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一批个人和组织获全国脱贫攻坚奖、海南省脱贫攻坚奖:向榜样汲取力量 向贫困发起总攻

[娱乐] 时间:2024-04-27 14:08:4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31次

原标题:海南一批个人和组织获全国脱贫攻坚奖、海南获全海南海南省脱贫攻坚奖:向榜样汲取力量 向贫困发起总攻

我省一批个人和组织获全国脱贫攻坚奖、批个贫攻贫攻贫困海南省脱贫攻坚奖

向榜样汲取力量 向贫困发起总攻

2020年是人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组织总攻今年以来,国脱我省涌现出一批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坚奖坚奖真抓实干、省脱攻坚克难的向榜先进个人和组织,其中有2人、样汲1个组织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取力20人、发起5个组织获海南省脱贫攻坚奖。海南获全海南为发挥榜样的批个贫攻贫攻贫困力量,凝聚攻坚合力,人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对标先进,组织总攻一鼓作气打赢脱贫攻坚战,本报特刊登这些先进个人和先进组织的事迹,敬请关注。

全国脱贫攻坚奖

奉献奖获奖者、海南天地人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咏梅:

在脱贫攻坚中成就最好的自己

2015年,海南天地人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新三板。这一年,徐咏梅带领公司参与临高县的产业扶贫,将产业扶贫等多种扶贫模式有机组合,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天地人公司与乡镇一起成立扶贫培训学校,实行“农业基地+培训基地+扶贫工厂”的“三位一体”模式,推行生态农业的理念以及种植绿色优质水果的方法。

2019年以来,该公司进一步探索出“热带水果专业合作社+”扶贫模式。天地人公司主导运营,在种苗、技术、标准、管理、采后处理、营销和品牌等方面赋能贫困户和合作社成员,有效提升了贫困群众的参与度并激发其内生动力。

一路走来,天地人公司的产业扶贫从一个村辐射到了临高全县和海南省其他市县。公司累计帮助7137户3132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出列,累计实现分红2214.74万元。

创新奖获奖者、海南正和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姚佩君:

“本号模式”赋能产业扶贫

2017年以来,姚佩君创新成立贫困村集体企业创业辅导中心,通过打造贫困村基层党建引领、村民民主自治监督与现代企业管理相融合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构建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三权分置的现代村集体企业管理体系“本号模式”。

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22个行政村借助该模式创办村集体企业。经过两年多的培育,本号镇产业发展成效显著,22家村集体企业通过发展椰香牛、益智茶、田心鸡等10余个扶贫产业创收,连片种植产业园从0发展至2000多亩,将全镇11403名贫困人口及1351名低保、特困人员纳入产业帮扶体系,目前已发放产业项目分红收益300多万元,提供季节性劳务用工岗位1800多个。

该创新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办作为典型经验转发。许多扶贫单位到本号镇学习调研,取得了较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组织创新奖获奖单位、万宁市扶贫工作办公室:

扶贫军训推进智志双扶

万宁市扶贫办以开展扶贫军训为助手,打造“五个一、五提升”模式(即:创新一套精神提振体系,提升脱贫致富志气;制定一套就业培训引导体系,提升脱贫致富“智力”;完善一套政策奖励体系,提升生产就业积极性;构建一套职业成长体系,提升持续脱贫能力;打造一套人文关怀体系,提升贫困群众幸福感),有效实现志智双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推动万宁10090户4093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

在开展扶贫军训的过程中,万宁市扶贫办一方面通过军训的形式激发贫困群众斗志,另一方面将扶贫军训拓展为技能培训。白天开展体能训练,磨砺贫困户意志,让他们树立脱贫信心;夜间由相关部门安排培训机构举办各类就业技能培训,让贫困户结合自身需求学习新技能。此外,每期扶贫军训都会评选优秀学员,树立榜样,提高贫困群众生产劳动、就业务工的积极性。自2018年12月底在山根镇开展首期扶贫军训至今年6月底,万宁共举办8期扶贫军训,共有72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受训,许多贫困劳动力参加扶贫军训后,顺利找到了工作。

