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遗物整理:承载爱和希望的物品都应该得到最好的归宿

[休闲] 时间:2024-04-30 17:47:1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83次

原标题:你不知道的不知遗物整理:承载爱和希望的物品都应该得到最好的归宿

当居住在出租屋里的年轻人孤独地死去,谁来为他们收拾遗物?豆瓣评分9.2的道的的物得到的归韩剧《我是遗物整理师》让许多人了解到了遗物整理师这个职业以及遗物背后隐藏的动人故事。

许多人问,遗物应该中国有这样的整理最好职业吗?答案是,有。承载

中国的爱和遗物整理什么样?

今年一月份人社部公布新职业以来,收纳整理师这一“舶来品”俨然已成为最热门的希望新兴职业之一。随着行业的品都发展,国内的不知收纳整理也逐渐出现了许多分支,遗物整理即是道的的物得到的归其中之一。

与剧中遗物整理师遇到的遗物应该情况略有不同,中国的整理最好整理师面对的空间更加复杂。在整理师木棉经手的承载大部分相关委托中,逝者不是爱和独自居住,遗物与家人“杂然而居”已久,希望一如“界限不清,互相掌控”的中国家庭关系。

情况不同,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和普通整理一样,提前沟通后我们要提前一天过去预采”,预采是整理师正式上门前的必须流程,为的是了解需要整理物品的大致情况。

整理师木棉2018年就开始从事遗物整理类的工作,“我是国内最早开始做的”。目前木棉是国内首个开设生前整理课程的整理师,已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30多场的相关活动,遗物整理案例近十个,是国内最有生前整理及遗物整理经验的整理师之一。

倾听、陪伴、不评判是遗物整理的关键词。木棉介绍,遗物整理也需要将待整理的空间清空,把所有的物品整理出来,分类摆放,然后由委托人决定哪些需要保留,哪些需要二次处理或者立即处理。与普通整理相比,遗物整理格外考验整理师的素养。“普通的整理需要高效,但遗物整理要允许对方的情感流动,不能催他这个要不要”,在这个过程中“倾听、陪伴、不评判”非常重要。

木棉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涉及遗物整理的例子

“有的案例会比较负面,委托人会有一些抱怨,整理师要有足够的能量Hold住,不带入自己,不做评价。”木棉进一步解释。整理物品的顺序也有讲究,“首先可以问委托人,如果委托人不知道哪些更重要,就从比较容易入手的衣服开始”,无论是整理还是情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回忆类或者说情感类的物品处理起来就比较慢,从衣服开始效果也会比较高”。

遗物里的人:原来他不是那个样子

再次随整理师走进丈夫的书房,看到去世的家人遗留下的物品,五十多岁的梦姐还是不可避免地陷入悲伤和回忆。这也是她和女儿希望请整理师帮忙整理的重要原因,“梦姐是个比较有整理意识的人,除了书房,其他地方都很整齐”,木棉回忆。梦姐丈夫去世后,大多数物品都放进了书房,“平时也不太敢进去,几次想自己整理,但总是睹物思人,陷入痛苦的情绪中,无法继续”。

八年前,梦姐的丈夫检查出癌症,本预计还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但病情变化得太快,两三个月人就离开了。这么多年过去,他的遗物仍然堆积在书房。物品时时刻刻提醒这个家庭,家人离世的阴影依然未散去。梦姐和女儿希望借助整理师的帮助走出这段往事,开始新的生活。

清空、分类摆放,当丈夫的遗物完全摊开,梦姐发现丈夫原来有这么多日记、书信和照片。“书信多是写给同事、朋友、自己的学生的,家人的少一点”,木棉说这些书信让梦姐发现了丈夫的另外一面。在学生眼中,丈夫是一个乐观幽默又开朗的老师,在同事那里,丈夫才华横溢,喜欢音乐,还会跟同事组织小型音乐会。

更重要的是照片,这些或随手拍下或有意留念的照片记下了这个家庭几十年来的激动与欢笑。从结婚照片到女儿呱呱坠地再到亭亭玉立,那些快乐的回忆久违地回到家中,“以前梦姐觉得丈夫不重视家庭,话也很少,很无趣”,整理遗物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丈夫不是自己想的那个样子,他很重情,也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细腻的感情,现在想起以前他做的很多事情好像都能理解了”。

“整理的时候就一会哭一会笑的,梦姐的先生是个很幽默的人”,木棉感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梦姐不敢回想那段时间,“当时人去世得突然,手写的遗嘱公证时发现没有法律效力,梦姐和丈夫的亲族产生了很多纠纷,不得不处理了很长时间,一度心力交瘁,后来也就不再来往了”。

新的印象和记忆取代了驱散了曾经的痛苦和疲惫,留给家人一个充满爱意又鲜活生动的形象。梦姐保留了大部分的书信、日记和照片,日记里写道:“虽然生活很艰难,但人也要乐观地走下去”,读到这些,梦姐觉得丈夫好像已经知道这些年来自己的经历,“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劝慰要乐观坚强起来”。

我们需要遗物整理师吗?

不是所有的委托都像梦姐的情况一样顺利,“遗物整理往往牵扯到一家人”,而众所周知,中国的家庭很复杂。

木棉遇到过很多不得不中止的案例,一个大家庭里的老人去世了,每个直系亲属对遗物的处理都有发言权,“有人觉得可以请整理师帮助处理,兄弟姐妹无法达成共识,整理师也不能代替他们强制进行,那就不得不停止了”。

遗物烧毁的习俗也是整理师不得不面对的阻碍。“我就接到过一个委托,妻子去世不久,丈夫就赶快请我过去整理,因为旧俗认为家里留遗物不吉利,都要烧掉。”木棉记得那是个年轻的家庭,孩子还很小,委托人留下了大部分遗物,一部分被慎重的收起来,“他说以后要慢慢讲给小孩听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与中国庞大的人口数相比,这些案例还是太少了。大多数人没有遗物整理的意识,遗物往往依照习俗一烧了之。《我是遗物整理师》的评论中,也有网友发出疑问“中国这样的国情需要整理师吗?”

“这是很奇怪的,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全家人都会非常重视的去帮他准备这个准备那个,做很多规划;但当一个人生命停止,他留下了那么多物品,难道就一点都不能唤起家人的情感吗?难道都要烧掉吗?”拥有三年整理师和讲师经验的杨丽还没有做过遗物整理的案例,但她认为遗物整理毋庸置疑地是整理师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在整理中就发现很多人他是期待被理解的,物品就是推动理解的媒介”,对于许多像杨丽一样的整理师来说,遗物整理像一座山峰,难度很大,需要消耗整理师非常多的能量,但那是应该去和值得去的地方。

另一个摆在眼前的障碍是能够进行遗物整理的收纳师实在是太少了。“中国人很缺乏死亡教育,自己都不知道如何面对,怎么有力量去引领别人”,木棉告诉记者,也曾经有人尝试进行遗物整理,但没有成功,“一个是自己容易代入别人的情绪,一个是不知道怎么去面对这种情况,委托人在你面前哭了,就开始慌了”。

“我现在也在学习生死观的内容”,木棉坦率地承认,她找到如《最好的告别》《相约星期二》等相关的书籍,也从禅宗等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主动去认识死亡,去接纳死亡是无常的,而不是一味觉得我还年轻,谈这个事情太久远。”

整理师的经历让木棉越来越能够从容地看待生死,“死亡只是生命中最平常不过的一个过程,正确地认知和了解死亡才能积极地思考怎么好好活着,每一天都尽可能活在当下”。

(王旭)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