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讲好融媒时代的黄河故事 正文

讲好融媒时代的黄河故事

[探索] 时间:2024-05-05 19:49:4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30次

原标题:讲好融媒时代的讲好黄河故事

近日,中共中央、融媒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时代事提出要建设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河故重要承载区。依托黄河流域文化遗产资源富集、讲好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融媒优势,从战略高度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时代事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河故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讲好价值理念、融媒道德规范。时代事通过对黄河文化的河故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好独特魅力、革命文化的融媒丰富内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事时代价值,增强黄河流域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建设厚植家国情怀、传承道德观念、各民族同根共有的精神家园。《规划纲要》的印发,从国家战略层面对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日前,一系列精心打造的以现代手法表现黄河故事的作品,如春节版《唐宫夜宴》、端午版《洛神水赋》、七夕版《龙门金刚》、中秋版的《鹤归来兮》等,屡屡“出圈”备受青年人的喜爱,在探索如何讲好黄河故事,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彰显民族品格与时代价值方面,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是提升传播流量增强影响力。2021年8月2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升级和移动智能的普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与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技术深度交融。其中,短视频由于使用便捷、传播信息迅速、交互性较强等特点,获得大量用户的青睐。《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鹤归来兮》等作品,均将电视化表达和网络化传播进行有机融合与二次包装,借助短视频以惊人的速度与广度进行传播。其中,《唐宫夜宴》共引发大约108万讨论量、20.4亿播放量、25亿阅读量,甚至通过海外互联网播放“唐宫小姐姐”的视频就多达十几万次。《洛神水赋》播出以后,“端午奇妙夜”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达到了50亿,48小时内热搜上榜19次,视频的播放量也超过了1亿。《龙门金刚》播出以后,“七夕奇妙游”晚会6个节目共计69次上热搜,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16.5亿人次。“中秋奇妙游”晚会一经播出,6条与节目相关的关键词抢占热搜榜。借助传统节日的契机,采用“网剧+网综”的制作模式,根植传统文化、探寻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成为讲好故事的新探索。

“流量”是网络空间中能够获取注意力与关注度的数据化表现形式,信息智能化时代的“高流量”在某种程度成为文化产品影响力的参考指标。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需要立足互联网思维并加强研究,构建新型传播矩阵,拓宽跨平台、新媒体和全媒体传播渠道,增强新媒体传播内容的流量。尤其需要借助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包括全球化社交媒体平台,增加关注度、拓展用户群、增强传播力与影响力。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节点,利用重大纪念日或节日推出文化产品,在营造节庆氛围的同时引起更多人的情感共鸣。此外,要深入研究不同代际受众的心理特征,制作、传播更符合青年人消费习惯与审美心理的内容,使其关注、转发与评论,才有可能构建健康的网络生态。另一方面,一定要清醒地看到,“流量”仅仅是一种表象,要始终坚持将社会效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不能唯“流量”是从,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文化产品的内容价值。

二是提升叙事质量增强吸引力。短视频越来越成为人们最常接触的重要新媒介形态,开辟了让更多人可以参与、共创的全新虚拟空间,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网络生态格局,更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与受众被动接收信息的模式。新媒体的叙事视角、表现主题、技术手段、艺术审美及传播模式,成为影响文化产品叙事质量的重要因素。《唐宫夜宴》描绘了一群赶去为皇帝伴奏的憨态可爱的女乐官,展现了盛世应有的雍容气度与大唐气象。《洛神水赋》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水下舞蹈,演绎了曹植的辞赋名篇《洛神赋》。《龙门金刚》以“飞天乐伎”和“金刚力士”展现了龙门石窟的独特魅力。《鹤归来兮》以清雅飘逸、高贵圣洁、刚柔相济的丹顶鹤舞蹈,表达了对于生命的热爱与礼赞。

《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鹤归来兮》等文化产品均有相似的叙事模式:现代创作理念与制作技术相融合,以表现切合时代需求的中华文化为立足点,以精美的舞蹈展示作为主要表现方式,借用“网综”“网剧”等表现手法,依托5G、AR、3D动画与漫画转场及航拍、三维建模、染色等技术手段,实现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创造出精妙绝伦的视觉美学精品。叙事质量对于网络文化生态而言至关重要,需要以更加深刻的文化主题与精良的制作,在遵循传播规律的基础上讲好故事。需要在选题方面深入挖掘中华文化最具价值的艺术资源,以人文内涵、文化符号与故事内容唤醒受众的集体记忆,不断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与吸引力。需要坚守中华美学立场,借助高新技术创造富有意境之美的视频画面、凸显主题的背景音乐、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匠心独运的创意设计,带给观众视觉、听觉等感官层面的享受,使其具有“沉浸式”和“临场感”的体验,从而增强网络文化产品的感染力与亲和力。叙事质量高低是文化产品能否占领网络空间的根本,需要通过情景式表演呈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实现故事性、艺术性与通俗性的完美融合。

三是提升精神能量增强凝聚力。中华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标识与精神命脉,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不断更迭,新媒体在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唐宫夜宴》选择以博物馆作为影像背景,利用唐宫小姐姐赶赴宴会的路线,设计展示了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宝贵文化遗产,以及《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山东徐敏行墓壁画备骑出行图》《千里江山图》等国宝级文物影像,人物与历史交相辉映,建构出独有的中华文化美学空间,透露出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洛神水赋》通过水下演绎的国风舞蹈表现“洛神”,更是以身体与服饰语言演绎端午祈福的民俗文化,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了女神的优雅与美丽。《龙门金刚》选择在世界遗产龙门石窟进行实景拍摄,以飞天的柔美与金刚雄壮展现天地之间的自然力量。《秋月稷》《少林·功夫》《墨舞中秋帖》等作品将舞龙、舞狮、大鼓、喷火、打铁花、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现代化演绎,同时将武术、书法等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舞蹈进行完美融合,传递出新的艺术神韵与文化内涵。

“春晚”“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节目均选择以“活化”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作为IP,以巧妙的立意对于文化符号进行表达,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与艺术需求,更容易促进观众对于中华文化的接受与认同。中华文化沉底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塑造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性格。构建清朗健康的网络生态,讲好黄河故事,需要以文化产品传承转化中华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使其能够安顿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中国人的思维特点、生活方式和处世方式。以表现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作品要以展现文化之美与传递民族情感作为纽带,唤醒传承之心、汇聚精神能量,增强感召力、向心力与凝聚力。同时,讲好黄河故事要完成从关注网络文化产品传播流量到提振社会精神能量的转化,更加尊重观众的体验,传播主题更加大众化、通俗化、多元化、沉浸化,以形成粘性更强的“新粉丝文化”,从而释放文化本身的高能量,让观众乐于接受、汲取力量,从而提升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弘扬黄河文化的民族品格与时代价值。

(本文为2021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点项目“黄河文化的民族品格与时代价值研究”[21A27]阶段性成果。作者:李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副社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