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从诸葛亮与马谡谈起 正文

从诸葛亮与马谡谈起

[焦点] 时间:2024-04-28 03:02:2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54次

原标题:从诸葛亮与马谡谈起

马谡,葛亮三国时期蜀国人,马谡素有才名,谈起善谋军计。葛亮公元225年,马谡诸葛亮平定叛乱前,谈起马谡曾献“攻城为下、葛亮攻心为上”的马谡良策,因此深受赏识。谈起

公元228年,葛亮诸葛亮北出祁山,马谡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谈起镇守街亭。葛亮马谡违抗军令、马谡骄傲轻敌,谈起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导致部队被困,惨败而归,最终被诸葛亮斩首。这就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斩马谡的故事。

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

我们不妨站在诸葛亮的角度看:第一,马谡具有较高的军事理论水平,任职经历丰富,是不可多得的“专家型”骨干人才,曾做出过很多突出贡献,斩了非常可惜;第二,马谡与自己私交很深,经常促膝长谈,从个人情感角度考虑,不忍心斩;第三,马谡违反军令军纪,致使部队伤亡惨重,不斩不能正法、不能服众。最终,诸葛亮为严明纪律,下了斩的决心。

现实生活中,基层部队也偶尔会遇到“挥泪斩马谡”这样的难题。干部、骨干、尖子、苗子违纪了怎么办?是吝才、惜情还是痛心“斩”下纪律这一刀?这不仅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也是对一级组织和一线带兵人的政治考验。

“令严方可肃军威,命重始于整纲纪。”一支过硬的部队,首先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纪律是一切制度的“基石”,无论是谁触碰了底线,都必须接受法纪的惩处。否则,对部队军心士气的毁伤是无法弥补和挽回的。作为一线带兵人,要时刻牢记:公大于私,法大于情,情法并存时务必以法为纲。

马谡被斩,没了下文。其实,我们也可试想一下,如果马谡没死,未来会怎样?以马谡的聪明才智,他也许会以此为训,痛改前非,立下奇功。而现实中,大部分受到纪律处分的人都还继续在岗位上工作。对此,我们要从思想上转变执纪理念,充分认清从严执纪的目的不是处理人,而是教育人、转化人、引导人;不是越重越好,关键是要起到警示、导向作用。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始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犯过错误的同志,主动靠上去做工作,帮助他们认清错误、改正错误,同时也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为他们积极创造机会、搭建平台,鼓励他们轻装上阵、多做贡献、实现价值。让纪律的“冰冷”和组织的“温度”有机融合,达到执纪的最终目的。

受到处理的官兵也要及时端正心态、摆正姿态、调整状态,学会在挫折中成长、在逆境中进步。要知道纪律处分只是人生长路的一道关口,也许正是因为有了“缺憾”,才能到达军旅人生的新境界。(■刘春晖)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