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赠书丨赫尔曼·布洛赫《梦游人》精装套书

[综合] 时间:2024-05-12 12:23:2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44次

原标题:荐读·赠书丨赫尔曼·布洛赫《梦游人》精装套书

一部被中国读者期待了几十年,荐读精装令无数翻译家望而生畏的赠书重量级作品!

比肩《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的丨赫巨著

启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经典,昆德拉、布洛富恩特斯竞相效仿的赫梦榜样!

一部开辟了现代小说新方向的游人巨著!

即日起至11月15日

参与留言,套书分别抽取一位优质留言的荐读精装读者,

获赠价值198元赠书一套!赠书

抽取三位优质留言读者,丨赫分别获赠《梦游人》精美文创帆布口袋一个

一部被中国读者期待了几十年,布洛令无数翻译家望而生畏的赫梦重量级作品!

一部展示现代世界价值崩溃进程的游人复调小说!

本书的套书出版,是荐读精装中国近二十年间文学翻译和出版领域的重大事件!比肩《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的巨著,启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经典,昆德拉、富恩特斯竞相效仿的榜样!

乔伊斯、茨威格、托马斯·曼、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荣格、汉娜·阿伦特、维特根斯坦、里尔克、穆齐尔、卡内蒂、卡尔·克劳斯……本书作者拥有以上阵容强大的朋友圈,却一直被文学史忽视。几十年来,本书几乎成了中国读者望眼欲穿的文学等候。

熵增的世界趋于无序,在传统价值崩溃的黑夜,每个人都是梦游者。黑暗中,没有人能看见另一个人。在不受约束、免除价值的黑暗森林中,人类的未来将走向何方?不要伤害自己,我们都在这里!

一个曾以卖衣为生的小镇文学青年,以一己之力耗十年之功翻译而成!

赫尔曼·布洛赫的《梦游人》是我反复称赞的一部作品,它包含了后普鲁斯特小说所有可能性的萌芽。

——米兰·昆德拉

《梦游人》是布洛赫的首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28年至1931年间,是一部开辟了现代小说新方向的巨著。小说分为三个部分,从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登基开始,到1918年他退位为止,跨越了威廉二世的整个统治生涯,展现了现代世界的价值崩溃的进程。

小说第一部《1888年:帕塞诺夫或浪漫主义》展现的是价值崩溃的第一个阶段,传统的价值观开始衰落,但依旧是确定的。主人公约阿希姆·冯·帕塞诺夫遵循长子继承庄园、次子从军的传统,成为一名中尉,而其好友贝特兰德则背离传统价值,退伍后成为一名商人。后来,约阿希姆因其兄长死于一场决斗而退出军队,回家顶替兄长接管庄园,并在妓女卢泽娜和隔壁庄园主的女儿伊丽莎白之间周旋挣扎,尽管感到无助,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依附于传统的价值系统,与门当户对的伊丽莎白结婚。

小说第二部《1903年:埃施或无政府主义》展现的是价值崩溃的第二个阶段,价值观已经蒙上面纱,陷入混乱状态,人只能盲目地抓住一切他视为价值的东西。主人公埃施在科隆丢掉了簿记员的工作,怒火中烧,试图向警察局检举同事南特维希,最后却寄出了一封举报贝特兰德的信。在这中间,工会领导人马丁·盖林格给埃施在曼海姆的码头找了一份仓库办事员的差事,埃施在那里认识了海关检查员科尔恩,后者想把自己的妹妹埃尔娜嫁给他,他则为了将飞刀表演者的女搭档伊隆娜从危险的表演中“拯救”出来而辞掉工作,组织起了女子摔跤比赛。事业再次挫败后,埃施回到了科隆,与他的旧相识、酒馆老板娘亨特延大嫂结婚,试图以此使混乱的世界恢复秩序。

