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交通大脑”上线 数据赋能让交通运行更聪明

[热点] 时间:2024-04-29 13:01:3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34次

点开“海淀智慧停车”微信小程序,交通大脑附近公共停车场和路侧车位信息一览无余;夜间新中关购物中心门前的海淀地面灯带随着人行道信号灯颜色变化而变化,提醒行人过街安全智能斑马线……2020年9月10日,上线数据中关村西区智能交通项目上线试运行,让交伴随着项目上线,通运一大波智慧交通黑科技已经亮相海淀街头,行更中关村西区综合交通治理项目的聪明科技治理成果初露端倪。

中关村西区综合交通治理项目被海淀区作为“智慧交通样板间”“海淀缓堵模式”,交通大脑其综合利用了AI、海淀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上线数据重构了交通管控、让交路网诊断、通运信号优化、行更运行评价、聪明规划决策等业务,交通大脑实现了交通场景的全息感知、全量计算、业务协同,并将在北京市全市范围内推广。

image.png

交通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海淀区是全国闻名的教育、经济和文化重镇。而中关村西区处于海淀区的核心部位,周边路网四通八达,人流密集,交通畅行的诉求格外突出。针对西区在交通组织、交通工程、交通控制、慢行交通等方面的问题,2019年开始,海淀区在中关村西区开启了一场交通数字化转型试验。

中关村西区综合交通治理项目以中关村西区1平方公里为核心,外围覆盖中关村大街、北四环辅路、苏州街和中关村大街等道路,鉴于道路改扩建等传统方式改善能力有限,中关村西区交通综合治理项目以大数据分析和现场勘察分析为手段,形成了“发现问题+分析成因+解决方法+成效评价”四位一体的解决方案,确立了“内部治乱,外围治堵”的思路和“智能管理+传统交通治理方案一体化”的治理方式,明晰了目标——搭建海淀交通大脑的大数据基础,打造集可视化指挥、交通组织智能优化、全覆盖大数据采集、交通违法精准打击、全天候在线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交通应用服务系统;从改善基础设施、优化交通组织、强化交通科技、提升管理水平四个方面着手,不仅提升市民出行体验,更要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典型案例。

项目建设包括“一个中心,两大工程”,即智慧交通管控中心和基础工程、科技工程。其中,智能交通管控中心布设了交通信号控制、交通流信息采集分析、非现场执法、交通态势监控系统、交通信息发布、海淀区智能停车管理服务、大数据情报研判、综合应用门户、交通设备管理等九大系统。这九大系统为智能交通指挥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和技术支撑。经过短期的试运行,中关村西区综合交通治理已初显成效。

多个“首次”,为北京智慧交通建设添彩

9月10日,“海淀智慧停车”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点开“海淀智慧停车”微信小程序,搜索要前往的目的地,点击一键查询后附近已备案并正常经营的公共停车场和路侧停车位信息一览无余,市民可根据系统提示的“车位充足”、“车位一般”“车位紧张”自行选择前往。

“海淀智慧停车”是该项目的一个典型案例,该系统在北京首次实现了路内、路外停车数据整合和共享。目前,海淀区备案的近500个公共停车场、12万个停车位以及13000个路侧停车位信息正在陆续录入。系统通过大数据研判分析技术,对各停车场的周转率、饱和率及对周围道路交通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用“互联网+”手段、“错时共享”理念,将停车信息及时共享至路面诱导大屏、导航应用、微信小程序等,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问题,不仅提高了部分停车场利用率,还减少了路面违停。数据显示,自8月份该系统上线测试以来,以辉煌时代大厦早高峰期间的车位利用率由83提升至95。

另一个典型例子是信号控制。中关村西区内部道路路网具有密度大、灯控路口多的特点,海淀大街是中关村西区内部一条东西向的主要道路,车辆通过时经常遇到红灯。新建设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启用后,在海淀大街实施了绿波协调控制。通过智能信号机上搭载的北斗卫星授时模块,保证了设备的时钟统一,不再像传统信号机一样对通讯稳定性高度依赖。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自动对各个路口的信号配时进行计算,利用流量采集系统采集到的车速制定相宜的相位差,使各个路口上下游的配时方案统一协调起来,减少了道路上每一个路口交通流量的积累,使车辆在时速40公里行驶时降低了车辆通过路口时遇到红灯的几率,使车辆可以一路绿灯的快速通过每个路口,提高了驾驶员的体验感。系统试运行后,早晚高峰整体平均车速均有明显提升。

随着夜幕降临,新中关购物中心门前的地面灯带随着人行道信号灯颜色变化而变化,提醒行人过街安全。当路口的人行道信号灯变为绿色时,灯带也变为绿色;当人行信号灯变为红色时,灯带亦变换为红色,不仅如此,伴随着信号灯变化,语音播报也及时提醒大家注意交通安全。

据海淀区交通委介绍,这是北京市首个智能斑马线,智能斑马线含发光斑马线和智能行人一体灯。该项目将传统人行横道信号灯、行人闯红灯抓拍系统、行人过街检测系统融合为一体,集成音柱,支持语音播报,提醒行人安全通过,并将行人闯红灯抓拍的图片实时发布到大屏上进行警示。同时可通过行人感应过街相机+雷达,将检测到的行人信息上传至交通信号控制机,若能满足行人过街放行条件,交通信号控制机则将机动车放行转变为行人过街放行。若不满足行人过街放行条件,则继续放行机动车。

“交通大脑”赋能城市新基建

诸多功能的实现、优化,离不开强大的“交通大脑”。据提供技术支撑的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项目一个中心——智慧交通管控中心建设中搭建了——海淀区智能交通综合应用平台,实现了数据的全息感知、共享协同,全量计算,更将作为海淀交通大脑的雏形,为海淀“城市大脑”等智慧平台提供交通数据和应用支撑。

平台可实现对道路运行状态全域、全时、全量感知;将各类交通资源数据汇聚治理,依托大数据可视化挖掘工具,探查交通资源与业务数据间深层规律。

智能化的信号控制便是“交通大脑”的一个最好例证。从车辆轨迹的识别,到每一辆车的行驶轨迹,具体到每辆车于几点几分出现在哪个路口,系统通过整合各类交通监测数据以及互联网路况数据,为道路拥堵状况和红绿灯关系建模,推断道路的饱和程度、两个红绿灯之间的相位关系等,实现多层次的实时优化,有了大脑控制的信号灯不再是普通的信号灯,而是眼观六路、善于思考的灯。

与此同时,交通微观大数据提供了交通组织优化的科学支撑,实现路口寸土必争的精细化管理,配合数据支撑,丹棱街瘦身工程有效保障了行人、非机动车的通行权,也实现了机动车通行能力最大化。

对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来说,“打赢交通拥堵攻坚战”既是必须,也殊为不易。这个占地不足1平方公里的试验田,不仅提高了区域内的通行能力和通行效率,还让交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是海淀区城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的样本,也是智慧城市新基建的样本。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