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不转和玩不起,中国鞋企柔性制造之惑

[热点] 时间:2024-01-23 18:59:0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48次
  中评社北京6月6日电/无尘车间、玩不玩柔性制造生产线、转和造智能机械手挥舞手臂作业……这些场景令马来西亚商人李忠耀倍感惊讶。起中企柔  第38届国际鞋业大会日前落下帷幕,国鞋李忠耀祖孙三代经营鞋履制造生意,性制此次特意前来“取经”。玩不玩  李忠耀参观了天创时尚女鞋智能生产线车间,转和造整个车间乾净有序,起中企柔工人成了机器的国鞋“朋友”。传统鞋厂满地散落的性制皮料、轰鸣的玩不玩机器、既要兼顾生产又要忙于补料的转和造工人的身影,在这里都见不到。起中企柔  “实在是国鞋不可思议,马来西亚还停留在工人流水线作业阶段。性制”李忠耀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2018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鞋企业4389家,累计完成销售收入670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6.6%、15.3%,近年来首次出现下滑。鞋业出口下降的同时,鞋业进口依然逆势高速增长,众多国外品牌中国市场成为增长最快的区域。  数位受访者都提及,国内传统供给与新增的消费升级的需求不匹配的矛盾进一步凸显,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名词的鞋业正行至十字路口。  传统的鞋业与柔性制造的化学反应令中国制鞋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而背后,是鞋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感。  以柔性制造为代表的自动化革命正成为鞋企应对鞋业新发展周期、不断适应并发掘和满足市场需求能力的新举措。同时,柔性制造改造的高成本、长时间周期、对于劳动力素质的新要求、依托全价值流供应链体系支撑等,成为横亘在亟待智能转型升级鞋企面前的鸿沟。  走到了消费者面前  为中国赢得“世界工厂”称号的鞋业,一度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代名词,如今却成了自动化革命里那波最“潮”的。  门店店员只要使用仪器对消费者的足长、足宽、足弓等7 项足部特征进行扫描上传分析,然后推荐鞋型和鞋码,消费者可自行选择不同的款式、面料、跟高,15天左右即可收到鞋子。  柔性制造的核心理念是C2M。C指消费者,M指制造,它解决了制造企业长期以来无法直面消费者的痛点。更重要的是,C端的数据倒逼M端对生产线做柔性化改造,这是国际品牌梦寐以求的能力,因为这既是市场的需求所在,也是企业实现精益化生产的内在诉求。  C端的脚型、腿型数据是最具价值的基础数据。百丽国际、奥康国际、双驰企业、天创时尚等近两年已经实现了从传统的测量脚型数据到利用3D、VR等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转化的转型。  这种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的生产模式反过来也促进了公司采购环节的变革。制鞋企业不再停留于自产原材料加外采的模式,而是转变为核心战略供应商提供三成左右原材料保障基本运转,生产部门以需求为导向提前关注所需的辅料并介入采购环节。  这种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种的生产需求,也倒逼部分企业进行生产线改造。以天创时尚为例,其于2017年完成了4条生产线的柔性化改造。另外,公司还于2018年新建了国内时尚女鞋首条智能生产线,实现了柔性化制造和单件流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工艺水平,个性化定制、智能化规模定制模式正式开启。  “自动化生产线自投产至今不到一年时间,整体运作较为顺利,效率提升了35%左右。”天创时尚总经理倪兼明表示。  以鞋履制造中人力资源使用密集的皮料裁剪环节为例,工人只需将整张皮料铺在平台上,机器就能自动完成皮料的瑕疵识别,并绕开瑕疵处,生成图像将其传输给电脑。另一边,只需一名工人端坐在电脑前,输入这张皮革需裁剪的各个鞋码的数量、尺寸等,电脑就能自动生成裁剪的具体方式。后端的机器在接收到电脑端的裁剪指令后,快速完成鞋履裁剪。工人只需将切割完毕的裁剪样板撕下来。整个流程前后不足十分钟,仅需三到五名工人即可完成。  “这些繁琐、单调重复的体力环节交由机器来处理提高了效率,解放了人力。”端坐在车间电脑前的天创时尚工人刘明表示,尤其是皮料瑕疵环节,以往需依靠人眼识别,既累又低效。改造完成后,产品品质进一步提高,生产周期也进一步缩短,效率提升明显。  柔性制造也改变了机器和工人之间的关系。过去机器和人都不动,现在机器不动,人动。人机协作成为新的风景线。  “前端面向的是消费者,收集其个性化需求;后端面向的是制造环节,减少人力资源,实现弹性生产。”鞋服行业独立评论人士马岗表示,柔性制造作为鞋业精益制造的转型探索,通过“数据+制造”一方面能更“懂”消费者,另一方面也倒逼企业进行商业模式与业务流程的重构升级。  十字路口  鞋企进行数字化驱动产业升级是目前鞋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冰山一角。  自2012年国内鞋业开始进行渠道调整,通过大范围开立线下门店跑马圈地的运营策略不再具有持续性,以渠道为中心的运营理念逐渐被以产品、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运营理念所取代。  倪兼明表示,基于用户需求的多样性、产业工人的稀缺及成本的上升等因素,要求企业向自动化与柔性化发展。以全球最大的鞋业生产基地广东省为例,从鞋面到鞋底的成本近年上升了8%~10%,而中小鞋企的利润率则从8%~10%下降至当前的2%~3%。  另一个必须直面的现实是,国内鞋业出口节节下滑,但外资品牌在国内市场却强势增长。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鞋企的生存困境。  回顾近年的鞋业进出口数据,2014年成为具有历史拐点意义的年份。2014年-2018年,国内鞋业年度出口年均下降速度达到4.7%;同期,进口在整体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年均增速为19.3%。2018年,国内鞋业规模以上群体企业数量首次出现下降,对应销售收入首次出现两位数下降,利润率仅与上年持平。这对中国鞋业借助内销市场新增量提升鞋业竞争力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面对这种外资品牌较本土品牌在国内市场更受欢迎的局面,马岗分析称,这并非缘于中系鞋履制造能力不敌国际品牌,主要原因是国内品牌在产品设计能力、品牌影响力方面略弱于国际品牌,而且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  在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李玉中看来,国内鞋业俨然走到了十字路口。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鞋类消费市场,内销市场的新增量有望成为拉动全球鞋业增长的重要引擎。但如果在此过程中,中国鞋业因为新的有效供给能力不足,而被排挤出参与新竞争的过程中,中国鞋业的国际竞争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内外资品牌在本土市场冰火两重天的表现早已引起了广州市嘉豪国际皮革有限公司采购经理王亿志的注意。他认为,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国内鞋企不能较好满足消费者对鞋业款式、价格、舒适等细分需求,国内传统供给与新增的消费升级的需求不匹配的矛盾进一步凸显。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