小说第三部《1918年:胡格瑙或现实主义》展现的是价值崩溃的第三个阶段,人在不受价值束缚的世界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主人公胡格瑙逃离军队,在摩泽尔小城“度假”,遇到小城军队指挥官约阿希姆·冯·帕塞诺夫少校和当地一份报纸的发行人埃施,他冒充一家子虚乌有的集团的代理人,买下埃施的报纸,却在战争末期的动荡与混乱中杀死了埃施,并胁迫埃施太太与自己发生关系,之后过上了小资产阶级商人的安稳生活。与这一主要情节平行的,还有小城里一位律师的妻子汉娜·文德林、在埃施家里的孤儿玛格丽特、曾被埋在战壕里的泥瓦匠格迪克,以及医院里的医生、护士和伤员的故事。此外,还穿插着十篇论述“价值崩溃”的随笔和十六篇“柏林救世军姑娘的故事”,而“柏林救世军姑娘的故事”的叙述者“我”(贝特兰德·米勒,哲学博士),也是“价值崩溃”随笔的作者。前两部中连贯的叙述在第三部中被这种“复调叙事”打破,哲理随笔、抒情散文、诗歌、戏剧、报刊文章、商业信函等文体轮番上阵,这种同一主题下的变奏丰富了小说形式的可能性,也暗合了小说所要展现的在不同理性层面走向价值崩溃的主题。

第三部 第六十五章

埃施是个鲁莽冲动的人。任何小事都能让他做出自我牺牲。他渴望简单直接:他想创造一个极其简单的世界,好让自己的孤独紧紧地拴在上面,就像拴在一根铁柱上。

胡格瑙是个承受了许多大风的人;即使进入一个通风不良的房间,他仍承受着大风。

有个人从自身的孤独中逃到了印度和美国。他想通过世俗的方法解决孤独的问题;但他是个唯美主义者,所以不得不自杀。

玛格丽特是个孩子,由性行为产生的孩子,背负着原罪,独自留在原罪里:可能会有人偶然向她点头,询问她的名字——但这种转瞬即逝的同情心无法拯救她。

没有一个象征不需要另一个象征——直接的经验是处在一系列象征的开头还是结尾?

在一首中世纪的诗歌中,一系列的象征始于上帝,又复归于上帝——在上帝中保持平衡。

汉娜·文德林希望事物井然有序,如此一来,象征就会在平衡中返回自身,就像在一首诗中一样。

一个人告别,另一个人逃离——但他们都逃离混乱;然而,只有永远不准备走的人才不会被枪毙。

没有什么比一个孩子更令人绝望了。

精神的孤独总是可以逃入浪漫主义,心灵的孤独总是可以逃入亲密的性爱——但根本的孤独,直接的孤独,却无法逃入象征。

冯·帕塞诺夫少校狂热地渴求家庭熟悉的安全感,渴求可见事物中不可见的安全感。他的渴求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可见逐渐沦为了不可见,而另一方面,不可见却逐渐变成了可见。

“啊,”浪漫主义者披上陌生价值系统的斗篷,说道,“啊,现在我是你们的一分子,不再孤单了。”“啊,”唯美主义者披上同样的斗篷,说道,“我依旧孤单,但这是一件漂亮的斗篷。”唯美主义者是浪漫主义伊甸园里的那条蛇。

孩子能立刻亲近一切事物:既是直接的又是象征的事物。这就是孩子的激进之处。

玛格丽特哭的时候仅仅是因为愤怒。她甚至对自己都缺乏同情心。

一个人越孤独,就越脱离他所处的价值系统,其行动就越明显地取决于非理性。可是,依附于一套陌生而独断的系统的浪漫主义者,却是——这显得不可思议——完全理性的,没有一丝孩子气。

非理性的理性:一个像胡格瑙这样看上去完全理性的人,无法区分善恶。在一个绝对理性的世界里,不会有绝对的价值系统,不会有罪人,最多只是存在有害物。

唯美主义者同样不区分善恶:这是其魅力之所在。但他非常清楚何为善,何为恶,他只是选择不去区分。这使他堕落。

一个时代是如此理智,以至于必须不断溜走。

优质留言抽选3位读者,获赠《梦游人》精美帆布袋一个。

我们包邮到家哦。(宫池)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