海南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文昌市冯坡镇凤尾村村民林树元:

“多条腿走路”发展产业

在风尾村,林树元被人称作“6个孩子的爸爸”,这是村民们对他勇挑生活重担的一种肯定。因大哥早逝,林树元主动承担起抚养4个侄女的责任,加上自己的两个孩子,家庭开支较大。其妻患慢性病,需常年服药。2014年,林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政府的帮扶下,勤劳肯干的林树元利用第一笔产业发展资金,扩大白皮冬瓜和辣椒的种植规模,种植面积从原来的3亩扩大到9亩。2018年至2019年,他家种植白皮冬瓜和辣椒的纯收入接近10万元。

发展冬季瓜菜种植产业尝到了甜头,林树元决定利用农闲时间养殖黑山羊。通过不断学习摸索,他养羊的规模逐渐发展至80只,养羊年收入达3万元至4万元,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成果。去年以来,生猪价格向好,林树元看准其中的商机,决定发展生猪养殖产业,目前正有条不紊新建猪舍。

乐东黎族自治县大安镇西黎村村民邢海平:

身残志坚拼出新生活

邢海平一家6口人,母亲年老多病,夫妻二人均为残疾人,3个孩子还在上学,家里经济困难。为了改善家人生活,邢海平多次外出打零工,但都收效甚微。2014年,邢家被列为贫困户,邢海平下定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脱贫致富。

2018年,邢海平在村中干起了保洁员。他起早摸黑,把村道及村民房前屋后的垃圾清扫得干干净净,获得了村民的认可。去年初,海南传味文昌鸡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乐东推行“公司+农户”养殖文昌鸡扶贫合作项目,在村“两委”干部的帮助下,邢海平与传味文昌鸡公司签订了养殖文昌鸡合作协议。他一门心思养鸡,养鸡场大棚已增加至6个,养鸡超2.4万只,年纯收入超5万元,顺利脱贫摘帽。此外,邢海平还种了2亩多槟榔、100多株波罗蜜树,开起了一间日用杂货店,通过多渠道增加收入。

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吉亚才:

种好山兰稻奏响丰收曲

山兰稻米是青松乡的特色农产品,但由于产量低、销路不畅等原因,2014年以前,当地农户种植山兰稻的积极性不高。为了把山兰稻米与农户的致富之路联接起来,吉亚才于2014年在拥处村牵头成立了白沙仙婆岭种养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户种植山兰稻,由合作社统一加工、销售。借助白沙相关部门提供的电商销售渠道,该合作社的山兰稻米逐渐打开市场,社员发展到30多户,山兰稻种植面积超过200亩。如今,该合作社不仅帮社员销售山兰稻米,还收购、销售全乡范围内的山兰稻米,山兰稻已成为青松乡极具代表性的支柱产业,年产值约600万元。

2016年以来,青松乡危房改造工作加快推进,但当地地处偏远,外请施工队成本高。吉亚才牵头成立脱贫攻坚施工队,积极投身青松乡的危房改造和整村推进工作,出色地完成了相关任务。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长征镇什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贵专:

担当作为带领村民摘贫帽

王贵专2013年当选什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以来,始终牢记为村民谋幸福、为村庄谋发展的职责使命,脚踏实地、积极作为,一步步把什仍村打造成富美乡村。

2016年,他发动村民发展种桑养蚕产业,该村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但仍有一部分贫困户没有土地、资金,发展产业缺乏条件,尚未脱贫。为了让乡亲们的日子尽快好起来,他牵头成立了琼中长征什仍大众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动让出了自家的250多亩土地,用于建设合作社的养鸡基地。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运营,由村“两委”班子进行日常管理,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

在镇政府的支持下,王贵专带领村民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蜜蜂养殖产业。该村与企业合作养蜂,现有10个养蜂点,蜂种繁殖基地现有蜂群约5000群。

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峨沟村村民符祥文:

小芒果圆了致富梦

符祥文一家4口人,一儿一女在上学,此前靠他打短工维持全家人生活。2014年,符祥文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此后,符祥文敢闯肯干,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借助政府的扶贫政策,符祥文申请3万元扶贫小额贷款,于2014年种下20亩鸡蛋芒果树。他通过听讲座、看书等方式,认真学习种植技术,逐渐成了芒果种植能手。2017年,符祥文瞅准市场需求,把地里的鸡蛋芒全部嫁接换成了“台农一号”芒果。2018年,他又瞄准时机,通过催花使地里的芒果提前上市,获得净利润2万余元,顺利脱贫。去年,符祥文种芒果获得纯利润7万多元,家里的经济条件进一步改善。

符祥文脱贫致富后,没有忘记乡亲。他主动聘请18名村里的贫困劳动力到他的果园务工,让大家增加收入。同时,毫无保留地向其他农户传授芒果种植技术。

海南省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中共琼海市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协调室主任、琼海市长坡镇礼昌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寒丁:

扎根乡村造福百姓

近4年来,李寒丁先后担任石壁镇南通村和长坡镇礼昌村两个贫困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他多次放弃回城机会,挥洒汗水开展扶贫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成功脱贫。

在驻南通村的2年时间里,他带领村“两委”干部修了15公里的硬化路,建成1个水塔和3个安全饮水工程,让全村249户1311名苗族同胞走上安心路、喝上放心水。他还解决了南通村百亩槟榔园外包的历史遗留问题,使南通2018年度村集体收入从之前的3万元增加到15万元。“转战”长坡镇礼昌村后,他采取“党建+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引入政府资金建设2500多平方米的养猪基地,吸引18户贫困户入股,并与温氏集团合作,解决生猪生产、防疫和销售等方面的难题。此外,他有序推进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和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海南大学师生事务保障中心副主任、东方市大田镇乐妹村驻村第一书记王联春:

倾尽全力扶起百万产业

王联春自2015年7月起任东方市大田镇乐妹村驻村第一书记。5年来,他以村为家,串“百家门”,从农村工作的“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他引进资金2000多万元,让贫困率高达83%的乐妹村实现了整村脱贫。该村完成危房改造93户、修建厕所110个。扶贫扶智、禁赌治懒、济困助学,他还在乐妹村兴建图书室,创建暖阳书屋,开展了80余场支教活动,让孩子们从小“闻书香、读好书、好读书”。王联春构建“三级联动”帮扶体系,探索出党组织带领贫困群众精准脱贫的好模式。此外,他还采用“政府+高校+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通过引进政府扶贫资金、依托海南大学技术支撑、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利用合作社平台、吸纳贫困户就业等方式发展秋石斛兰花产业。仅2年多的时间,乐妹村兰花产业资产超过800万元。

澄迈县扶贫工作办公室主任王姑:

扶贫路上的铁娘子

2016年至2018年期间,作为永发镇的扶贫分管领导,王姑勇挑重担,带着镇扶贫办专干,扎实开展精准识别退出、持续推进“三保障”政策落实,深入实施产业就业“双一”工程,永发镇脱贫攻坚成绩连续三年名列全县前茅。

2018年,王姑担任县扶贫办主任。为彻底改变原来边界不清、职责不明的工作模式,她创新工作方法,印发各级扶贫干部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责任,澄迈的脱贫攻坚基础工作更加扎实,政策落实更加到位,群众满意度再创新高。2019年,王姑的小孩出生仅两个月,她又毅然扑向了脱贫攻坚战场,全力做好各项工作。在她的带动下,2019年澄迈实现贫困人口脱贫1682人,提前一年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1.2万元,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

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三亚市育才区那受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小锋:

建立“党建+”扶贫新模式

杨小锋自2018年5月驻村扶贫以来,创新建立“大党建”扶贫新模式,通过九大“党建+”扶贫新模式,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为了打破产业结构单一的不利局面,杨小锋和村“两委”干部牵头建立那受、那头南药林下种植基地,面积14.6亩,每亩年产值5000多元;建立那阳波罗蜜种植基地,面积24亩;完成那受黑皮鸡枞菌林下种植1.5亩。筹建南塔林下养蜂基地,落实水稻新品种示范种植1200多亩。累计示范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1000亩。指导村民种植青瓜、豇豆970多亩,亩产值近2万元。注册“那受纳寿” 和“纳寿农庄”商标,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此外,杨小锋多次发动贫困村民学习种植、养殖技术,在村里举办了多期培训班。那受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2户543人。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该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摘帽。

