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覆盖多语种 云南红河“大喇叭”传递防疫“最强音”

[知识] 时间:2024-05-05 21:23:1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42次

  “请大家自觉做到不赶场、大喇叭不串门、全覆不聚会、盖多不走亲戚……”“保持室内通风,语种云南音勤洗手、红河讲卫生,传递做好防范,防疫保护自我安全……”连日来,最强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的大喇叭大喇叭全天响起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知识,把防疫宣传的全覆声音传到了镇村(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红河县应急广播指挥中心 供图

  指着村委会楼顶上的盖多大喇叭,村民告诉记者:“响起好,语种云南音没响的红河时候我们不了解病情的严重性,现在广播每天早晚都在宣传,传递现在晓得了,防疫不要成群结队一起,不要串门。”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云南红河县全面发动各方力量,把防疫宣传扩大到各村各寨各人。在此次防疫宣传的“最后一公里”中,红河县的“国家应急广播”和农村“大喇叭”发挥了巨大的优势。

红河“大喇叭”传递防疫“最强音” 供图

  红河县共有446套“国家应急广播”和830套“村村响”广播,基本覆盖了全县13个乡镇,91个行政村,826个自然村30万余人。疫情发生后,红河县快速响应,立即启动国家应急广播和“村村响”广播系统,把宣传内容录制成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音频,每天分时段,全面宣传中央和省、州、县党委政府的重要防控举措和防控科普知识。

  红河县境内居住有哈尼族、彝族、傣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其中哈尼族占75%。在农村,村民文化水平偏低,掌握汉语的群众较少,而各地哈尼语的区别也较大。与城市相比,农村乡土情结浓厚,过年期间往往聚会规模更大,次数也更多,村民防控意识也相对薄弱、容易出现死角。

红河“大喇叭”传递防疫“最强音” 供图

  红河县委宣传部充分考虑上述等可能出现的情况,统筹谋划,因地制宜,把全县划分为西部、中部、东部三个片区,在不同片区快速找到恰当的代表人选,把疫情防控各类知识翻译成当地人能听懂的哈尼语进行录制,随即通过应急指挥中心平台统一播放,各地“大喇叭”迅速响起。

  广播宣传中,红河县针对少数民族人口多、哈尼族支系多,村民文化水平偏低,掌握汉语的群众较少的实际,把《倡议书》《一封信》《通告》《公告》和防控科普知识等相关宣传资料录制成3个哈尼族支系语言和汉语、彝族、傣族、瑶族语言音频。同时,找来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和疫情领会能力强的农村村民,直接用乡亲们耳熟能详的“土话”翻译制作成音频,让老百姓用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把防疫知识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

  “这几天村里大喇叭每天都响,告诉我们防控知识,提醒村民不要聚会、打麻将,取消红白喜事。大家都待在家里,一家人团圆,其乐融融。”村民们纷纷表示,有了这个“大喇叭”在身边,在这场疫情面前,不仅安心,更有信心。

红河“大喇叭”传递防疫“最强音” 供图

  “现在待在家里不出门,就是对国家对社会作出的贡献”,群众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普通群众的自我防控意识。

  截至目前,全县830套“村村响”广播和446套新建国家应急广播已全部响起,覆盖全县13个乡镇,91个行政村,826个自然村,宣传直接覆盖群众约31万人。

  在农村大喇叭广播系统的广泛、及时宣传下,红河县农村地区往年常见的聚餐、聚会和上门拜年大大减少,各地村民在面对疫情时懂得不造谣、不传谣、不恐慌,基本掌握常见的防疫知识,村上有从武汉归来的人员也主动配合检查,实行居家隔离。

  云南网记者 杨之辉 通讯员 何燕强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