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海南黎族龙被传承之路:有收益才能更好地“守艺”

[时尚] 时间:2024-05-05 16:44:1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99次

原标题:探寻海南黎族龙被传承之路:有收益才能更好地“守艺”

新海南客户端、守艺南海网、探寻南国都市报11月14日消息(记者 周静泊)手工捻成的海南好地棉线,用蓝靛、黎族龙被黄姜、传承苏木、有收益板栗皮等植物染成蓝、守艺黑、探寻红、海南好地黄、黎族龙被绿、传承褐等颜色,有收益织成底布,守艺再用五彩桑蚕丝线在底布上绣成龙、探寻凤、海南好地麒麟、鲤鱼等图案……龙被的制法说起来可以很简单,但真的要做,少说也得花上一年半载,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11月13日,“百卉千华 锦上添花——海南龙被艺术大展”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展。展览期间,集黎族纺、染、织、绣四大工艺之大成的41幅精品龙被免费向公众展出。如何恢复、保育、传承、发扬龙被制作技艺和黎锦文化,也再次在学界引起热议。

龙被:用绣线写就的黎汉文化交融史

龙被,是一种由单幅或多幅带有织绣图案的黎锦联缀而成的幕帐,制作工艺繁复、纹样精美,代表了黎族织锦技艺的巅峰。

龙被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有学者根据现存龙被的年代、纹样推测,宋元时期,黎族的棉纺织业发达,曾制作出多种多样的纺织品,再加上与汉族人经贸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其中一些纺织品就逐渐演化形成现在人们见到的绣面龙被。

宋朝的范成大曾在《桂海虞衡志》中写道:“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彩,拆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幅联成一幕。”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有记录:“海南所织,则多织品矣……间以五彩,异纹炳然,联四幅可为幕者,名曰黎饰……”

海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辉山表示,古籍中描述黎幕的制作工艺、款式和用料,和现存的黎族绣面龙被非常相似,可以合理推断绣面龙被的制作工艺是从宋代“黎幕”的制作工艺沿袭发展而来。

如今,龙被的制作技艺几近失传,但今人仍可以从龙被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图案纹样中窥得百年以前,黎汉两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脉络。

海南龙被技艺传承发展座谈会现场。记者 汪承贤 摄

从现存的龙被中,学者发现,早期的龙被多是白色、黑色和咖啡色或棕色的人纹、蟒蛇纹、桫椤神树等简约几何纹样,体现了黎族的祖先崇拜。明朝中后期开始,因黎人受汉族文化影响,龙被的底布和部分图案保留黎族特色,刺绣花纹部分逐渐以汉文化图案为主,比如龙纹、凤纹、麒麟纹,和鲤鱼跃龙门、八仙过海、汉字福禄寿等。另外,从刺绣工艺上也能看出汉文化对黎族龙被的影响。原海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邓景华认为,龙被上的图案多用不加捻的丝线束绣成,针脚短,浮线长,推测是黎族织女借鉴了汉族的刺绣方法。

传承:尚有许多未解之谜待研究

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锦技艺的保育、传承日益受重视,如何拯救濒临失传的龙被制作技艺,也成为黎锦技艺传承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今年,海南省政府将“保护利用好黎锦等非遗文化”工作任务列为省政府督办事项,通过制定黎族龙被制作标准,恢复黎族龙被制作技艺,复制优秀的黎族龙被产品,达到挖掘、抢救、保护、传承、规范黎族传统纺染织绣龙被制作技艺的目的。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黎锦技艺传承人、研究机构、博物馆、相关企业等,共同推进“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保护(龙被复制)”项目实施,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项目团队按传统技艺手法复制了三联幅、五联幅龙被各一张,并组织“龙被刺绣技艺培训班”,培养黎锦技艺能手。

不过关于龙被,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等着人们去寻找答案。

龙被最初的用途是什么?最早的产地具体在海南哪个地方?龙被上的图案,当初是由谁设计的?黎族织女是拿着设计图纸按单定做的吗?为什么龙被上绣的龙纹几乎都是四爪龙?王辉山在11月12日举行的龙被技艺保护发展专家座谈会上提出,在文物鉴定上,目前龙被还没有科学的断代方法,关于龙被本身还有很多谜团有待研究和考证,了解、研究透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龙被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张一平也表示,目前学界对龙被的研究还不够,一些基本问题还没有解决,建议相关单位可以牵头成立课题组,推进研究。

建议:有收益才能更好地“守艺”

“开发,是最好的保护。”谈到龙被的保护与传承,海南传世黎锦工艺研究所所长、海南锦绣织贝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凯认为,产业化是推动黎锦和龙被技艺传承的重要环节,古老的黎锦和龙被也要与时俱进,变得更时尚,被更多消费者接受,收益越多,产业才更有生命力。比如海南的机场除了开免税店外,也可以开设门店销售黎锦相关的产品,方便游客购买,带回家给亲朋好友,让更多人能看到黎锦,爱上黎锦。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保护部主任陈佩也认为,故宫文创近年来“爆红”,就是因为在文创开发时,即保留了古典审美,又以有趣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变得更生动,更容易被年轻一代所接受,传承发扬黎锦文化的时候也可以借鉴这一经验。但她也强调,对龙被的开发利用,要建立在深入了解龙被背后的文化意义、尊重黎族人民的习俗和信仰的基础上。比如可以创新利用龙被上的纹饰、图案,开发出与现代生活接轨的产品。

在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焦勇勤看来,目前黎锦的数据化档案建设已基本完成,但黎锦的数字化保护仍需进一步加强。

“可以将黎锦和龙被的尺寸、颜色的RGB值、织法和针法等各方面数据全部记录下来,进行数据化分析。有些省市已经建设了非遗项目大数据中心,海南可以参考借鉴他们的做法。”焦勇勤说,将黎锦数据化后,会对其开发利用起到很大帮助,比如可以设立VR展馆,让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领略黎锦之美。

此外,焦勇勤表示,在他的调研过程中发现,现在海南黎锦的原材料种植基地面积有限,种植的海岛棉、靛草、苏木、黄姜等植物原料产量仅能保证最基本的织造需求,无法支持大规模制造。

“正宗的黎锦、龙被是需要用传统的植物原料制作的,要大力推动黎锦传承保护,扩大种植基地,加大原料供应是必不可少的。”焦勇勤认为,扩大种植后,原料供应本身也可以形成产业,不仅供黎锦织造使用,还能外销盈利。(周静泊)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