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抢险救援驶入“快车道”——见证中国安能武汉救援基地洪涝灾害救援的致胜利器

[焦点] 时间:2024-05-02 18:43:4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71次

原标题:科技助力抢险救援驶入“快车道”——见证中国安能武汉救援基地洪涝灾害救援的快车道致胜利器

郑州城市内涝,“龙吸水”排兵布阵,科技加大马力;新乡卫辉千人被洪水围困,助力中国灾害“救援航母”紧急出动;鹤壁浚县新镇卫河决口封堵,抢险器全地形车、救援见证救援基地救援无人船、驶入胜利金刚6无人机等“高精尖”利器轮番上阵,武汉各显神通……7月21日到8月初,洪涝在河南特大洪涝灾害救援现场,快车道中国安能集团发挥科技装备优势,科技数款智能化、助力中国灾害科技化、抢险器现代化装备运用到实战。救援见证救援基地救援

“通过科技抗洪,驶入胜利科学救灾,武汉不但提升了我们的救援效率,也能有效保障我们救援队员的生命安全。”中国安能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赴河南抢险救援现场指导组组长周庆丰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表示,参加这次任务的指战员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现在的救援更加注重科学,更加高效安全。

内涝排水:“龙吸水”排兵布阵

7月25日23时30分许,随着中国安能武汉救援基地最后两台“龙吸水”排水抢险车从郑州京广北路隧道安全驶出,标志着京广隧道的排涝全部完成。

在郑州市内涝排水中,中国安能抽组3个救援基地143名救援队员,分布在12个任务点,昼夜鏖战106个小时,累计排水607.2万方。采访中,中国安能集团应急救援事业部部长王清敏说:“在对郑州情况进行预判时,我们就考虑了最坏的结果,从各救援基地连夜紧急调备了23台抽排水设备,其中有18台投入到了灾情严重的京广隧道。”

记者了解到,参与此次任务的“龙吸水”排水抢险车,是今年汛期来临前应急管理部为中国安能(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中心)配备的。按抽排形式主要分垂直型、斜插式子母型(或称步履型),按每小时立方排量主要分1000、1500、3000、4000、5000五种型号,由于其工作范围大、流量大、机动灵活的特点,适用于城市道路、公路隧道、无电源地区排水及消防应急供水防洪抢险。

其中远程控制子母式“龙吸水”车每小时最大可抽排积水约3000立方米,在抢险救援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要抽干一个装满水的长50米、宽20米、深1.5米的标准游泳池里的水,不用半个小时就能完成,排除积水效果非常明显。”参加内涝排险的武汉救援基地指挥员李强说。

群众转移:“救援航母”大显身手

救援“航母”来了!这“生命之舟”,安全感足够让新乡人民记一辈子!一段时间,这两段话曾一度在网上刷屏。

受强降雨影响,22日新乡市多条河流超保,卫辉市良相坡蓄滞洪区前稻田、后稻田等村庄遭洪水围困。对此,国家防总工作组调度中国安能救援人员102名,携应急动力舟桥、全地形两栖救援车等装备30台套,前来支援。

7月22日晚,经过一夜的持续奋战,两台长40米、宽8米的动力舟桥架设完成,每台可按10.8公里/小时的速度,满载450人,实现快速水上机动。

23日8时左右,两艘动力舟桥分别前往被洪水淹没的前稻香村、后稻香村,紧急转移被困村民。满载被困群众的动力舟桥平稳快速地行驶在被淹水面上。历经3小时,1400余名被困群众,被送往安全区域。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曾全程参与这次救援任务采访,采访中了解到,此次救援中亮相的应急动力舟桥是由中船应急研发,是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水上救援装备之一,可实现快速架设浮桥和结合漕渡门桥,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浮式结构,保障大型装备和人员通行,有效解决涉水抢险难题。主要有两种作业模式:一种是多个河中舟和两个岸边舟连在一起,形成带式浮桥,保障履带载60吨或轮式轴压力13吨以下的荷载通过江河。另外一种是将若干河中舟和岸边舟拼接组合,作为漕渡门桥使用,起到渡船的作用。每辆舟车载一个河中舟或岸边舟,配一名驾驶员和三名操作手,四人相互配合完成舟体的折叠、装卸和运输。舟车在装卸载时,通常选择岸边土质坚硬,地面平坦,岸坡不超过18度,流速较低,水深适宜处进行。

除此以外,这次群众转移中,中国安能还投入了自扶正救生艇,完成充/抽气过程不大于10分钟,运输投放简单迅速,最大时速62公里/小时,能够快速展开救援。

决口封堵:“高精尖”装备轮番上阵

无人机,悬空而起,在空中不间断传回影像;无人船,快速下水,第一手决口资料传回通信指挥车;超轻型全地形车、推挖装运等机械装备轰鸣……这是鹤壁浚县新镇卫河决口封堵时的场景。

7月22日夜间,卫河浚县新镇镇河段发生决堤,造成民居和农田被淹。决口从40米左右逐渐扩大。受决口右岸交通等因素影响,只能从左岸填筑砂石单向进占。25日凌晨,决口一度缩小到约4米宽,但上游来水冲刷右岸土堤,决口扩大到十多米。

169名工程救援人员、40台套大型装备紧急赶赴现场。“这是中心组建以来,动用设备最多最全、科技化含量最高的一次实战。”在决口封堵一线担任指挥长的郭建和颇有感慨。

他告诉记者,这是他们参加过的决口封堵战役中比较难的一次。首先,一开始采取的单向进占遇到挫折;第二,右岸沙土堤的裹头保护非常难;第三,在整个截流进占的过程中,水位不断提高,流量也不断增大。“我们克服了大流量、大流速的不利条件,实现了这次截流战役的成功。”

难度增加,科技先行。在封堵决口的70多个小时,一批救援利器轮番上阵。

无人机将决口现场画面传回地面站,地面站与通信指挥车连接,专家组在车上通过指挥调度平台可实时查看缺口情况。一架金刚6(KK-6)无人机执行航拍任务,续航时间最高可达75分钟,飞行距离大于40KM。

无人船不间断测量水深水位,探测水下地形地物。这是无人船多波束测量系统,通过声波反射,探测水下地形地物和水深,准确获取了水下堆体数据及模型,然后快速计算堆体体积,为封堵决口方案制定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在这些大数据的支撑下,随即,他们制定“堤面拓宽、裹头加固、立堵合龙、防渗闭气”的处置战法,进行封堵作业。

为配合封堵作业,救援队员驾驶轻型全地形车随时可通过水上、陆地运送操作手、油料及专家组成员抵达决口处。JL1400UB超轻型全地形车能搭载6人,搭载1.1吨物料,单车最大爬坡度为60°,还可以原地转向。在地上是车,下了水就是船,8×8全时驱动,陆地最高时速60公里以上,水上时速4公里。

就在记者发稿时,该救援基地传来喜讯:他们依托武汉灵舸动力科技研制的具备自主航行避碰避障侦查抢险等功能的智能化无人艇经过多次水上试验,已经具备实战能力,这是他们科技融合发展的又一重要成果。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喜 通讯员赵洪虎、田端磊、李国栋)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