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过剩产能专家建议区域性税费减免

[百科] 时间:2024-01-23 16:03:5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56次

化解过剩产能

化解过剩产能   (网络图)

  “僵尸企业存在大量的化解隐性失业,而去产能、过剩消除僵尸企业,建议会使该类企业的区域隐性失业公开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说。性税

  9月23日,费减多位专家建议对有些资源枯竭、化解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较重,过剩规模性失业风险较大的建议地区,加大财政、区域金融投入,性税实施临时性、费减区域性的化解税费减免政策。

  在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过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日联合主办的建议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上,曾湘泉说,僵尸企业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进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性、依赖性的“吸血”不仅使自身企业发展动力不足,而且会使整个行业处于不公平的状态。

  “而在消除僵尸企业的过程中,如果一味破产清算,会导致大量劳动者在没有具备适应市场的人力资本条件下失业,更难找到工作。”曾湘泉说,因此政府提出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加大对僵尸企业员工的就业技能培训,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等,以缓解该类企业日益上升的失业压力。

  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的研究显示,随着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力度加大,化解过剩产能行业范围扩大,僵尸企业市场出清加快,隐性失业风险或将集中释放,规模性减员现象可能多发。

  钢铁、煤炭、纺织等传统产业是减员大户。据有关统计,仅钢铁、煤炭行业化解产能过程中涉及的职工就超过180万人以上。虽然中央及各部门已制定了多项政策,明确了多条安置渠道,中央财政还安排了1000亿元奖补资金,但由于这些行业企业职工的同质化程度高,再加上许多人年龄偏大、技能单一,难以适应需求较旺、技术更新较快的新兴行业的需要。

  “当前,尤其要重视化解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行业中的职工安置工作问题。”曾湘泉建议,通过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提供稳岗补贴、加强在岗培训等措施,鼓励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对下岗失业人员实施再就业帮扶行动,通过企业内部挖潜、转岗就业创业、允许内部退养、公益性岗位兜底等多种渠道,规范有序做好分流安置工作。

  “能做的工作没机会,空缺的岗位干不了。即便是转岗再就业人员,也有不少人是从制造业技术、管理岗位转到传统服务业、零售业一线,工资待遇降低、劳动条件变差、灵活就业增多、就业满意度下降,面临再次失业的风险。”曾湘泉说,一些中上游产业企业的处置,可能将风险传导到产业链下游和周边相关行业企业,引发依附性强的中小微企业关停并转。尤其是部分接续产业不多、再就业门路狭窄的资源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区域性失业风险更大。

  研究还发现,政策资金等利好消息在稳定信心的同时,也抬高了职工预期。在改革关头,欠薪欠保、经济补偿等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下岗人员若不能及时转岗就业,找不到新的出路和饭碗,失业人员长期积压,或导致矛盾冲突增多、不稳定风险增加。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介绍,在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双重挤压下,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生产开工不足现象增多,隐性失业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产能过剩行业企业效益下滑甚至亏损严重,降薪欠薪问题多发,还有一些企业存在轮岗放假、待岗停薪等情况,不排除发生规模裁员的可能,加剧失业风险。

  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刘燕斌表示,2016年,解决化解产能过剩中受影响人员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就业工作的两项重点任务。特别是,解决好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中分流安置任务集中、就业岗位紧张地区的失业问题,是做好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关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把这些城市或地区作为去产能、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的重点,集中精力,落实好政策,制定切实措施,给予重点指导和帮扶。

  对于资源枯竭、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较重,规模性失业风险较大的地区,专家建议,通过加强产业布局规划、重点项目倾斜帮助其发展接续产业;对特别严重的地区要加大财政、金融投入,实施临时性、区域性的税费减免政策。同时要密切关注就业形势变化,加强分析研判,研究制定应对规模性失业风险预案,守住不发生全局性风险的底线。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