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公勺公筷 筷筷有爱 正文

公勺公筷 筷筷有爱

[娱乐] 时间:2024-04-30 02:28:3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52次

  5月5日,在西安东木头市进餐的筷筷王茜茜向记者展示自己使用的“黑白双筷”。 记者 李旭佳摄

  在铜川,就餐时实行公勺公筷已成一种常态。公勺公筷 记者 喜顺摄

  民以食为天,筷筷食以安为先。有爱

  随着复工复产的公勺公筷有序推进,企业“动”起来了、筷筷经济“暖”起来了、有爱城市“转”起来了,公勺公筷餐桌也热闹起来了。筷筷

  为了守护“舌尖上的有爱安全”,我省积极推行“文明餐桌”实践行动,公勺公筷在三秦大地掀起餐桌文明的筷筷时代新风。

  公勺公筷成为就餐新“食”尚

  “宝宝多吃点菜,有爱来,妈妈给你夹!”“咱俩就用一个碗喝汤,反正是一家人嘛。”“兄弟,这只鸡都快被你吃完了,给我留一口!”……这些对话,都是昔日餐桌上的日常对话。

  中华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汉代独食制、唐代会食制到宋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合食制,“聚餐”“合餐”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相比独自进餐,人们更喜欢和家人、朋友围桌而坐,你一筷子我一筷子互诉真情,觥筹交错之间把酒言欢。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健康教育课”,日常饮食习惯中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被暴露无遗,让我们在享受传统饮食习惯带来“热闹”的同时,开始担心围桌进餐带来的病毒细菌和交叉感染。

  餐桌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缩影,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

  4月17日,陕西省“文明餐桌”实践行动全面启动,重点倡导分食分餐和使用公勺公筷,号召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养成文明用餐的好习惯,让“文明餐桌”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和自觉行动。

  走进餐厅,人们纷纷拿起公勺公筷感受舌尖上的新“食”尚。

  “聚餐时,总有人喜欢拿自己的筷子在盘子里搅,这种行为很讨厌。”大学生刘晓宁向记者袒露心声,表示自己将用实际行动对“文明餐桌”实践行动打call。

  “一开始使用公筷还不习惯,有时候公筷、私筷分不清楚,吃着吃着就拿错了。”5月9日,在西安曲江大悦城进餐的刘小白告诉记者,餐厅使用公勺公筷有利于避免细菌传播,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与刘小白同行的王静是一名会计,自从疫情发生以来,王静的妈妈便在家里实行起“公勺公筷制”,家人的碗筷、水杯、勺子都被贴上名字标签,墙上还温馨地贴上了“不见外,只见爱,公勺公筷用起来”的标语。王静说:“我们家6口人,近几个月来妈妈引导我们养成了很好的用餐习惯,虽然用两双筷子让吃饭变得有些麻烦,但是家人都心照不宣。”

  疫情期间养成的良好进餐习惯,让王静无论“宅”家还是出行在外都格外谨慎。在外进餐时,如果遇到没有摆放公勺公筷的餐厅,她就会主动找商家要。

  “使用公勺公筷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一开始我爷爷奶奶接受不了,还以为嫌弃他们年纪大了,在屋里纳闷了好几天。”提及养成文明用餐好习惯的过程,王静说,摒弃陈规陋习,使用公勺公筷、分食分餐,不是防范他人而是保护彼此,看似不亲,实则更亲。

  阳光厨房让食客“筷”乐用餐

  “本店提供公勺公筷,欢迎大家前来用餐。”“我来为您分餐!”记者走访西安大悦城、大融城以及西安周边民宿、农家乐等餐饮公共场所,发现很多餐厅会用电子屏滚动播放“文明餐厅”倡议。

  当人们尝试着感受新“食”尚的同时,西安作为“文明餐桌”实践行动的主阵地,一场“餐桌革命”在餐饮行业悄然兴起。

  “之前我们也会给顾客提供公筷,疫情之后特意配备了黑白两种公筷,黑色筷子用于夹生食,白色筷子用于夹熟食,根据用餐人数调整公筷数量。”5月10日,海底捞火锅(西安解放路店)店长告诉记者,通过筷子外观区分等方式进一步调整优化,更加便于顾客使用。

  一双小小筷子,背后隐藏的安全与卫生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健康。

  陕西人性情豪爽,热情好客,喜好聚会,通过推行“公勺公筷制”“分餐制”来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饮食方式,大众参与度如何?