五指山市委新闻宣传与网络服务中心一级科员、五指山市水满乡水满村驻村第一书记冯斯福:

“水满村民”情系农家

2018年3月,满怀热情的冯斯福扎进水满村,融入扶贫队伍中。他是驻村第一书记,却时常自称“水满村民”,视村民为亲人。他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及时解决村民反映的问题。他摸清民风村情,大力改善村庄卫生环境。他申请38万元资金为新民、新旧两个村民小组建设入户路;他严把纳贫关,扎实推进精准识别精准退出。他充分利用每一次入户走访的时间,对贫困户进行志智帮扶教育。台风天,他总是带着村干部在各村民小组之间巡逻,查看防风防汛情况,转移住在危房中的老人,有一次险些被台风刮倒的树木砸到。他积极探索水满村产业发展之路,带领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他组织村干部带动村民发展百香果种植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落实“一抗三保”工作要求,做好朝天椒、四季豆生产销售工作。

海南省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海南传味文昌鸡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林鹏:

“传味模式”助农稳定增收

林鹏扎根农村20多年,发展文昌鸡养殖产业。2016年底,林鹏开始通过“公司+贫困户”“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等多种模式进行产业扶贫。2019年12月,传味文昌鸡公司的扶贫模式入选国务院扶贫办评选的企业精准扶贫专项50佳案例。

截至今年6月,他先后投入2800多万元在海南省累计帮扶贫困人口4465户14531人。2019年,加盟传味文昌鸡公司养殖的贫困户,户均收益8.08万元,真正做到了带动一户、脱贫一户,当年帮扶、当年脱贫。他让贫困户从养殖劳动中学会技术、管理、经营,获得收益,激发其“劳动创富”的内生动力,确保脱贫不返贫。脱贫户潘先叁在该公司的带动下养文昌鸡5年,截至今年5月,靠养殖文昌鸡累计获得纯收入52.6万元。如今,“传味模式”覆盖海南省6个市县215个行政村,在文昌市覆盖率88%。

东方市迦南兰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法祥:

“兰花王子”种下感恩花

黄法祥从事兰花种植20余年,兰花种植面积从创业之初的200平方米,到现在的300亩,被业界称为“兰花王子”。2019年,东方市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各村纷纷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但许多股份经济合作社因缺乏项目没有实际运营。黄法祥主动联系感城镇政府完成“东方感城镇热带兰花扶贫示范基地”项目可行性分析,并提出成立有限公司运营扶贫项目。2020年3月,由感城镇民兴村、宝东村等7个股份经济合作社为股东的“海南感恩花卉有限公司”注册成立,50亩的兰花扶贫示范基地开工建设。

近年来,黄法祥先后与感城、大田、板桥等乡镇政府开展扶贫合作,实施了5个兰花产业扶贫项目。截至去年12月,贫困户累计获得投资收益350余万元。今年4月,他入选我省“南海系列”育才计划第二批“南海乡土人才”。

海南省定安新竹南华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南华:

当好乡亲的产业导师

李南华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他敢于探索,勇于拼搏,经过多年辛苦打拼和不断探索,他建立的养殖基地年产值达千万元,他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致富后的李南华,没有忘记乡亲。他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动帮贫扶困,把自家的养殖基地作为示范基地,给贫困群众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当好乡亲的产业导师;在资金等方面给予帮助,2007年以来,李南华帮助养殖农户垫付资金20多万元,义务为乡邻联系调运鸭苗数百万只;对受灾户和特困户进行重点帮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动吸纳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聘请村中未就业的村民帮他养殖或开车,目前共聘请了10名工人。李南华全力以赴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获得了“海南省致富带头人”“海南省劳动模范”“海南省道德模范”“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屯昌天之虹生态农牧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邓磊:

