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之举提升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成效

[休闲] 时间:2024-05-03 17:05:1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57次

原标题:以创新之举提升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成效

□ 周明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创新城市成效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举治理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夯实现代治理的提升基层基础;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在我省“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提出,省域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基层社会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创新城市成效党建引领的举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近年来,提升我省一些城区持续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基层从网格化管理、创新城市成效建立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机制、举治理推进红色物业、提升开展民呼我应等不同层面丰富了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探索,基层涌现出一批典型示范社区和优秀社区书记。创新城市成效但从全面覆盖、举治理形成体系、提升融合善治的目标要求来看,基层社会治理仍需把握本质、持续发力、全域推进。

增加治理供给,适配群众需求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在社会治理领域,就是人民群众对治理成效的美好期盼需求与治理主体能力和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与群众联系打交道最多的基层,恰是治理体系的末梢。如果党委政府良好治理理念愿望和公共政策执行在层层传导中发生衰减,如果基层治理存在人员不足和能力短板,就容易造成治理供给与群众需求的不适配。

要深化社会治理供给侧改革,做强街道、做实社区,增强治理体系服务输出的原生性、均衡性、标准性。进一步为基层赋权、下沉、增效,增加基层治理供给所必需的自主权力、人员力量、服务内容,推行上级领导干部下兼一级第一书记,充分发挥下沉党员干部实效作用,增加治理供给链末梢厚度。进一步发挥辖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优秀志愿者、社会组织作用,建立“区级党建联席会—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三级党建引领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治理体系,实现治理供给主体多元化,促进社会协同共治。进一步补齐基层工作人员能力作风短板,增加治理供给力度和强度,精准适配群众多元需求。

把握治理内涵,提升需求层次

人类需求大致可划分为物质性需求、社会性需求、心理性需求自下而上三个层次,且三个层次自上而下兼容。从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公共安全、公平正义,到促进人们获得尊重、自我实现,是近年来基层社会治理不断实践和向前演进的目标。这是社会治理的内涵所在,更是党执政的根本价值取向。这就要求基层在总结提炼出经验做法时,不能搞面上的“数字化”拼凑;也不能精心装扮一两钵社区“盆景”,搞生造的“形象化”治理。不能有术无道、有点无面,而要神形兼备、满园春色。

要着眼于社会治理需求侧层次的不断提升,将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高品质治理效果,实现治理内涵更彰显和治理领域全覆盖。物质性需求进一步兜底,基本生活实现小康,社会保障和弱势群体救助帮扶到位,公共安全放心可控。社会性需求进一步扩面,加大老旧小区改造更新力度,为群众提供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活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提升便民服务质效,做实民呼我应机制,让群众在办事和诉求表达中得到尊重;及时调处利益诉求,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心理性需求进一步满足,发挥群众党员先锋作用,挖掘群众中的人才骨干,培养“红人+能人”,引导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自治,发现自我价值,弘扬诚信、仁爱、友善的社会道德风尚。

培育治理头雁,增强情感认同

社会治理的工作方式是引导规范、服务响应、组织调动、激发鼓励、预防化解、协调疏导等,一般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形式,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它既不像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强制性,也不像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具有普遍约束力。治理自身没有强制效力,但可以调动和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治理没有条文范本可遵循,但有原则、经验、模式可借鉴。因此,社会治理的柔性、弹性、倡导性、互动性,使得具体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团队必须具备很高的能力水平和艺术技巧,特别是团队头雁要具有大众亲和力和感召力。近年来,部分地区涌现出一批优秀社区书记,成为小区群众的红色头雁主心骨,社区治理明显呈现出良好生态。

要全方面加强社区书记培养,实现一社区一头雁,头雁领飞、群雁齐飞。塑造人格魅力,社区书记要建立扎实的群众基础,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以情服人,让群众默认信任,值得放心倾诉和托付。执着坚守岗位,社区书记与群众的情感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情感培养出来后也不是十天半月能忘掉的,一定要有长期的坚守付出,使群众增强情感认同。培育合理梯队,发挥头雁在团队中的带领示范作用,有意识地培养更多能接班的雏雁,不因头雁变动而失治,保障好基层治理队伍相关待遇和职业通道。

选准治理模式,分类精准施策

城市基层社会空间形态和人口结构有共性之处,也有个性特点,因而治理模式有相通经验,也须因地制宜。当前城区基层大致有成熟型市场化物业小区、居民自管或大型物业托管老旧小区、街道托底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后社区与企业一体、城中村改造后社区与企业分设、开发企业履行社区和物业职能、单位型社区、商务楼宇型社区、景区+街区+社区融合、校区+园区+社区融合等若干类型,治理所遵循原则大体趋同,但具体模式选择必须符合实际。

要从小区形态、人口素质、城中村改造效果、片区文化和产业特色等维度综合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社区,抓住本质特征,找到综合治理的关键一招。尽快推进所有小区物业管理正常化、市场化全覆盖,制定不同层次服务标准,引导居民树立有偿服务意识,在街道社区指导下建立业委会维护业主权益,特别困难的老旧小区政府在前期投入改善基础环境和过渡性补贴后,应逐步退出回归市场。街道社区要在依托居民所在组织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治理,打破原村集体、所在单位封闭单一管理的界限,真正由村民、职工变居民,逐步由原生治理向社会化治理转变,增进居民身份认同,共享更多优质公共服务。探索开放融合的新型治理模式,对于如户部巷、昙华林特色历史文化景区街区及周边社区,环高校院所产业园区及周边社区,其在城市文脉、产业特色等方面与原住民、从业人员和参访人员有着密切交织,各方利益诉求相互影响,迫切需要创新治理模式,实现各方价值、多元需求、城市形象、社会关切的完美统一,达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生动局面。

(作者为武汉市武昌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