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邓小平因八七会议首次相遇 珍贵手稿讲述共产党人在艰险中求索新生

[探索] 时间:2024-05-06 05:39:3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77次

原标题:毛泽东邓小平因八七会议首次相遇 珍贵手稿讲述共产党人在艰险中求索新生

▲馆藏国家一级文物:1980年邓小平题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馆名。毛泽

▼八七会议记录手稿首页复制件。东邓(供图: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杨楠

坐落在汉口鄱阳街139号的小平险中新生八七会议会址,是因会议首遇珍唯一的邓小平既是历史事件亲历者、又亲笔题写馆名并实地参观视察过的次相产党革命旧址。4月22日,贵手稿讲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见到国家一级文物——邓小平题写的述共“八七会议会址”,及八七会议记录等珍贵手稿复制件。人艰

时光拉回到1927年夏天的求索武汉。当时,毛泽蒋介石、东邓汪精卫相继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小平险中新生白色恐怖遍袭全国,因会议首遇珍武汉三镇一片血雨腥风,次相产党几乎每天都有共产党人和工会、贵手稿讲农会干部被杀害。中共各级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为适应秘密工作的需要,邓希贤改名“邓小平”,随党中央机关在汉口与武昌转移,与国民党反动派周旋。

“八七会议是在敌人眼皮底下召开的会议,满大街的国民党暗探、奸细随时虎视眈眈。”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宣教部主任荆菁介绍,就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时任中共中央秘书、年仅23岁的邓小平不顾个人安危,为会议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为确保与会人员安全,邓小平设法将会址选在一位共产国际代表——洛卓莫夫的家里。这栋公寓楼地处俄、英、法三个租界的结合处,前临僻静街道,后通幽深小巷,屋顶凉台与邻居家凉台相连,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易于迅速撤离。紧接着,他又谨慎地向代表们发出通知,工作极其细致,保密工作十分到位。后来邓小平曾回忆,参加八七会议的人员是分批进入的,一次人不能多。当时武汉是大热天,都睡地铺,开会时甚至连门都不能开,进去了就不能出来。

荆菁介绍,当时,邓小平第一个到会场,负责接待代表、安排食宿及会议记录等。会议只开一天,他却在那里呆了六天,困了就在地板上打个盹,饿了就吃点干粮,他所做的工作为会议顺利召开和圆满结束起了重要作用。

邓小平事后回忆,当时代表中有几名湖南人,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高个子,操着一口洪亮而又浓重的湖南乡音——这就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毛泽东。“一位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一位是中共中央秘书,为了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在这危急时刻相遇了。后来,他们都成为20世纪中国的历史伟人。”荆菁饱含深情地介绍。

党史专家称,由于环境险恶,会上代表们发言简明扼要,会场气氛严肃而紧凑。21位代表中,先后有14人56次发言。从会议记录看,讨论时第一个发言的是毛泽东,发言次数最多的也是他,一共7次。他在发言中除批评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外,还涉及党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后来演化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与会的很多人一样,十分赞同毛泽东的主张。

1980年7月15日上午,邓小平在武汉视察工作期间,重访八七会址,追忆峥嵘岁月。这位古稀老人端详着八七会议代表的照片,感慨万千:“当年他们都是年轻人啊!”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馆长曾宪松称,八七会议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建国后,邓小平曾在不同历史时期,用不同的方式七次回忆八七会议的有关情况,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