的战鼓。

今天,当我们翻开那一页页写满了文艺战士荣光的历史资料时,仍然会被他们烈火般炽热的情怀所震撼、所感动。

解秀梅,志愿军154个一等功臣中唯一的女战士。1951年,她随志愿军第68军202师文工队入朝。18天的连续行军,解秀梅背着和男同志一样重的行装,不仅没有掉队,还经常帮助体弱的同志背背包、米袋等物品。在行军最困难的时候,解秀梅常常以乐观的精神鼓励战友。一会儿是清脆的快板,“同志们,不怕难,快快走到‘三八线’”一会儿是嘹亮的歌声,“你(指敌机)在天上团团转,我在地上走得欢。你扰乱得再厉害,不误咱们上前线。”大家都被她坚定、乐观的情绪所感染。

1951年11月,组织上安排解秀梅到志愿军后勤战时手术所工作,她到任后,把全部的爱投入到对伤员的照顾中。一天,解秀梅上山砍柴回来,美军的6架飞机突然临空。她扔下柴草,急忙冲进屋里呼喊同志们隐蔽。敌机一阵轰炸之后,紧挨着手术所的房子被炸弹击中,燃起熊熊大火。解秀梅知道屋里还有一个未转移的战友李永华,便不顾一切地冲进去,背起他就往山上跑。炸弹在不远处落下时,解秀梅想都没想立刻用身体扑在伤员身上。

经过战火洗礼和考验的解秀梅,成长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女英雄,一次荣立一等功,两次荣立三等功。回到祖国后,她还作为功臣代表,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影片《英雄儿女》中舍生忘死救战友的王芳同志的原型正是解秀梅。

尹阿琴,1951年入朝参战时年仅12岁。她与不满15岁的哥哥尹云鹏一起参加了志愿军第68军文工团。1952年4月2日,第68军文工团部分人员奉命到一个深山沟,为即将奔赴前线阻击敌人的部队进行战前演出,不幸突遭敌机轰炸。尹阿琴身负重伤,深度昏迷的她被迅速转移到附近的野战医院。在抢救和治疗中,这个年仅13岁的小姑娘面对巨大伤痛不吭一声的“硬骨头”精神令医务人员动容,大家都对这位坚强不屈的“娃娃兵”十分敬佩。

战场是残酷的,文艺战士们在战火中淬炼成长。他们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给前线官兵送去温暖的问候与鼓励。在他们的队伍中也流传着一首深情的战歌。每次出征回来,文艺战士都会迈着豪迈的步伐,齐声高唱:“我们是为兵服务的文化战士,我们在战斗里成长,我们是部队的宣传队,活跃在爱国自卫的战场,把人民的力量,战士的荣光,高声歌唱。把杀敌的勇气,战斗的烈火,高度发扬……”

壮丽战歌响彻疆场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每当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响起时,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志愿军将士义无反顾奔赴朝鲜前线的情景。这首战歌是如此的气势如虹、铿锵有力。它不仅是一首嘹亮的战歌,更是催征的号角,鼓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另一首传唱于朝鲜战场和祖国大江南北的作品《我是一个兵》,也是这一时期诞生的著名战歌。它排山倒海的气势,犹如一股不可遏制的洪流。当时西方舆论界评论说:中国军队在朝鲜有两颗“重磅炸弹”,一颗是《我是一个兵》,另一颗是作家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首以“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为开头的歌曲创作于1950年,词曲作者是志愿军第46军137师文工团的岳仑和陆原。这首歌尽管歌词质朴、旋律简单,但它充满着昂扬的斗志和雄壮的力量,凝结着人民子弟兵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1953年2月8日晚,敌机在朝鲜北部某地铁路线上投下大量炸弹。铁道兵某部班长袁孝文冒着敌机的轰炸去铁路沿线检查线路情况,不幸被炸断了双腿,昏倒在铁轨上……当他被战友们抬回去急救时,他对连长说:“不要为我担心,为了祖国和朝鲜人民,我牺牲了也是光荣的。”他用微弱的声音唱起“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随后慢慢闭上了眼睛。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曾经响彻在朝鲜战场上的壮丽战歌,唱响的是一个民族坚贞不屈的品格。这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热血浇灌出来的胜利之花,也是革命先辈在战火纷飞的烈焰中锻造出来的精神利剑。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途上,我们既要记住那撼人心魄的枪声炮声,也同样要记住炮火纷飞中那壮烈的歌声。(■林国宏)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