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正文

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探索] 时间:2024-05-02 16:29:1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69次
编者按

今年是让青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懈奋绚丽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斗中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绽放之花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让青不久前,懈奋绚丽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鼓励广大青年学子,斗中敢为人先、绽放之花敢于突破,让青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懈奋绚丽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斗中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绽放之花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让青在真刀真枪的懈奋绚丽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

当代中国青年是斗中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省广大青年师生深感振奋,他们在企业的机器旁,在学校的实验室,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勇担重任,践行着当代青年人的责任担当。

用所学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

——记西北工业大学青年创业团队

西工大海洋科技创新基地(MT工作室)创始人博士生贾威(前排左一)和自己的团队成员。 记者 吕扬摄

“有没有一种设备能够代替人下水施救,哪怕只是争取到宝贵的黄金5分钟?”在西北工业大学,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为社会需求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2017年开始,西工大海洋科技创新基地(MT工作室)创始人博士生贾威和自己的团队开始了一项全天候无人值守救生系统的研发,他们给这个项目取名——“禹舟”智能巡检船。

“市场上现有的救生设备我们也做了大量调研,有的是通过巡逻防止游人入水,来减少溺水率,没有施救功能。有的是在事发后才赶赴现场,这样会错过黄金救援时间。研发一款能够全天候自主巡逻进行预防,并且兼具施救功能的救生船是很有必要的。”谈到无人值守救生船这一概念,贾威感慨地说,“设计初衷是因为看到了因无法及时施救,太多的生命付出了代价。”

几年的艰辛,设计几经推倒重建,产品历经六次迭代,如今,“禹舟”又和无人机完美结合,船机一体,相互配合,不但能拓宽船的视野,还能克服无人机短续航的实际问题。尤其在多障碍的水域环境,无人机可以从无人船上起飞,进行快速空中勘察并引导船驶向目的地。

“禹舟”长1.2米,重20公斤,巡逻速度每小时15公里,救生子船速度每小时75公里,是一款面向公园、景区等水域的无人值守救生船,能够实现全天候巡逻、自主发现落水者、及时施救等功能,可协助提高救援效率,并且可以通过更换不同功能侧舱,实现水体采样及垃圾清理等,进行全方位的智能水域管理。

团队设计了独特的三体可分离结构,使船能够在复杂的湿地环境中作业。母船通过水声探测技术发现落水者,结合声、图像识别技术定位落水者,可将两侧子船释放出去作为救生舱驶向落水者,并用救生气囊实施营救,同时触发声、光、电话报警,呼叫紧急支援。救生子船分离后,机械臂可以自动叠合起来,实现船在水面的全向移动。

操作者只需通过手机控制、语音控制、重力感应控制以及电脑控制中的任意一种控制方式,便可及时掌握监控范围内的情况。通过语音识别关键字控制船的行进,并且通过识别岸边人呼救来辅助决策是否执行报警救援任务。

为了检验设计成果,团队参加了第七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一举夺得国家级特等奖。迄今为止,该成果已申请多项发明专利。

依托学校多年来在航海领域及相关技术研究的积淀,团队将反蛙人技术应用到落水人员探测中,该声呐探测设备可以覆盖将近方圆两公里的范围,通过换能器甄别各种水声信号,结合图像识别、麦克风阵列等技术,准确识别是溺水者还是游泳者,实现探测、报警。近期,团队得到学校创业公司“嘉创飞航”的硬件支持,完成了基于视觉定位的无人机自主导航避障、基于图像识别的靶点投掷等技术突破,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除此之外,团队在“微小型无人侦察机”“湿地智能生态检测船”“家庭服务机器人”等项目中也全面开花,其中子项目——“灵犀”家庭机器人,荣获2020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一等奖等4项国家级奖项。

“我们正在研发的未知环境的视觉导航技术,可以将工作范围拓展到更多的应用环境中。”“禹舟”研发之初,团队就作了一项“五年计划”。“学校围绕国防与国民经济重大需求,为我们创造了非常好的施展创新创业才能的空间,构建了‘学院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业孵化链条。用所学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就是创业的意义所在。”

