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新增长!北京市:全国激活首都强劲动能

[探索] 时间:2024-05-03 01:34:2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01次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于靖园

  跑出疫后复苏加速度,重启发挥超大城市市场容量优势,新增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长北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首都经济质的京市激活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擎画蓝图 新一年,全国强劲北京高质量发展赛道已规划,首都首都新发展格局方向已锚定。重启 摄影/宁颖

  2023年1月15日上午,新增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开幕。长北时任北京市代市长殷勇作政府工作报告。京市激活报告全面回顾了过去五年北京所发生的全国强劲新的历史性变化,明确了今后五年工作思路,首都提出了2023年政府工作的重启总体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提质增量,新增深入发展

  在新的长北一年,北京要重点做好十二个方面的工作:坚持规划引领,持续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深化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着力扩大内需,积极促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和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增强大国首都文化软实力;有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用绣花功夫治理城市,不断提升首都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实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紧扣“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维护首都和谐稳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之以恒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此外,还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超大城市市场容量优势,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首都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加紧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深化商圈改造提升行动,统筹推进物流基地规划建设,强化新消费地标载体建设,试点建设8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积极培育数字消费、文化消费、绿色消费、冰雪消费,加强商旅文体等消费跨界融合,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让消费热起来、经济活起来。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深入推进“3个100”市重点工程,开工建设京东方北京6代线等一批重大项目,保持重要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势头。用好政府专项债,在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等领域再发行一批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项目。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保障围绕项目转,市区协同强化项目谋划储备和前期工作,以优质示范项目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发展巩固高精尖产业。开展产业筑基工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强集成电路系列重要研发产业项目建设,聚焦新型抗体、细胞和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做强医药健康产业,高标准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等信息科技标杆项目,在卫星互联网、氢能等新兴领域拓展布局,加快新能源汽车优质项目建设。支持北交所扩大交易规模,服务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深化金融科技创新,加强数字人民币推广运用。

  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系统推进新一代数字集群专网、边缘计算体系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据中心优化提升和算力中心统筹布局,新增5G基站1万个以上,推进6G技术研发,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底座。推进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扩区建设,加强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提升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能级,积极布局互联网3.0等新赛道,打造更具优势的数字产业集群。

  疫后复苏,规划新赛道

  2023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现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的起步之年,亦是我国步入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疫情防控新阶段后北京这座超大型城市跑出疫后复苏加速度的关键一年。应对新冠病毒变化,要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加快制订实施新一轮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着力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医疗救护设施配备,完善分级诊疗机制,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和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开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拓展互联网医疗应用,加强中医药传承和作用发挥,推动新型疫苗新药等科研成果有效应用,广泛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深化爱国卫生运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充分发挥首都科教资源和人才智力优势,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加强人才引领驱动,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塑造首都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拓展学前教育资源布局,健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支持政策。巩固提升“双减”工作成效,新增中小学学位2万个,扩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比例,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持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推进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支持在京高校“双一流”建设。

  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国家实验室高质量运行,抓好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在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网络安全等领域取得更多创新应用成果。拓展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和共性技术平台,加快建设新一期高精尖创新中心。出台基础研究领先行动方案,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行动计划,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新型管理制度,推广科研经费“包干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着力构建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深化知识产权全环节改革,全面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和首都标准化战略。

  大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推动中关村24项先行先试改革政策扩大到示范区全域,积极探索新的改革举措,推进科技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和空间布局优化,着力提升各分园发展质量。健全“三城一区”融合发展机制,中关村科学城统筹南北区均衡发展,怀柔科学城着力打造高端科学仪器装备产业集聚区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未来科学城加紧建设“两谷一园”,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积极承接三大科学城成果外溢。

  全面增强首都人才凝聚力。实施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方案,面向全球招贤引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努力打造世界一流人才之都。支持企业与在京高校院所共建产教融合基地、特色研究院、交叉学科实验室,加快培养高精尖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深化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体制机制改革,以务实举措把服务做到人才心坎上。

  对此,北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北京市人大代表韩敏芳认为,北京科技创新有三个方面的载体,尤其在中关村比较典型,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央企的研究院、企业,如何使前沿的科技成果高效率地转化落地,还需要探索更好的解决办法。 她认为,中小型企业更具有创新活力,建议强化普惠政策和金融支持力度,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进一步激发中小型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是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北京市政协委员谭天伟认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除了吸引国际一流的人才之外,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同样至关重要。要想打造好的创新文化环境,首先要给科学家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允许科学家有一段稳定期的研究,而不是急功近利地以各种量化的指标求结果。科研项目的评价方式也应该更加多元。他表示,创新文化的营造还要从娃娃抓起,大中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是重要抓手之一。他建议,要加大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力度。

  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会议已为新一年北京高质量发展规划赛道,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实施擘画新蓝图,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首都新发展格局锚定方向。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2月下旬刊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