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百科 >冯尔动:讲述冯白驹故事三十八年 正文

冯尔动:讲述冯白驹故事三十八年

[百科] 时间:2024-04-29 06:57:5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28次

原标题:冯尔动:讲述冯白驹故事三十八年

新海南客户端、动讲南海网、述冯南国都市报记者 贺立樊 文/图

物件本没有生命,白驹是故事人赋予其精神。因此,动讲当冯白驹故居于1984年得到重建时,述冯参观者络绎不绝。白驹他们站在这栋焕然一新的故事瓦房面前,想要追寻的动讲精神,就在这栋瓦房里,述冯而瓦房却不能开口说话。白驹

住在不远处的故事一对父子,看见了这一幕。动讲他们犹豫很久,述冯还是白驹走到参观者的面前。

“回到村里之后,冯白驹和乡亲们谈起上海的租界,谈起‘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他愤怒,又充满希望,他相信,追寻的理想一定能实现。”从那一年起,冯尔动和父亲志愿讲述着关于冯白驹的故事,在故事里传递红色的精神,也在故事里追寻一位先辈的理想。

冯尔动。

农民讲解员

讲述冯白驹的故事

师范毕业后,冯尔动没能成为一位教师,带着失落的心情,他回到家乡长泰村,扛起锄头,当起了农民。

每天干完农活,走在回家的路上,冯尔动会路过一片残垣断壁——那是冯白驹的故居,1942年,它在侵略者的烈火中燃烧殆尽。这段历史,以及关于冯白驹的革命经历,被冯尔动牢牢记在脑子里——这是他从小听说的故事。

事实上,冯尔动从未见过冯白驹,他所掌握的故事,都来源于父亲冯裕兴。冯裕兴是冯白驹的堂弟,早年曾与冯白驹共事。1957年,冯裕兴回到长泰村务农,与冯白驹偶有书信来往。

1984年,原琼山县政府重建冯白驹故居。冯裕兴高兴得不得了,常常在晚上一个人来到故居,摸摸整理好的老物件,怀念与冯白驹的往事,“感觉离冯白驹很近。”

从故居重建的第一天起,冯尔动看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来到这里,“他们围着故居转悠,有些人进进出出,东瞧瞧、西看看,什么也没说,很快就离开了。”

此时,距离冯白驹逝世,已经过去11年。这时重建故居有什么意义?冯尔动这么一问,冯裕兴一时答不上来。

看着人来人往的参观者,并没有在这里过多停留,父子俩第一次觉得,自己离冯白驹那么遥远,遥远到无法让参观者在这里感受冯白驹的点滴丝毫。

不久,又有一支参观团来到冯白驹故居,参观者还是绕着故居转悠,无意间,有人开始讨论,“冯白驹何时投身革命?”“怎么坚持‘二十三年红旗不倒’?”

坐在一旁的冯尔动和冯裕兴,刚从地里忙活回来,看着眼前的参观者,听着讨论,犹豫了很久。不知哪里来的一股冲劲,父子俩突然走上前去,讲起了冯白驹的故事。

“这里是冯白驹的故居,建于1922年,冯白驹于1926年离沪回琼之后,就是从这里出发,组织农会、创建革命军,领导琼崖人民坚持革命斗争。”

父子俩的普通话并不标准,讲的故事也十分零碎,却牢牢吸引着参观者。有人问起冯裕兴,你们是讲解员吗?父子俩一下子愣住了。

他们不是讲解员,只是在讲述记忆里关于冯白驹的故事。然而,这些故事却能让人忆起冯白驹,忆起那段红色岁月。

接下来的日子,父子俩多次为参观者讲述冯白驹的故事。不断有参观者对冯尔动说,好好讲下去,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冯尔动感觉到一种光荣。眼前的故居,不再是一栋普通的建筑,它承载着冯白驹的信仰与力量,这信仰与力量如同火把,能够传到下一个人手中。

“我想把这些故事讲下去。”那一年,冯尔动29岁,没有工资,没有职务,只凭着一份热情,他和父亲义务担任冯白驹故居的讲解员,为天南地北的参观者,讲述冯白驹的故事。

守着故居

守着所有人的红色家园

最初的时候,冯白驹故居只有一间瓦房。冯尔动父子俩除了义务讲解之外,还维护着故居的日常管理。

冯尔动。

故居重建不久时,一场台风突然袭来。那天早上八点多,冯尔动躲在自家屋檐下,看着故居的瓦片被大风掀飞,狂风暴雨之间,就像一团黑云笼罩着天。

当瓦片纷纷摔落,顶着暴雨,冯裕兴拉着冯尔动冲进故居,收拾屋内的摆设。冯尔动抬头一看,屋顶破了好大一个洞,“我们可修不好。”冯裕兴一看,叹了口气,回到家里,跨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朝着云龙镇区骑去。

