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莫用“躺平”误读奋斗着的年轻一代 正文

莫用“躺平”误读奋斗着的年轻一代

[知识] 时间:2024-04-29 21:01:4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58次

  北京日报讯 奋斗,躺平从来都是莫用中国人的行动哲学。但每一代人面对的误读环境机遇、遭遇的奋斗压力挑战、设想的年轻路径姿态,又必然是躺平不同的。“前浪”既然关心“后浪”,莫用就应当放下身段去倾听交流,误读正视年轻人的奋斗时代特征和表达方式,重视劳动者的年轻现实压力和权益诉求,不断优化奋斗的躺平大环境,让年轻人更能轻装前行。莫用

  近期,误读“躺平”成为流行语,奋斗且衍生出大量段子和表情包。年轻这也招致一些学者、企业家的轮番批评,有人甚至喊话年轻人“躺平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努力工作的纳税人”。不过这类喊话似乎没有赢得共鸣,反而招致舆论反弹。一时间,围绕如何看待“躺平”众说纷纭。

  何谓“躺平”?这个网友自造的词汇,本无权威解释,大抵是指一种无欲无求、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状态。仔细咂摸,这其实跟之前流行的“丧”“宅”“佛系”等异曲同工。混日子、图清闲,这种状态与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自强不息、奋斗向上显然相悖。在“前浪”看来,“后浪”如此当然令人忧虑。

  “躺平”很“丧”,然而,“躺平”真的在年轻人中成为一种风气了吗?大家的亲身经历和现实观感真的如此吗?看一看夜晚的校园,图书馆自习室灯火明亮,多少学子埋头苦读;早晚高峰的地铁,多少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抓紧碎片时间看着在线课程;写字楼的格子间、创业大街的咖啡馆,多少年轻人独当一面,意气风发在拼在干;抗疫一线,多少逆行出征的白衣战士和志愿者成为中坚?“躺平”一词虽然火了,但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努力奋斗更是事实。行胜于言,某种程度上,左一句“躺平”右一句“躺平”,多是年轻人自嘲与解压的打趣方式,却从来没有成为现实的主流选择。读不懂这种吐槽,反倒随时随地都想给谁上一课,实在幽默感太少,对奋斗着的年轻人也是一种不公。

  拉长视线可以发现,似乎所有“过来人”,都习惯从自身经历出发,品评褒贬“后浪”的行为表现、精神状态,“80后”“90后”“00后”,几乎每一代都曾被担心要“垮掉”。但事实证明,哪一代中国人都没有“垮掉”,都扛起了属于自己的时代责任。而这一代年轻人之所以看似“更让人操心”,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全新的代际特点。相较于父辈,当代青年有着更活跃的思维、更张扬的个性、更外向的表达。“谁的人生不奋斗?谁的青春不奔忙?”但他们在奋斗和奔忙的同时,更喜欢以吐槽、解构等方式来自我排遣。这个意义上,“前浪”也好,“后浪”也罢,其实存在着“奋斗共识”,“躺平说”之所以引发风波,更多是两代人因沟通方式“错位”导致的。

  退一步讲,如果少数人真的“躺平”,在“对不起父母”等等之外,最对不起的难道不是自己吗?快速前进的中国,压力无处不在,机会同样无处不在,新技术搅动一池春水,新产业时时更迭洗牌,新职业打开了人们对于未来的想象空间。全球争向东看,“海归”屡创新高,都是因为这片土地生机盎然。国家层面频出改革实招,为“无形之手”松绑,给“有形之手”加力,为的都是不断畅通社会流动渠道,夯实“奋斗改变命运”的公平基石。“谁的青春不宝贵”?“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舞台和机遇依然存在,又有多少年轻人甘于“躺平”呢?

  奋斗,从来都是中国人的行动哲学。但每一代人面对的环境机遇、遭遇的压力挑战、设想的路径姿态,又必然是不同的。“躺平说”背后,当然也有当代青年的现实困惑,也反映了这样那样的现实问题,但不能因为年轻人有困惑、有诉求,就一概以“躺平”误读之、否定之。应当看到,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工作不只是一个“饭碗”,也包括对职业前景、兴趣爱好、工作效能、劳动尊严、权益保障等多重维度的考量,这种关注,恰恰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前浪”既然关心“后浪”,就应当放下身段去倾听交流,正视年轻人的时代特征和表达方式,重视劳动者的现实压力和权益诉求,不断优化奋斗的大环境,让年轻人更能轻装前行。

  很大程度上,“躺平青年”就是个伪命题。我们应该做的,是帮助奋斗者在现实土壤中葆有不变的初心与激情。为追梦人护航、为奋斗者助力,撑起的将是这个国家的光明未来。(范荣)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