让贫困群众端稳饭碗

邓磊在所管理的公司项目中,给屯昌县新兴镇村民带来200多个就业岗位,每位就业人员每年可获得3万元以上的收入。他还专门在公司300多亩的生态循环示范园中,设立可供200多人同时参加培训的培训基地,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

他带领公司积极发挥“饲料+生猪养殖”的优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结合屯昌黑猪产业扶贫项目,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营,村委会收益”的模式组织实施。2016年年初,该公司和屯昌县政府签订《屯昌县精准扶贫-屯昌黑猪养殖小区建设合作协议》,规划建设50个养殖小区,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截至2019年年底,已在新兴镇、南坤镇、坡心镇等地建成投产43个养殖小区,748户农户通过享受分红顺利脱贫。预计今年底,该公司将完成50个黑猪养殖小区的建设布局,实现带动1100户农户脱贫的目标。

三亚市爱在天涯义工社社长何学芳:

扶贫“蓝马甲”爱在天涯

2015年,何学芳成立了公益性民间组织三亚市爱在天涯义工社。2016年,何学芳带头成立了扶贫小组,通过前期的调查走访,主动帮助三亚天涯区抱龙村的贫困户销售滞销的农副产品。前后售出了2500只鸡、鸭、鹅等。年末青瓜滞销时,三亚市爱在天涯志愿者服务队与三亚康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携手,为村中的贫困户打通青瓜销路。2018年6月,她成立了“扶贫,公益老村长计划”小组。从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方面入手,引导村民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从被帮扶到能去帮助他人;帮助村民建立农村电商服务站,带动146户贫困户创业。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何学芳带领三亚市爱在天涯义工社成员奔走在抗疫一线,截至3月25日,共组织向湖北武汉、荆州、黄冈、随州、恩施、十堰、孝感及江西南昌、萍乡等地捐赠蔬菜瓜果3000余吨。

海南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海南省扶贫工作办公室政策法规处处长潘志勇:

创新“六治”推动扶贫扶志

潘志勇是中国农业大学理学博士,先后在海南省农业厅农村经营管理处、海南省委财经办(农办)农村工作处和调研处工作10余年。2018年正值海南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攻坚克难关键时期,他主动请缨从省委办公厅调任省扶贫办担任政策法规处处长。任职以来,他聚焦扶贫扶志工作,针对激发重点贫困群体内生动力创新提出开展“治懒散、治酗酒、治私彩、治浪费、治不孝、治脏乱”的“六治”专项活动,通过建立转化指导员制度、治理对象动态调整机制以及规范活动开展程序,整合运用各类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措施,逐步构建起激发重点贫困群体内生动力的新模式,获得海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挥部的肯定。活动自2019年10月启动以来,仅半年时间,全省共有列入警示期或治理对象的重点贫困户6876人,多措并举成功转化4153人,转化率达60.40%。

海南日报有限责任公司都市报分公司总经理、南海网总经理陈嘉奋:

消费扶贫新模式助农增收

2018年,陈嘉奋统筹抽调全网精干力量组建项目团队,在短短33天时间内顺利完成开发建设、上线运营海南首个“互联网+消费扶贫”公益平台——海南爱心扶贫网项目。该项目作为我省开展消费扶贫的官方网络平台,是我省继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后的又一扶贫创举。截至2020年5月31日,平台累计销售额已突破6000万元,平台总用户量达28.7万户,销售产品超过25.14万件,在开展消费扶贫,助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今年抗疫助农期间,他及时组织策划推出了全民战疫爱心助农——海南扶贫农产品产销对接大行动,公益海南2020一号行动等,安排指导海南爱心扶贫网团队,创新社区团购模式,发起社区百团送菜公益行动,帮助农户销售因疫情滞销的农产品。如今,海南“互联网+消费扶贫”模式既有效打通了产销对接渠道,也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成效显著。

海口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秘书长、海南中圣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徐明祯:

创业扶贫直通车“六送资源”

