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会馆有戏”:古今辉映,大有可为 正文

“会馆有戏”:古今辉映,大有可为

[时尚] 时间:2024-04-29 20:32:0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65次

原标题:“会馆有戏”:古今辉映,会馆有戏大有可为

一座会馆就是大有可为一部生动的社会变迁史,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古今辉映提高,会馆建筑及其蕴含的会馆有戏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发掘和发挥其价值成为当下义不容辞的大有可为责任。在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和近九百年建都史的古今辉映历史文化名城北京,至今依然留存的会馆有戏两三百个会馆,仍在默默地向世人展现历史、大有可为人文、古今辉映社会等多重价值。会馆有戏北京推行“会馆有戏”一年半以来,大有可为有哪些值得记录的古今辉映经验?

地方戏曲北京续缘

会馆演戏作为同乡人祀神、宴饮的会馆有戏标配环节,有条件的大有可为会馆都会邀请家乡戏班或组织戏班上演家乡戏。除了偏远省份外,古今辉映几乎每个省份都建有戏楼,条件好的省份如浙江省、山西省建有多个戏楼。繁盛时二十余座会馆戏楼弦音相续,演绎天子脚下活色生香的老城生活。但随着封建王朝的没落、科举考试的废除和民国政府的南迁,会馆中的笛管笙箫渐渐沉寂以至消失。会馆弦音断绝是全国各地扎根首都的文化植被枯萎的表征,不但各地戏曲失去了京城的据点,作为各地戏剧交流碰撞孕育出的国粹京剧,也只能收缩到为数不多的专业戏楼里。在二十世纪20年代至今约一百年的时间里,长期的物质匮乏让人们仿佛忘掉了戏楼的存在。

借改革开放春风富裕起来的商人重新将目光转向会馆,尝试如何再续弦音。1994年,浙江商人有感于当年浙江人在首都建立的银号会馆破落不堪,于是出资修缮正乙祠并尝试引入专业戏剧演出团体,后因经营不善再次关门。1996年,在时任北京市政府顾问黄宗汉的大力推动下,建于1807年的湖广会馆重奏鼓乐,久违的戏剧在当年梅兰芳、谭鑫培等京剧大师表演的舞台上再舞霓裳。这里不但吸引了京城的众多戏迷,一些慕名而来的外国人也是这里的常客,中英文双语唱词字幕成为湖广会馆戏楼的独特景观。2008年更是连演十场中日合作版《牡丹亭》,成为当年京城文化界一大盛事。后来引入德云社驻场演出,湖广会馆逐渐形成白天看京剧、晚上听相声的演出模式。众多票友逐渐汇聚过来,形成具有京城特色的“赓扬集”票友团体,名气之大甚至吸引了周边省份的票友参加活动。会馆原来的“风雨怀仁堂”改造成北京戏曲博物馆,每到周末都会吸引周边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慕名参观、研学交流,成为传播地方戏曲的重要阵地。茶楼、戏楼、酒楼、博物馆(“三楼一馆”)的功能配置,让走入湖广会馆的市民感受到会馆的独特魅力和老会馆焕发出的新光彩。

北京演出资源汇聚戏楼

2021年9月—10月,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东城、西城区委宣传部和北京演艺集团承办的“会馆有戏”系列演出之“遇见湖广”,在有着200余年历史的湖广会馆戏楼上演;“遇见颜料”在颜料会馆登台,以民乐为主并融合京剧、唢呐、舞蹈、杂技等演出形式,尽显国潮、国韵、国风魅力。“会馆有戏”由此正式拉开帷幕。

“会馆有戏”系列演出以一两百年甚至更古老的会馆为载体,汇聚北京优质戏剧戏曲演出资源,着力探索传统戏曲的时尚表达,一场场“小而精”“小而美”的精彩演出让古老会馆再现勃勃生机。随着北京市区两级政府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会馆有戏”品牌活动在更多会馆中陆续开展。同时,多个会馆初步探索出相对成型的运营模式,为更多会馆加入“会馆有戏”活动提供有益参照。