  “据观察,逾70%的顾客会自行使用公筷。基于此,在顾客落座后我们会主动提供公筷引导顾客。”海底捞火锅(西安解放路店)店长告诉记者。

  在西安网红景点永兴坊,有关“公勺公筷制”的宣传海报随处可见,每张餐桌上都贴上了使用公勺公筷的提示牌。关中楼餐厅领班郭艳说,当前大部分顾客会主动使用公筷,分餐而食,但仍有顾客会有顾虑,认为亲朋好友间使用公筷显得很生分。

  “我有好几次差点用自己的筷子夹菜,好在身边朋友及时提醒。疫情让大家都有了公共卫生意识。”5月10日,正在永兴坊用餐的市民李萌告诉记者,公勺公筷标配餐桌让出门过嘴瘾的她感觉异常放心。

  一张餐桌体现一方文明。目前,全省各地纷纷发出倡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参与“文明餐桌”实践行动,让使用公勺公筷蔚然成风。

  “餐饮业复工复产,既需要消费者踊跃就餐,也需要餐饮业改变服务理念,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就餐环境。”5月11日,省委文明办副主任胡纪美表示,受疫情影响,餐饮业受到较大冲击,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尽快复工复产是重中之重。

  西安大融城一家品牌餐饮店负责人很赞同这种观点,他说:“此次疫情让越来越多的顾客意识到共餐制的健康隐患,大力倡导‘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是提升‘舌尖上的文明’最好的契机。”在他看来,虽然使用公勺公筷提高了餐厅时间成本和人力物力成本,但作为品牌餐饮店要更加注重饮食安全,让每位顾客“筷”乐用餐。

  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

  不使用公勺公筷,到底有多不卫生?用不用公勺公筷差别到底有多大?

  日前,杭州11位疾控专家做了一个实验,测试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后的细菌对比,等待48小时菌落培养时间后,实验结果令人惊诧:对比使用“公筷”和“非公筷”两组菜品剩余部分的菌落总数,“非公筷”组的菌落总数全部高于“公筷”组。一道咸菜八爪鱼菜品,“非公筷”组的菌落总数居然达到“公筷”组菌落总数的250倍。

  “这也太害怕了,正在吃饭的我默默拿起了餐厅的公筷。”“妈呀,原来我以前一直在吃细菌。”实验结果让网友“炸了锅”,纷纷留言要把疫情期间养成的文明习惯保持下来,把好习惯延续下去。

  据世卫组织统计,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虽然戴口罩、勤洗手已成为所有人的共识,但围桌共食、交箸换盏的就餐方式依然为人们的身体健康留下隐患,也给病毒传播提供了途径。

  “‘文明餐桌’工作战线长、范围广、难度大,我们必须紧盯重要场所、抓好重点人群,采取由点带面、先易后难的原则,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分众实践。”在省委文明办主任鲍贻勇看来,推进文明用餐,实际上是对千百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进行“更新换代”,客观上讲是一次饮食方式的革命。

  “公勺公筷制”“分餐制”为什么没有形成常态化?省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组组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石英表示,没有形成常态化是受文化、生活习惯、防患意识等多方因素影响。2003年非典时期,“公勺公筷制”“分餐制”也曾掀起改革的热风,但随着疫情的结束就慢慢淡化了,这不只是制度的问题,更多的是个人自觉意识问题。

  “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石英说,“让‘公勺公筷制’‘分餐制’走进寻常百姓家,只做推广和规范还不够,一定要树立全民意识,使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走进每个人心里,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目前,我省《文明就餐健康指南》等一系列行动指南正在制定中。“文明餐桌”实践行动为三秦百姓的生命健康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呼吁更多餐厅多添加一双筷子,多增加一份健康保障。(记者 李旭佳)

  记者手记

  一勺一筷见文明

  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

  自古以来,一头圆、一头方的筷子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就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筷子的一头连着嘴巴,一头连着美味佳肴。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多个人就是多双筷子嘛。”筷子承载着人们浓厚的情感和记忆。然而,当我们围桌共食时,却在不经意间也给病毒扩散打开了“方便”之门,让病毒偷偷“溜”进我们的生活。

  餐桌举止非小事,一勺一筷见文明。

  安全、健康、文明的餐饮习惯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自我省推行“文明餐桌”实践行动以来,三秦大地上掀起了一股新“食”尚:食客们开始拒绝“口水餐”,主动分餐分食。共享一把公勺,共享一份健康;增添一双公筷,增加一份安全。

  小公筷里有大健康,小餐桌里折射大文明。2003年非典期间,国家就曾倡导过“公勺公筷制”,但伴随非典的结束,这种健康的就餐习惯便鲜有人提及。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让人们再次意识到“病从口入”,养成健康文明、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公勺公筷制”“分餐制”又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再次走进人们的生活。