目前,团队已入驻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并获得了研发设备、市场资源对接等支持。

在祖国的边疆,我更有用武之地

——记陕铁职院毕业生贺琪

贺琪(左二)和工作人员一起研究施工方案。 记者 郭妍摄

2021年春节刚过,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工程分公司的高级工程师贺琪再次背起行囊来到喀喇昆仑高原深处,投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不知不觉中,贺琪已在祖国边疆工作了8年。

从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贺琪凭借优异的成绩和表现成功入职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工程分公司。因为工作出色,当时的他已是公司小有名气的技术骨干。然而,就在周围同事羡慕他时,贺琪却陷入了矛盾。

贺琪说:“在喧闹的城市中过着一眼看得到头的平凡生活并不是我想要的,我想到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2014年,乌鲁木齐市地铁1号线开工建设,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支援,公司决定从内部调配人员。得知这一消息后,贺琪主动请缨支持乌鲁木齐市地铁建设。

他说:“在祖国的边疆,我所学的知识更有用武之地,我要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奉献青春。”

贺琪如愿来到乌鲁木齐市地铁项目一线。为了实现首家开工,贺琪带领大家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多方沟通,完善手续,通宵达旦地工作是常事。2014年3月20日,地铁1号线开工仪式在他负责的2号竖井举行。

贺琪说:“越是基层,越能让人得到锻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地铁施工现场,工作人员每天要在40多米的隧道里作业十几个小时,略显黑暗的隧道内,能听到送风机发出的轰鸣声音。普通人很难适应这样潮湿阴暗的工作环境,可贺琪早已习惯。来到乌鲁木齐后,他迅速融入当地的工作与生活。

虽说已经有过两次地铁施工经验,但贺琪看到乌鲁木齐市地铁施工现场时,心里还是打起了鼓。乌鲁木齐市地铁全线穿越的地层为卵石层,土层任何松动都将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这里无法使用盾构施工,在某些区域,隧道顶部与路面距离仅有4.5米,属于超浅埋隧道,施工安全风险非常大。为解决这一难题,贺琪带领工作人员每天在隧道内工作七八个小时,观察施工中地层变化情况,总结了“先喷砼、留套管、打导管、重注浆”的十二字工作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有效防止了坍塌现象。方法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应用,为项目节约成本891万元。

项目正式开工后,他利用参建深圳、南宁地铁标准化建设经验,结合乌鲁木齐市地铁的实际和特殊的地质条件,将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与技术人员进行了多次探讨,最终把方便周边居民出行,保稳定、促安全作为施工的首要任务。在乌鲁木齐市快速公交专用通道(BRT)改移过程中,贺琪和工作人员采取“先建新站保留旧站,建好新站拆除旧站”的思路,1个月完成新的BRT车站修建,再全部拆除旧的BRT车站,既没有影响市民每日出行,同时也将地铁换乘站的施工工期提前了2个月。

工作至今,贺琪先后参建了襄渝铁路二线、深圳地铁3号线、南宁轨道交通1号线等国家大型工程的施工建设,荣获陕西省劳动竞赛标兵、中铁一局先进生产(工作)者、陕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荣获开发建设新疆奖章,入选2018年陕西高校大学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个人。

多年来,贺琪扎根施工一线,立足岗位锤炼技能,勤于实践磨炼意志,在地铁建设中,用实际行动践行母校“德修身、技立业”的校训,吃苦奉献,拼搏争先。

“如何取舍、抉择,是青年们走上社会的第一场考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能在最该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青年人应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中。”贺琪坚定地说,“人的青春只有一次,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作为职业院校的专业技能人才,我们应该发扬工匠精神,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重任,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创新火花在坚持中迸发

——西安工业大学董皓老师的科研情

西安工业大学老师董皓(左二)和学生探讨实验结果。 记者 吕扬摄

“机会总是留给准备好了的人。”这是西安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董皓最爱说的话。

35岁的董皓对于科研有着特殊的“嗜好”。在他读博士时曾有这样一件事:当时,董皓和团队为了模拟极地环境的测试,在接近零下30℃的哈尔滨“享受”了将近10天没有供暖设备的生活。在那种呼出的气会瞬间凝结在睫毛上的低温下,为了确保调试成功,他们一直坚守在测试地点直到测试完成。