“父亲一路骑到云龙镇邮电局,给当时的县政府打电话,马上就有人过来修复故居的屋顶。”冯尔动还记得,父亲回到家时,全身的衣服都湿透了。

台风过后,故居重新开放。冯裕兴站在人群里讲解,目光向远处望过去,父亲的脸上挂着笑容。

38年里,冯尔动记不清究竟接待过多少位参观者,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都有自己的追寻。

多年前的一次讲解结束后,冯尔动回到家里。傍晚出门散步时,发现故居门前坐着一位老人,迟迟不愿离开。

老人穿着一身黑色中山装,静静地看着故居,冯尔动和父亲陪他一起坐着。天彻底黑下来时,老人缓缓起身,说了声“将军再见”,走出了故居。

再次讨论故居存在的意义,冯尔动有了答案,他告诉父亲,这里是所有人的红色家园,“守好这里,是为大家守住红色精神的寄托。”

然而,守着这座故居并不容易。父亲年事渐长之后,家里的农活交给冯尔动,种水稻、种玉米,地里种什么,桌上吃什么,一年到头挣不来多少钱。

那些年里,农忙时来了参观团,冯尔动也只能匆匆丢下地里的活儿,赶到故居进行讲解。妻子黄英一个人在地里忙碌,还好有乡亲们帮忙,稻子才不至于烂在地里。

有时,参观者得知冯尔动的情况,想要偷偷塞点钱给他。冯尔动赶紧捂住口袋,“不行不行,革命先烈不为钱,我讲革命故事也不为钱。”

最窘迫的一年春节,冯尔动的兜里只有两元钱。什么年货也买不来,冯尔动给自己买了一双袜子,“这样就算过年了。”

有的朋友说他“不聪明”,守着一栋老房子,干着亏本的活儿。冯尔动从不为自己辩解,每一次讲解时收获的掌声,都让他欣慰,让他对这座红色家园,充满着尊重与激情。

38年的追寻

信仰永不过时

几年前,为了配合冯白驹故居纪念园的建设,冯尔动拆除了自家的房子。旧址处,如今长着两棵三角梅。

冯尔动。

2000年8月30日,冯尔动被正式聘为冯白驹故居管理员兼讲解员。那天晚上,冯裕兴高兴得合不拢嘴,一直在提醒冯尔动:“国家很照顾你,你不要忘了自己的本分。”

冯尔动知道自己的本分:做一个朴实的农民,做一个敬业的讲解员,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一次次的汲取和打磨,与每一位参观者共同追寻冯白驹的一生,探寻背后的精神力量。

2013年,冯裕兴走到人生的尽头,弥留之际,他拉着冯尔动的手,对他说:“我已经没有什么故事能够教给你,只希望你把这些故事讲下去。”

生命的终点总是会到来,这座故居却能够成为一个起点,让更多人的生命充满力量。

每年寒暑假,故居总会迎来大批学生。冯尔动喜欢给学生们讲述冯白驹在上海求学的故事,那年的冯白驹只有22岁,除了学业,他还在思考着救国救亡的方法。

总有学生问冯尔动,将军太伟大,故事太崇高,“我们太平凡,听这些故事有用吗?”冯尔动也想过这个问题,他有自己的答案。

“少年当自强,自强为国民。”冯尔动不知道自己还能讲多久,他已经67岁,人生走到暮年,可是眼前的学生们,人生才刚刚开始,“从现在起,追寻自己的理想,追寻先辈的力量,这一生就会过得充实。”

2016年退休之后,冯尔动还是每天出现在故居,即使是粗略的计算,冯尔动一年讲解的次数也已经超过上万人次。每年七一、八一前后,故居一天能够迎来上千位参观者,冯尔动拿着麦克风,站在故居前的广场上,一遍又一遍讲述冯白驹的故事。

回到家里,腰酸背痛,冯尔动让妻子黄英帮忙捏捏腿。38年的追寻,冯尔动带动了很多人,他的儿子冯所盛已经成为冯白驹故居的管理员,侄子冯所孙成为讲解员,两位年轻人像当年的冯尔动那样,认真接待每一位参观者。不过,参观人数太多时,年轻人还是得请出冯尔动。

“1973年9月19日,冯白驹将军去世,他的工资簿上一分钱也没有,他的一生完全献给共产主义事业。”和绝大多数参观者一样,冯尔动没有机会见到冯白驹,却与所有参观者一起,在红色的往事中,追寻一颗红色的心,在平凡的人生里,充盈信仰的力量。

线索征集:

“感动海南”十大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已经成功举办十年,成为海南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座丰碑。它的矗立离不开每一位心怀大爱的海南人民,我们在此向您发出邀请:身边如有让您感动的人和事,可以拨打热线电话966123与我们取得联系,美德需要传递,善良应当延续。(贺立樊)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