  2020年的春天,14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患难,无论是疫情汹涌还是病毒狰狞,我们都挺过来了,但千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要珍惜眼前的岁月静好,自觉行动起来,以小行动彰显大文明,做“文明餐桌”实践行动的倡导者、先行者、推动者和践行者。(李旭佳)

  政策解读

  让“文明餐桌”沁入人心

  目前,“文明餐桌”实践行动正在我省各地有序展开。这一实践行动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才能形成合力取得实效?5月11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经过此次疫情,很多群众意识到围桌共食的就餐方式存在弊端,‘拒食野味’‘分餐分食’‘公勺公筷’等意识明显增强,但也有不少人存在无所谓心理。这就需要我们宣传引导,引导更多人、更多场所、更多地方开展‘文明餐桌’实践行动。”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吉德告诉记者,推动“文明餐桌”实践行动必须要实现点、线、面的“三个转变”。

  若想取得实效,首先就要实现从“个体认识”向“社会共识”的转变。仅凭媒体的力量远远不够,要靠各个单位、领域、地方来做。只有在单位食堂、经营性场所等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文明餐桌”实践行动的现象,才能家喻户晓、入眼入心,共同推动三秦大地来一次“文明餐桌”大革命。其次,要实现从“行业示范”向“整体规范”的转变。餐饮行业是主战场,也是突破口,对其他领域实践活动开展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必须先开展起来、先执行起来、先规范起来。

  当前,省商务厅已经制定发布了《餐饮服务业“公筷公勺分餐”行动实施指引》,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和省卫健委正在制定《餐饮业分餐制设计实施指南》和《文明就餐健康指南》,为全省“文明餐桌”实践行动提供标准,其他相关厅局也在做相关工作,确保酒店宾馆、餐饮门店、商业综合体、景点用餐区等餐饮服务场所率先取得突破、见到成效,为其他领域提供示范、提供样板。

  农村乡镇是“文明餐桌”实践行动的难点,实现从“城市先行”向“城乡并行”的转变势在必行。王吉德告诉记者,要让公共就餐场所先动起来。比如在乡镇单位和学校食堂推行自助餐模式,没有条件的要配备公勺公筷、餐具专人专用等。另外还需培育一批响应实践行动的新生力量,发动“好媳妇”“好婆婆”以及中小学生在家倡导碗筷专用、使用公勺公筷,推动“文明餐桌”实践行动在农村乡镇由点及线到面扩展。

  “文明餐桌”实践行动工作战线长、范围广、涉及问题多,如何合力推动行动取得实效?王吉德认为,此次实践行动不是针对特定对象、特定区域、特定时段的阶段性活动,而是要做到全省全员全域覆盖、长期长效坚持,必须集合各方力量一起推进。

  无论是党员团员、青年学生、社会群众,还是单位食堂、经营性场所、农村集体聚餐和家庭就餐,都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哪个部门都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包打天下。以餐饮行业为例,省商务厅虽然是行业主管部门,负有牵头组织和督促落实责任,但从食品安全监管角度讲,涉及省市场监管局、省卫健委,从不同区域和形式来讲,旅游景点用餐区涉及省文旅厅,农村集体聚餐涉及省市场监管局。各个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只有大家一起使劲用力、同向用力,才能推动“文明餐桌”实践行动取得实效。

  同时,要将“文明餐桌”实践行动情况纳入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指标体系,调动各类创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其他各成员单位也要在各自领域相关评星定级和创建活动中,赋予“文明餐桌”实践行动一定分值,以制度设计引领各行各业在实践行动中走在前、当先锋。

  王吉德告诉记者,发挥好各类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强化行业自律管理,增强“文明餐桌”实践行动的约束力尤为重要。从行业上讲,要重点督促指导各级各类餐饮协会,把“文明餐桌”实践行动的要求写入餐饮行业自律公约,促进餐饮行业自我规范。从区域上讲,要推动“文明餐桌”实践行动写进村规民约、写入农村红白理事会和农村厨师协会自治公约,发挥基层组织自治作用,切实杜绝“口水席”。

  “小餐桌带动大文明。组织开展‘文明餐桌’实践行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革除饮食陋习、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倡导文明新风尚的现实需求。这一实践行动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全民参与、持续努力。”省委文明办主任鲍贻勇告诉记者,全省上下将努力形成文明委牵头、部门引导、行业响应、市民参与、媒体监督、持续推进的工作局面,确保“文明餐桌”实践行动常态化。(记者 李旭佳)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