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说丨深刻理解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基本逻辑

[休闲] 时间:2024-05-02 14:06:2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31次

原标题:新时代青年说丨深刻理解建设技能型社会的代青的基基本逻辑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党的年说能型生活》杂志携手大河网共同组织开展“学报告 见行动 争出彩——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征文活动,各地专家学者、丨深先进典型、刻理青年人才等结合自身实际,解建辑积极参与活动,设技社畅谈学习感悟。本逻即日起,代青的基将陆续推出征文栏目“新时代青年说”。年说能型

党的丨深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刻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解建辑作为世界人口大国,设技社中国制造业依托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本逻推动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的代青的基奇迹。然而,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以及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已经迫在眉睫,并成为中国经济实现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必由之路。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劳动力技能开发面临巨大转型压力,这不仅是关乎就业的民生问题,更是关乎国家发展定位的战略问题。基于此,2018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技能人才开发的政策措施,并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的远景目标。

技能型社会是一种有相应体制机制和社会文化促进保障技能形成和技能成长的社会系统,是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社会形态。建设技能型社会既是垒实物质技术基础的重要抓手,也是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这是一项涉及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系统性工程,厘清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是夯实技能型社会建设实践的首要议题。

历史逻辑:是时代性与社会性的共通互融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它的技术底蕴可以溯源至其文明伊始的古代社会。从词源来看,“技能”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家代表人物管仲所著的《管子•形势解》,文中说“善治其民,度量其力,审其技能,故立功而民不困伤”。尽管先秦诸家有关技能、技术的思想姿态迥异,但大都遵从以自然观为基础、以现实的生活境遇和社会背景为界限,其终极目的都是构建社会秩序、推动经济发展。从实践来看,中国古代技术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学、医学、天文、算术四大传统学科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养蚕制丝、谷物栽培、青铜器冶炼等技术已经达到西方国家望尘莫及的水平,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中国近代社会,伴随西方科学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科学为本”论一度成为20世纪初期中国思想和社会变革的基本指导和主要驱动力。此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大规模的内部建设需要奠定了科学研究的实用性和技术性导向,“科学技术”一词应运而生,后来也被简称为“科技”。进入21世纪,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制造技术、能源技术等新一代科技正在参与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全面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由此可见,特定技能的形成与成长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与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相一致,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需求相契合,是时代性与社会性的共通互融。

现实逻辑:是以教育、科技、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21世纪以来,伴随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产业基础。作为产业升级和迭代的主要驱动力,科技创新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近年来,国家积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在“无人区”深耕细作,不断形成源头性和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大力推动创新型企业基于“无人区”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已探明的科学理论,或基于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实际经验,持续形成解决现实问题的新技艺、新技能。如今,中国科技在一些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在某些领域由“跟跑”转变为“并跑”,甚至正努力实现“领跑”。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人才引领科技创新,另一方面也需要教育培养适宜人才。然而,由于全球价值链不断深化分工,适配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技能人才缺口持续扩大,应用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高端研发人才严重短缺,这种因技能错配导致的“结构性人才荒”成为我们的“卡脖子”难题。与此同时,还存在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缺乏适配性的问题。由于长期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造成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知缺失,职业教育对社会大众的吸引力不足,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捉襟见肘,而普通教育同样缺乏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建设技能型社会是深化职业教育类型化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加快建设创新高地的内在要求,更深入一些说,是以教育、科技、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理论逻辑:是优化人力资本配置与促进公平稳定的根本要求

建设技能型社会是一项涉及诸多学科领域的系统性工程,其中所涉及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最基础、也最典型。在经济学视野下,技能是人力资本的一种形态,而获得技能则是配置投资人力资本的一种方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要依托科技创新不断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并持续提升全体劳动者不断适应新发展模式的专业知识和运用能力。优化人力资本配置要关注“数量”和“品质”两个维度,广泛汲取社会、企业等多方资源,为劳动者提供贯穿其全生命周期的技能提升与精进机会,从而真正实现人才与机械相结合、人才与产业相匹配。在社会学视野下,技能是一种劳动能力,劳动能力的开发使用是关乎社会公平与稳定的重要问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社会分层是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一方面,职业作为集中反映社会身份、声望、财富和权力的载体,已然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教育内部分层实际上预设了未来的社会分层,也是推动社会阶层流动的隐形动力。然而,现代社会在这两个维度上都出现了过度推崇知识、学历,轻视技术、技能的问题。建设技能型社会是解构知识与技能对立或不平等关系、打破学历社会单边优势、推动技能型人才融入社会的重要策略,也是融通个体技能获得与国家科技发展之间关系、重构知识型和技能型人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的重要方略。 /p>

价值逻辑:是重塑技术价值、回归实用理性的内在诉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主张积极入世,追求“圣贤”理想人格以实现经国济世的宏伟抱负,“学而优则仕”“君子不器”等理念则进一步指出从政、为官才是最有效的实现路径。儒家思想对官本位文化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士农工商”的职业排位也因此成为普遍的社会共识。进入现代社会,以知识为主体的社会形态逐步建立,知识成为能够制约权力、支配财富的力量,这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更高形态。然而,当知识型社会对知识赋予过度的功利性价值、对学历文凭赋予超载的知识性标签时,重视知识、文凭,轻视技术、技能的价值观念就会渗透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无疑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隐疾。建设技能型社会是重塑技术价值、回归实用理性的内在诉求。从精神层面看,“学以致用”“求实求效”是技术精神的根本体现,“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是技术精神的具体形式,而贯穿于技术行为的其他主要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比如精益求精、守正创新、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等,也都是技术精神的重要内涵。从文化层面看,融入社会不同阶层、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比如“重视技能、崇尚技能”的社会风尚、“学习技能、拥有技能”的个人追求、以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家国情怀,都是以技术精神为核心和灵魂衍生而成的。此外,还要充分认识到,技术最根本的使命在于服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生命形态,并为其生命价值承担相应责任。因此,技术精神和技术文化在体现实用性和经济效用的同时,也要观照生态发展和人文需要。(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李钰靖)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