在数年如一日与科研的“相守”中,董皓将齿面啮合理论、齿面微观修形理论、空间有限元法等知识融入大型轮系力学特性的建模中,进一步拓展了传动机械学领域的大型复杂轮系的建模和设计方法论,形成了齿轮分支传动的均载理论及设计方法、振动机理、均载测试等理论研究新体系,成果应用于航空主减速器和船舶主推进装置等领域的减速装置的结构优化设计和动态稳定性分析中。

凭着做科研的一股子韧劲,董皓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学术论文20余篇。2020年度,董皓还被授予“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称号。

“不一定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都会有什么创新思路,可能常常都没有什么好的点子。但是,当你坚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发现,创新点都是在坚持的时间里迸发出来,绝不是从天而降的。”在董皓眼中,科研是乐观而长远的,要甘于坐冷板凳,守得住寂寞。

对于董皓来说,科研是最为值得坚守的事情。他曾不止一次地对学生们说:“做科研不能急,甚至要一代接一代的人做。”

周末,董皓也经常会带着学生在实验室一起搞科研,往往天黑后学生们都走了,他还留下来总结当天的实验结果。刚工作不久,有一次他走出实验室已经是凌晨3点,负责的保卫处同事早已关闭了楼门,后来保卫处同事核实了董皓的证件,他才终于没有被锁在实验楼里。

在教学中,董皓就把对科研的“较劲”体现在了课堂上。在承担机械设计这样注重理解的课程授课时,他始终尝试着通过各种方法让同学们理解得更加透彻,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联系实际,涉及的交叉知识点都认真准备,并适当拓展课堂内容,给学生们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起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在学生杜玺的眼中,“稳”成了她对董皓最深刻的印象:“老师心态很稳,对待任何事都能冷静思考,面对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总是很有耐心。我们都很喜欢听董老师的课,私下里都叫他宝藏老师。”

“当老师既要把研究继续深入做下去,得到认可,并有突破,更要通过教授学生把自己的所学传承下去,做到知行相长。”面对自己的教师身份,董皓腼腆地说,“作为老师,就要把自己所学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成,这是老师的本职工作所在。”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西安建大学子社会实践小故事

西安建大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认真评选孩子们的作品。 通讯员 李佳葳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年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鼓励青年学子把青春融进祖国的山河里,在实践中树立个人成长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相结合的远大理想,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守护美丽秦岭

4月21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团委带领29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秦岭国家植物园,参加“让世界看见秦岭”系列文化活动启动仪式。这也是不少同学首次深入秦岭,近距离了解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我们的校园就在秦岭北麓,我们没有理由不保护大美三秦、守护巍巍秦岭。”看完活动的宣传片,同学们感叹着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的美。

守护美丽秦岭,争做生态先锋。西安建大青年志愿者们通过参与此次志愿服务活动,深入了解了秦岭文化,表示要投身到保护大美秦岭的实践中去。

“作为一名学习、生活在秦岭脚下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爱护秦岭,为秦岭的生态环境建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化工学院杨长清同学感慨地说。

管理学院宋世杰同学说:“我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可以让更多的社会人士、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走近秦岭山水,深入探索、广泛传播秦岭文化,动员社会各界关注秦岭生态,积极参与到保护修复秦岭生态的事业中来。”

材料学院贾晓雅同学说:“大学生更要为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要争做秦岭环保卫士。希望每个青年都能参与到环保行动中,为绿色秦岭的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传递绿色环保理念

为了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让孩子们从小关注生态环保,不久前,西安建大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来到了洋县,联合洋县城南九年制学校、洋县槐树关初级中学、洋县马畅初级中学3所学校,开展“践行环保之思,共创绿意校园”环保工艺品设计大赛。

在短短几天里,孩子们热情高涨,发挥想象力,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通过粘贴、拼接、改造,制作出了240多件独具匠心、别具一格的手工艺作品。

废旧物品在孩子们手中鲜活生动起来,一束束漂亮的“花”是用废弃塑料瓶、废纸条制作而成,“青铜鼎”是用废弃纸盒和泡沫板做成……每件作品都有让人遐想的名字——“朽木生花”“纸落云烟”“依依不舍”“银装塑果”……

孩子们灵巧的双手和奇思妙想,让建大师生们惊叹。

“他们独特的审美视角以及作品新颖的造型构思、别样的创作理念对我们这些大学生也有很大的启发。”在作品展示现场,研究生支教团的同学们感慨地表示,每一次社会实践自己也在成长,也在收获。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