徐明祯出身农村、关注农业、心系农民。他积极发挥协会的组织优势,创新创业扶贫直通车“六送资源”,通过协调青联委员、种植养殖专家、金融机构、财务专家、产销对接企业、致富带头人代表和农户等资源成立“青年扶贫先锋队”,深入田间地头为村民发展产业送去政策、农技、金融、渠道、财务咨询等。活动自2016年启动至今累计开展61场,覆盖22个乡镇、112个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基地,累计举办“农村致富带头人故事分享会”“乡村振兴青春行动”交流会等活动120余场,累计为18位贫困户对接贷款超100万元,惠及城乡创业青年2万余人,促进农产品销售超2000万元,其中参与活动的贫困户青年达2000余人次,受到了广大农村青年的拥护和支持。他希望通过协会的力量和自己的努力将技术、服务和渠道整合,帮助更多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天富:

用心念好旅游扶贫经

程天富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带动作用,践行景区发展与农业、农村、农民共生共荣这一“包容性”发展理念,推行“景区+农户”、“农民+员工”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依托旅游资源,带动当地村民就近就业,引导农户发展生产和在景区出售农副产品等,助力脱贫攻坚。

他累计投入600多万元,打造惠农一条街,无偿分配给村民自主经营,村民年均创收达6万元;实行“弹性务工”制度,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参与就业人数达1000余人,让当地村民摘掉“穷帽子”,吃上旅游饭。通过政策扶持和景区带动,逐渐转变了当地村民的“等靠要”思想,进一步激发了村民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让村民享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好处,稳步增收,顺利脱贫。

儋州市乡村振兴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云:

创新激活乡村存量资源

作为一名国企干部,吴云始终致力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事业,坚持以保障农民权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己任。她参与策划创新资金使用管理机制,探索可复制的“贫困户(低保户)+村委会(合作社)+市乡投公司+优质企业”的产业投资扶贫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已获得投资收益 717.68万元,投资收益全部发放到参股的贫困户(低保户)。截至2019年底,累计帮扶贫困户5872户25535人,低保户1273户3662人。

她参与策划采用“土地租赁+土地整理+产业导入”一站式运作模式,解决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土地制约问题。推动公司集中流转农业用地12000多亩,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约2160万元。通过推动上述项目实施,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儋州市乡村振兴管理工作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海南省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海南省财政厅金融和国际合作处:

创新财政金融扶贫政策

天然橡胶是我国重要战略物资,也是海南胶农特别是山区贫困村民生产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国际胶价持续低迷,胶农收入大幅下降,给我省脱贫攻坚工作和国家经济战略布局带来了不利影响。

海南省财政厅依托现代金融工具,创新财政金融支农扶贫政策,开展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保险产品设计为两类:一是民营天然橡胶价格保险的目标价格定为15元/公斤,直接对标当地收购价格,一旦收购均价低于15元/公斤,保险机构便按照约定的赔付比例进行赔付,确保胶农的整体割胶收入不少于12元/公斤这个最低割胶意愿值。二是国有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橡胶价格保险的目标价格为16元/公斤,直接对标上海期货交易所主力合约的天然橡胶期货价格,一旦期货平均价格低于16元/公斤,保险机构便对海南橡胶集团低于成本的差额部分给予赔付。通过撬动金融资源帮助胶农化解价格风险,有效激发了胶农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取得了“胶农得实惠、保险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的共赢效果,走出一条政府、胶农、市场、财政、金融机构等多方共赢、多方受益的产业扶贫新路。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政策得到财政部的肯定,获得2019年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资金支持。

海南省教育厅改革与发展规划处(厅扶贫办):

探索教育扶贫新模式

省教育厅扶贫办设在改革与发展规划处,履行教育扶贫职责。2016年以来,省教育厅扶贫办聚焦“全上学、全资助、上好学、促成长”教育脱贫目标,扎实推进控辍保学工作,构建了控辍保学“三大机制”、精准资助“三大政策”、促进均衡“三大工程”,全面完成教育扶贫工作任务。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改善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努力办好贫困地区特殊教育和远程教育。

