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娱乐] 时间:2024-05-03 05:55:5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2次

点击进入下一页

  5月29日,把课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在曲周一处麦田查看小麦长势。堂搬头把新华社记者 王晓摄

  长期以来,到田地上高校研究生的间地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科研创新与生产需求脱节、论文科研人员与农民脱节的把课“三脱节”现象,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堂搬头把产业进步和农民增收。到田地上如何“破”?

  自2009年以来,间地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从河北曲周起步,论文教授带着学生驻扎在农村和生产第一线,把课与农民“零距离”接触,堂搬头把把课堂设在田地间,到田地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间地

  农民提供试验场,论文在田地里发现问题求助研究生,学生学以致用,将书本所学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实践中,遇到难点解决不了的请教“后盾”——学校老师、专家。

  一方是学了多年书本理论知识,却几乎没有在田埂乡间实践的初出茅庐大学生;另一方是长期在田间耕作,几乎未学过啥系统理论知识的村民,看似在不同轨道上行进的人群,竟然在河北曲周“科技小院”里发生了交汇。种瓜施肥植麦……大学生与农民一起沉浸在土地田埂,互为供需双方,形成良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农业大学并没有把培养人才定义为掌握一定农业科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应用,而是瞄准国家战略,在生动乡村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爱农村、爱农民,让他们融入到乡村生活中,成为村民的贴心人,将知识和技术、新思维带动乡村与时代接轨,成为乡村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服务的“小专家”,管理乡村事务的“村支书”。

  历经10年探索实践,科技小院已经扎根祖国大地,人才培养模式辐射全国,在23个省区建有121个科技小院,覆盖45个作物体系,形成了全国科技小院联盟,30个单位的59名教师进入科技小院网络工作。很多学生毕业后成为与农业发展有关的政府部门或是企业骨干,直接服务农民、农村,提升了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促进了乡村文明,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

  显然,作为中国农业大学探索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综合改革的典型,科技小院创新了实践—理论—实践“三段式”全产业链人才培养路径,形成了集解决生产问题、做国际一流科研,特别是具有家国情怀的“立地顶天”人才塑造模式。

  华 凌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