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英雄情怀与崇高之美 正文

英雄情怀与崇高之美

[娱乐] 时间:2024-05-04 12:46:2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07次

原标题:英雄情怀与崇高之美

英雄精神是英雄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资源,是情怀激励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对于一个有梦想有追求有尊严有担当的崇高民族而言,英雄是英雄表征民族内生力量的精神图标,是情怀展现民族基因传承的文化符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崇高一部英雄史就是英雄一部民族的创世史、成长史与心灵史。情怀

红色文学经典作品的崇高重要标志,以及与其他文学艺术经典在思想意蕴和美学风格的英雄重要区别,在于其无与伦比的情怀悲壮美与崇高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来审视和衡量,崇高悲壮和崇高均源于人类的英雄历史活动和社会实践。正是情怀社会主体在历史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壮烈情感和崇高思想,借助文学作品表现和传递出来,崇高就表现为文学艺术独特的悲壮美和卓异的崇高美。包括抗日战争在内的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巨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本身就充溢和蕴含着英雄气质和崇高元素,中国现当代作家通过文学作品加以状写、描摹和呈现,以富有诗性文化特色的艺术表达,赋予作品以沁骨入髓、荡魂摄魄的感染力、震撼力和驱动力,成为具有悲壮美和崇高美的红色文学经典。

红色文学经典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大都具有豪迈激昂的悲壮气概和超拔高迈的崇高风范,其根本价值和主要意义在于将英雄情怀彰显出来和传承下去,砥砺和激发当下国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感,使他们在认同和服膺英雄情怀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审美有机体、道德同一体和价值共同体,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承付和担当初心使命与历史责任,为世界和平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

我国现当代红色文学经典臻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高度统一的美学境界,是以文学艺术形式出现的具有历史真实性的现代英雄史诗,英雄情怀成为这些现代英雄史诗的历史流脉和厚重底蕴。正是这些被称为现代英雄史诗的红色文学经典,让英雄思想和英雄情怀彪炳和闪耀在中华民族心灵的历史天空,洗礼人们灵魂、陶冶人们心智、升华人们精神、淬炼人们德操。

作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品,红色文学经典以群雕性、史诗性的历史叙事,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宏大过程和壮丽图景,独具慷慨沉郁的悲壮美和劲健阳刚的崇高美,充溢着激荡人心的英雄精神和昭耀后人的英雄情怀。欧阳山创作的《三家巷》,书写了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南粤大地革命者的勇毅果敢;梁斌创作的《红旗谱》,点绘的是20世纪30年代冀中地区普通农民反抗压迫的顽强斗争精神;杨沫创作的《青春之歌》,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北平知识分子和爱国学生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铮铮形象;刘知侠、刘流、李英儒和冯德英分别创作的《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展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组织和敌后游击队用信仰和忠诚铸就的钢铁长城;吴强、曲波和杜鹏程分别创作的《红日》《林海雪原》《保卫延安》,摹写的是在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骁勇善战和勇克顽敌的雷霆之势;罗广斌和杨益言联合创作的《红岩》,叙写的是20世纪40年代共产党人面对国民党凶残疯狂镇压所表现出的视死如归与大义凛然。

这些不同时段不同题材的红色文学经典,不仅以其重要精神价值和鲜明美学风格奠定了具有民族历史发展特征的现代英雄史诗,而且贯通着革命英雄主义这一恒定的思想主旨,充满着穿越历史时空、光耀当今时代的英雄情怀。英雄人物的塑造和英雄情怀的建构,历经历史长河的淘洗和漫长岁月的融汇铸炼,其价值与意义往往超越时间的拘囿与空间的局限,构成了经典化历史叙事和经典化艺术表达。

硝烟战火和沙场征尘孕育的红色文学经典,之所以能够持续主导我国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走势,之所以能够长期深刻影响当代国人精神世界和文化心理的结构图式,之所以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而成为被封存的历史,与其张扬和表征的感染强烈、传播深远的英雄情怀密不可分。从这个意义上,红色文学经典成为我国红色文化的鲜明存在形态,成为当代红色文化价值体系的集中投射,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特有的文化标识。

英雄情怀是一种气质、一种操守、一种风骨,是一个民族最为珍视和敬重的宝贵精神财富。任何一个崇德趋善、奋发向上的民族,都应该对英雄情怀始终保持深刻铭记、深沉认同和深挚追求,让英雄情怀深深熔铸、不竭流淌在民族血脉之中。作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真实历史记忆和生动艺术呈现的红色文学经典,其精神价值不仅仅是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呈现文学向度的审美意义,传递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在更深层面上还呈具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气宇、展现民族精神图景、传承民族血性基因和英雄情怀的文化意义。

无论是《林海雪原》中豪气勃发、英武神勇的杨子荣,还是《烈火金刚》中机智果敢、智勇双全的肖飞;无论是《红旗谱》中豪爽仗义、疾恶如仇的朱老忠,还是《铁道游击队》中有胆有识、侠肝义胆的刘洪;无论是《保卫延安》中运筹帷幄、横刀立马的彭德怀,还是《红日》中从容沉着、指挥若定的沈振新;无论是《红岩》中初心如磐、刚烈坚贞的江姐,还是《苦菜花》中善良温情、义薄云天的仁义嫂,红色文学经典中的诸多英雄形象不仅“表现出多方面的人性与民族性”“成为有生气的个别主体”,而且还承载着历史发展的合理要求与人民大众的美好期许,营造出既有特定历史内涵又有丰富英雄情愫的艺术世界。

英雄情怀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也是我国文学创作的传统母题。自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的30年时间里,我国红色文学经典基本完成了从孕育、成长到兴盛的经典化过程,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批具有一定思想高度、历史厚度与审美纯度的长篇小说,有机吸纳和集中展现了我国红色文化的价值元素和美学质素,无论其生成界域还是其适用范畴,经历了从现实生活到小说文本、从单体作品文学性到整个创作生态文化性、从表象艺术结构到深层社会文化心理的巨大转变,为营构和夯实英雄主义情怀营造了浓烈的人文氛围。

简而言之,彼时红色文学经典律动着为时代英雄感而动之、讴而歌之、褒而扬之的情感旋律,充溢着雄奇瑰丽、悲壮激昂、撼天动地的精神意象,透射出我国传统文学艺术文以载道、文以言志、文以咏怀的思想烛照力和艺术穿透力。红色文学经典虽然是在特定历史时段和特殊历史空间中生产和发展的,但其文本叙事绝非没有历史依据、没有艺术逻辑、没有主流意识的存在,而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动力、历史结果的艺术再现,读者只有通过细微解读和精准把握红色文学经典的基本内涵与艺术特质,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英雄情怀根植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充分地认知英雄情怀蕴藉着民族气节,弘发着民族风貌,自觉扬厉和积极践行英雄情怀。

充分展现共赴国难的英雄情感、不畏强暴的英雄气节、攻坚克难的英雄风范,牢固树立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的英雄气概,面对危殆时勇当先锋,面对重任时甘于奉献,面对挑衅时敢于拔剑,面对险境时挺身担当,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把英雄情怀转化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实际行动,才能努力把英雄情怀转化为防范和化解各种危机与挑战的强大精神动能。展现英雄情怀,弘扬崇高之美,也应该成为新时代军旅文学创作的艺术追求和价值导向。(■刘金祥)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