该厅探索建立职业初中班教育模式,是海南在全国率先全面免除中职学生学费、率先给予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就读学生学费补助和毕业学费奖励、率先建立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率先打通从中职高职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后,实现的又一个“率先”突破。继在全国率先开创“三段式”培养模式、举办“村官班”“扶贫励志班”后,率先进行职业初中班试点,为全国脱贫攻坚贡献了教育扶贫的海南经验。海南职业初中班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时间为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在试点项目校就读的274名重度厌学学生除13人转回原学校就读外,无一辍学,为实现全省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100%上学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扶贫金融事业部海南分部:

凝聚政银企攻坚合力

农发行扶贫金融事业部海南分部成立以来,勇于担当,积极创新,扶贫贷款投放和余额连续居全省金融系统首位,截至2020年5月,扶贫贷款余额达139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扶贫贷款余额的比例超过50%,定点扶贫工作连续5年被海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好”。

在金融扶贫工作中,农发行扶贫金融事业部加大创新力度,做优政策性金融产业扶贫合作平台,引领产业扶贫新模式:一是不断扩大平台企业规模和带贫成效。目前平台企业已由最初10家发展到40家,累计对平台企业发放贷款超过120亿元,支持平台企业产业项目60多个,通过在贫困地区兴产业、建基地、办培训、助就业、投资金等方式,与贫困户建立深度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万多人;二是不断完善平台扶贫的长效机制。探索运用“政策性金融贷款让利+平台企业基金帮扶”方式,支持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防止边缘人口返贫。首期筹集1200万元,拟用于帮扶全省2400多名人均4000元以下贫困边缘人口稳固脱贫,防范返贫风险;三是积极衔接乡村振兴。2019年末,产业扶贫合作平台扶贫模式,入围国务院扶贫办“企业扶贫专项50佳案例”。

海南省卫生健康委财务处(扶贫办):

让贫困人口医疗有保障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卫生健康委财务处围绕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聚焦医疗机构“三个一”、医疗技术“三合格”、医疗服务“三条线”,全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实施“县属乡用、乡属村用”等政策机制,不断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服务可及性。一是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就近有地方看病。全省卫生院从297家合并至250家,农场医院从88家减至2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174家增至213家。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行动计划》等11个基层医疗机构硬件建设文件,省政府投入23亿元。二是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就近有医生看病。出台《“县属乡用”“乡属村用”工作方案》,已完成“县属乡用”“乡属村用”招聘183人。在5个国定贫困市县试点建立基层卫生人才乡镇工作补贴激励机制。三是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实施基层卫生人才素质提升“三个一百”项目,选派80名卫生院院长赴省外跟班挂职锻炼,组织100名骨干医师高血压、糖尿病和结核病专科培训、200名医护人员健康管理师考前培训、801名村卫生室人员和357名基层卫生机构护士培训。

中共海口市琼山区委组织部:

“夜校集市”拓宽增收路

海口市琼山区委组织部充分利用电视夜校平台,找准定位、创新方法,首创推出消费扶贫新举措“夜校集市”,着力打造“扶志增收”一站式服务新平台。通过走访入户等方式,精准掌握贫困户需求,了解贫困户农产品生产以及销售情况,为贫困户开出有效“处方单”。提前做好整体谋划,抓好农产品供需对接,精心打造集市售卖平台,营造良好的购物氛围,推动“夜校集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干部“以购代捐”,进一步促进了贫困户和帮扶干部参加夜校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定期举办的“夜校集市”,发挥消费扶贫和电视夜校扶志扶智的双重作用,架起了一座连接贫困户和消费者的桥梁,得到了贫困户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可。贫困户带着劳动果实来参加“夜校集市”,既销售了农产品获得了收入,又学到了新知识、新技能,很有获得感。

自2018年10月8日琼山区委组织部在琼山区开办“夜校集市”以来,“夜校集市”迅速推广到各市县。自开展“夜校集市”活动至今,琼山区参加周一晚上“夜校集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800多户,帮扶责任人达7000多人次,农产品近200种,累计成交额近35.8万元。

(策划/傅一艺 文/傅一艺 孙华 王伟君)(傅一艺 孙华 王伟君)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