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新格局 ——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陈雯

[焦点] 时间:2024-05-01 19:03:1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91次

原标题:构建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新格局 ——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陈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廖志慧

纵览长三角地区特色产业分布,构建一个有意思的区域案例引发思考。

1996年开始发展的产业长角陈雯上海张江在中国创新药版图占据着重要地位:国家新药研发机构有30%来自张江,全国一类创新药有30%产自张江。分工发展

就在距离上海100公里的协作新格苏州工业园区,近年以来悄然崛起了一个庞大的局访决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1716家生物医药企业,全年新增国家生物一类新药临床批件53件。体化2020年,咨询专科技部批复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构建这是区域中国生物药领域首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紧邻的产业长角陈雯两个地区,相同的分工发展领域,产生了两个顶尖的协作新格产业集群。区域一体化中,局访决策该如何构建像这样的体化产业分工协作新格局?4月20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南京采访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中科院南京地理所研究员陈雯。

产业分工不是规划能写出来的

分工基础上的区域合作,能够提升整体竞争力、促进更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的产业分工,就呈现“强强联合”的特点。然而,这种分工不是规划能写出来的,而是在市场大潮中随着产业发展自然形成的。

以商业的分工为例,二十多年前,苏锡常地区有人提出,当地不需要做服务业,因为上海商业很繁荣。“当时,长三角地区百姓喜欢专程到上海去买衣服,但现在就基本没有多少人专门到上海去买衣服。”陈雯说,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生活服务业更加便捷,一般性的购物不会再拥去上海。现在,上海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时尚之都,是引导商业潮流的中心。

再看金融的分工,由于金融服务也是需要贴近的,因此,随着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上海金融服务的辐射不可能全面覆盖,金融产业就会逐步扩散到周边有条件的城市。因此,就逐步形成了区域性的金融中心。比如,苏州工业园区的制造业很发达,就积累了一批为其服务的基金公司,发展成基金小镇。同理,杭州、苏州、无锡等都形成了区域性金融中心,上海市则慢慢成为服务全国、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多点开花,并没有损害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地位。

分工不是一味从“龙头”口袋里掏东西

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国际贸易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之间发展同样的产业可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这样的机会企业和政府都不会放弃。

当前,产业分工已经从垂直分工转变为扁平分工,分工更加细化,不是只有一级分工。

比如,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更高要求,催生了保健药、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的需求,从而也让生物医药产业的“盘子”更大。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就充分说明了这一趋势。“越多人做,产业会越好。”陈雯说,生物医药人才会越来越多,从而形成劳动力集聚效应;医药原材料会越来越多,催生更多细分领域;技术的溢出越来越多,会提升整个产业的水平。

她表示,长三角一体化中,周边地区发展产业更多的是选择上海无法承载或承载有限的产业,而非一味地从上海这个龙头的“口袋”里掏东西。

一体化发展所提倡的竞争主要是面向更大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而不是区域内的你死我活。“如果出现产能过剩低价竞销的恶性竞争,或垄断经营,就需要政府来出手管控。”陈雯认为,一体化发展也需要一些城市放弃自己并不占优势的产业,把主要精力放在拉长板上。

龙头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都要发挥应有的功能

“上海的龙头作用,体现在战略谋划能力。”陈雯认为,周边地区借助上海这个高平台面向全球找项目,从而形成自身特色产业。在这个招商的过程中,长三角产业就会很自然地形成分工。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但有上海这个龙头带动,还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有力支撑。

过去,上海向外省市、苏南向苏北开辟“产业飞地”。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深度推进,一些经济实力强且有研发需求的城市主动到“寸土寸金”的上海寻找“创新飞地”,开启“双向模式”。这一来一回的往复式运动成为了长三角结构升级、动能转换的直观体现。陈雯介绍,位于上海虹桥商务区的慈溪(上海)科创飞地,一方面鼓励慈溪本地具有科技含量和规模的企业入驻,在沪设立研发中心,利用上海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集聚优势,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吸引上海或海外优质创业项目入驻,在飞地孵化和研发,在慈溪完成产业化落地。浙江等地还在上海松江设立联合创新中心,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服务。

陈雯表示,每个城市都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研究自己的长板,这样才能做到各扬所长,形成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