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视角】在海拔3000米种一棵树有多难?云龙:修复生态廊道促进滇金丝猴群基因交流

[休闲] 时间:2024-04-28 11:39:3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67次

  近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简称“COP15”)上,角海“云南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入选18个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拔米其中蚂蚁森林捐资参与的种棵“云龙滇金丝猴廊道修复项目”即是该案例中首个落地实施的保护项目。

  该项目有何特别之处?在“蚂蚁森林”种下的树有生态丝猴树怎么样了?COP15会后,记者走入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保护区”),多难滇金探访生态修复的修复“中国方案”。

  从大理驱车3小时抵达云龙县,廊道流随即转入植被茂密、促进雾气重重的群基山中,继续前行3小时、云视云龙因交徒步1小时,角海就来到位于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拔米“蚂蚁森林滇金丝猴栖息地修复和廊道建设项目”。

生态廊道的种棵修复让不同猴群有机会基因交流 陈文忠 摄

滇金丝猴只在林间生活 供图

  作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滇金丝猴主要栖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树有生态丝猴由云杉、冷杉、华山松等组成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然而,近半个世纪高山森林的不断退化导致猴群栖息地破碎,南北两侧猴群长期“分居”。为解决近亲繁殖带来的种群退化风险,2019年“云龙滇金丝猴廊道修复项目”上线支付宝蚂蚁森林,通过种树为南北猴群沟通搭建“鹊桥”。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云南松种资源基因库,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的栖息地。目前,除了滇金丝猴,在这里,还生活着白尾海雕、云豹、金雕、小熊猫等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5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云龙川子山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成为了斑点状的树丛, 胆小且谨慎的滇金丝猴不敢从空地经过,猴群不得不"分居"在一座大山的南北两侧,相隔四十公里。滇金丝猴种群的栖息地被分割成一个个"孤岛",猴群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基因交流,近亲繁殖带来种群退化甚至灭绝的风险。

树苗都是靠人工背到山上 陈文忠 摄

  2019年8月,“云龙滇金丝猴廊道修复项目”上线支付宝蚂蚁森林,全国各地的网友可以通过低碳生活积累“绿色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申请在云龙种植适宜当地的树种,由蚂蚁集团捐资给公益机构实施造林项目,修复滇金丝猴种群间2000多亩的生态廊道。

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所长徐会明在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天子山上的753号林地介绍“云龙滇金丝猴廊道修复项目”

  在蚂蚁森林位于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天子山上的753号林地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所长徐会明介绍,这也是“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成立后首个落地实施的保护项目。该项目由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负责在当地组织实施种植养护,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提供科学支撑。生态廊道的修复正在为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相邻的2个猴群,约170只滇金丝猴搭建基因交流通道。

蚂蚁森林位于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天子山上的753号林地 陈文忠 摄

  截至2021年10月,蚂蚁集团已向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捐赠2000多万元,在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的科学指导下,在大理云龙、迪庆维西、怒江兰坪种植华山松、云杉及冷杉104万株,总面积近10000亩,助力滇金丝猴生态廊道修复及社区发展工作。通过蚂蚁森林,目前全国已有1230万人次申请在云南种下真树,参与生态廊道的修复,了解珍稀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的相关知识,形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线上到线下”的有效互动。

  蚂蚁森林在云龙的种植地,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当地人种树是靠人背马驮,克服多变的天气、高海拔反应,纯靠人工完成的种植。

  徐会明告诉记者,尽管种植区域原有的植被覆盖率很高,但在这里科学种树以修复生态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蚂蚁森林在云龙种植的种树为华山松、云杉和冷杉,都是适合当地高山的乡土树种,树木长成后一方面恢复了区域内的原始地貌,一方面也为滇金丝猴构建起了种群和基因交流的桥梁,达到植被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双重效果。

蚂蚁森林在云龙的种植地小树苗 陈文忠 摄

  为了让树木更好地适应高山环境、茁壮成长,树木都是从小树苗开始种植。一棵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十多年的时间,这是一个遵循自然规律的过程。但在树的成长过程中,会有种植单位、公益机构、第三方机构多道管护和验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保证存活率。”

恢复森林生态的过程中放牧对树苗来说就是致命危害 陈文忠 摄

  “植树造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难的部分在于长期养护,种下去后还要持续进行养护,死掉的树要进行补种,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放牧。去年林地树苗成活率超过80%,效果算比较好的,只要有30%左右的树苗能长到10年后,这片森林就已经很密了。”徐会明说。在恢复森林生态的过程中,在当地百姓高度依赖林下种植、采集、放牧等生产方式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存在的冲突成为最大难题。“我们一路上来可以看到很多动物粪便,实际这座山上村民放养的牛羊是很多的,牛羊对树苗的啃食和踩踏都会对林地形成破坏。尤其在冬春季节,四周的草都干枯了,只有树苗是绿的,它不管好吃不好吃,它会尝一口,这对树苗来说就是致命危害。”

铁丝网保护树苗不被啃食 陈文忠 摄

  此前,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居民大部分是靠养殖羊、牦牛,种植庄稼或是售卖云南野生菌为生,这也是森林持续退化的原因之一。为了让树苗安全度过3-5年的关键生长期,护林员在每个树苗周围扎下木桩和铁丝网进行围护。

  “云龙滇金丝猴廊道修复项目”的实施就是一个多方合力的成果。2019年,“云龙滇金丝猴廊道修复项目”上线支付宝“蚂蚁森林”绿色公益平台,手机上数亿网友们通过低碳生活积累绿色能量,即可申请在云龙种下云杉和华山松。之后,蚂蚁集团是资金捐赠方,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负责在云龙组织实施种植养护,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提供科学指导,再由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负责协调保护地周边村民参与。蚂蚁森林以“看得见的绿色”即生态环保项目激励看不见的绿色即大众低碳生活。这种有趣且有益的“公益激励机制”把社会公众参与、企业捐资和公益机构、普通种树人、护林员联系在一起。

  在全球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题下,蚂蚁森林在云龙的种植项目,为滇金丝猴搭建基因交流通道,为修复生态廊道正在积极探索经验。这也是公众、企业、公益机构、环境组织、社区等多方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切实案例。

  云南网记者 陈文忠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