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这个星球,本不应该存在 正文

这个星球,本不应该存在

[焦点] 时间:2024-04-29 05:02:0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84次

    

8 Ursae Minoris b的艺术概念图

8 Ursae Minoris b的艺术概念图

图片来源:NASA

撰文 | 约翰·蒂默(John Timmer)

翻译 | 张湘荷

审校 | 不周

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奇特的系外行星 8 Ursae Minoris b,它本应该被它的应该主恒星吞噬,不知为何却“逃过一劫”。这个星球8 Ursae Minoris 应该b与它环绕的主星距离仅有日地距离的一半,而且现有的这个星球迹象表明,这颗主星已经历了膨胀阶段。应该通常在这个阶段,这个星球主星会急剧膨胀,应该并吞噬轨道内的这个星球一切天体,甚至还会波及周边的应该部分天体。然而8 Ursae Minoris 这个星球b好像确实“幸存”下来了。

对于这颗令人费解的应该行星,天文学家提出了很多可能的这个星球解释,但还没有非常可靠的应该理论。发现这颗行星的这个星球人认为,它之所以能存活下来,可能是因为它的主星吞噬了一颗白矮星,这个过程使主星“分心”,因而没有吞噬这颗行星。

巨大而炎热的行星

8 Ursae Minors b是通过视向速度法发现的,这种方法需要寻找行星绕轨道运行并牵引恒星来回移动时,恒星光芒所产生的变化。这种牵引会使恒星光谱在视线方向(也就是朝向地球)发生波动,当行星将恒星拉向地球时产生蓝移,使恒星远离地球时产生红移。

发现8 Ursae Minoris b的天文台照片

发现8 Ursae Minoris b的天文台照片

图片来源:NASA

但是行星不太可能将恒星直接牵引向地球,因此我们倾向于只测量它沿地球朝向的运动分量。对于一颗行星,如果它的质量较轻且轨道朝向地球,或者它的质量较重且有相对倾斜的轨道,那么我们也能在它的恒星上观测到同样的运动形式。通过视向速度法,我们至多能估算出这颗行星的最小质量,但它的实际质量有可能更大一些。

观测结果显示,8 Ursae Minoris b是一颗巨大的行星,其质量至少是太阳质量的1.6倍。而且它的轨道很靠近主星,仅需93天就可以绕轨运行一周,这意味着它距离主星仅有0.5个天文单位(AU,太阳和地球的平均距离)。

8 Ursae Minoris b与太阳的对比

8 Ursae Minoris b与太阳的对比

图片来源:NASA

从观测数据中,天文学家推测出在距离恒星至少五个天文单位的位置,可能存在第二个绕主星运动的天体。虽然现有数据并不能充分证实第二个天体的存在,但这项发现也许在塑造整个恒星系统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8 Ursae Minoris 系外系统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考虑到这颗位于系统中央的恒星,一切都变得很奇怪。

令人费解的存在

观测表明恒星8 Ursae Minoris的质量约为1.5倍太阳质量,但相比太阳而言,它的年龄显然更大。这颗恒星好像已历经了氢燃料开始枯竭的阶段,随着富氦核心不断增长,它的周围出现了一个薄薄的氢燃烧大气层,使恒星不断地膨胀。最终,8 Ursae Minoris转变为一颗以氦聚变为燃料的更热、更致密的恒星。

但这其中存在一个问题。基于恒星的质量推测,它应该一直膨胀到其边缘延申至0.7个天文单位的状态。而8 Ursae Minoris b的轨道半径为0.5个天文单位,也就是说,它曾经应该已处在恒星氢燃烧包层覆盖的范围内。而且据我们所知,没有行星能从这个过程中幸存。计算表明,在这种情况下,行星将会与恒星大气发生摩擦,导致它快速失去轨道速度,并迅速地螺旋下降、跌落至恒星的核心而被吞噬。天文学家从未在与8 Ursae Minoris具有同样年龄和大小的恒星周围观测到绕转的行星,这表明了上述计算是正确的。

因此这颗行星本应该消失的,但为什么它还在呢?

天文学家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8 Ursae Minoris b是一个比地球质量大得多的天体——它大到足以在被恒星包层包围后仍能存活下来。相比地球而言,它的运行轨道或许也更为倾斜。但是研究者计算出,能实现这一点的轨道并不多,他们估计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仅有约0.8%。

同样地,他们也排除了另外一种解释:这颗行星曾经一度以更加安全的距离绕恒星运转,只是在恒星达到最大尺寸的时候被拉近了。然而,计算再次证明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非常小。几乎所有使行星向内运动的轨道都会导致它持续地螺旋下降,并最终将向主星坠落。如果这个靠近的过程足够缓慢,行星与恒星间的潮汐作用或许能使轨道稳定,但是这种运动可能需要数十亿年,然而像8 Ursae Minoris这样大小的恒星,它的氦燃料只够燃烧约一亿年。

有可靠的解释吗?

与此前相反,参与这项新研究的科学家认为,8 Ursae Minoris系统最初可能是行星围绕着一对恒星旋转的。现在我们观测到的8 Ursae Minoris是两颗恒星中比较小的那个,这就意味着较大的恒星先一步成熟并开始膨胀。随着它逐渐膨胀,较小的恒星最终夺走了较大恒星的大气,同时阻止了它与行星的接触,使这个曾经更大一些的恒星变成了一颗收缩的富氦核心。

多亏吸积了这些额外的物质,8 Ursae Minoris能够经历它自己的膨胀阶段。膨胀过程会使它的包层再次靠近另一颗恒星,并在这一次将它吞噬。这会导致原本先膨胀的恒星遗留下的富氦核心坠入8 Ursae Minoris的核内,引发氦聚变并结束膨胀过程。

双星系统中行星可能不会被吞噬的理论示意图

双星系统中行星可能不会被吞噬的理论示意图

图片来源:Brooks G. Bays, Jr, SOEST/University of Hawai'i

这种情形的关键之处在于,两颗恒星的包层都不会膨胀到足以抵达行星轨道。虽然近距离双星系统的形成需要一系列特定的相互作用,但这其实是宇宙中一种相对常见的现象。然而当双星系统被发现时,通常还会有另一颗恒星在距离系统较远的地方运行,这或许可以解释在视向速度数据中发现的另一颗伴星的迹象。

这种理论推测,所有这些过程都将使8 Ursae Minoris比一般的同类型恒星含有更多的锂元素。而观测数据表明,它的确富含锂元素。

不管对于这颗奇特行星存在的解释如何,这项发现都提醒了我们:在宇宙这样浩瀚的空间里,不同寻常的事情一直在发生。

原文链接:

https://arstechnica.com/science/2023/06/planet-that-should-have-been-swallowed-by-its-star-somehow-still-orbits/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029-0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