一是湖广会馆“经典大戏”模式。湖广会馆1996年重新开放至今,经过二三十年的探索已形成高度商业化的成熟运营模式,高大宽敞的戏楼辅以就餐、品茶、展览等配套服务,空间完整且功能完备,有整本演出经典戏曲的丰富经验。在今年完成国保大修重新投入使用后,题材宏大、观众上座率高的传世经典剧目将会在此重张上演。未来将会与相隔约600米且同为“四大戏楼会馆”的安徽会馆联动,共同为京城百姓奉献精品“大戏”。

二是颜料会馆的新京味、多形态演出模式。颜料会馆作为具有三个半世纪的商业会馆旧址,活化利用空间和激发市场活力的潜力更大,多元文化体验辅以新京菜的特色餐饮,让颜料会馆成为前门以东三里河地区的新网红打卡地。颜料会馆的演出内容除传统曲艺、折子戏之外,还引入了相声、脱口秀等为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不久前沉浸式话剧《城南旧事之评书传奇》作为首部驻场演出戏剧在此试演,力图将古建历史文化与地方记忆有机融合。未来还将引入更多的新型演艺形式,如小型音乐剧、名著金曲演唱会等,进一步强化颜料会馆“年轻态”的文化消费调性。

三是正乙祠的驻场演出模式,由专业院团北方昆曲剧院驻场运营,基于特色剧种、经典剧目打造戏曲产业链条,举办诸如戏曲名家讲座、沉浸式剧目创排等活动,同时涵盖特色的文创产品设计和销售等,增强正乙祠对昆曲爱好者圈层的黏性。

四是福州新馆定制会馆版剧目模式,通过对舞台版同名经典剧目《林则徐在北京》的适应性改编,将历史事件与文物建筑完美融合,在全国禁毒教育基地上演禁烟历史大戏,形成了独特的场景化定制模式,成为“会馆有戏”真正落地的典范。

多地联动升级文化消费

会馆在漫长的变迁中沉淀了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内容,东城、西城多个会馆各具特色,如现存最大的会馆戏楼阳平会馆,“公车上书”核心策源地杨椒山祠,作为康有为故居的南海会馆、谭嗣同旧居的浏阳会馆、鲁迅旧居的绍兴会馆,具有鲜明闽南特色建筑样式的福建汀州会馆北馆等。会馆积淀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养分,未来如能结合历史人物和事件创排特色剧目,主打原生内容的戏剧戏曲演出将为首都文化增添别样光彩,如在杨椒山祠重现清末各地举人“公车上书”的历史光影,在绍兴会馆展示鲁迅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的求索历程,在阳平会馆再现山西梆子精品演出盛景等。未来可进一步规划“前门东—大栅栏—琉璃厂—宣西—法源寺”一线多点串联而成的“会馆文化带”,将有助于汇聚更多文化精品演出,带动老城文化消费升级。

南北交汇、规模各异的会馆建筑如镶嵌在中轴线两翼的珍珠,士绅文化、商贾文化、梨园文化及多元交织的地域文化,为老会馆积淀下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多元的地方文化基因构成了会馆独具特色的文化标签,让会馆原发地再度参与到北京会馆的运营中,将地方戏曲元素植入其中,用乡情吸引在京游子亲近会馆,将为“会馆有戏”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东城区率先出台相关政策,陆续开启了与十个会馆原发地政府的合作洽谈,引导各地将特色饮食、地方戏曲、文创产品等输入京城,让古老会馆焕发新生。韶州会馆已作为东城区与韶关市合作的样板工程先期启动,以期在首都功能核心区注入地方文化灵韵,成为展示包括粤北采茶戏等多元文化在内的地域文化活态博物馆。北京市如能在未来出台统一政策,推动更多会馆原发地省市积极参与会馆文化空间的原生态利用,合力建设集萃中华优秀文化的“百花园”,无疑会在京地深层互动中迸发出更为璀璨的文化之光。

文/张佰明(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 张子祎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