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本硕博新生多年来首次共同参加的万人典礼 西南交大校长论“新生”之路

[热点] 时间:2024-05-01 14:07:4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52次

原标题:【开学第一课】本硕博新生多年来首次共同参加的新生万人典礼 西南交大校长论“新生”之路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杨丹(图片由西南交通大学提供,摄影:鞠红伟)

四川新闻网成都9月13日讯(记者 陈淋)9月12日,开学西南交通大学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第课典礼这是本硕博新西南交大多年来首次本、硕、生多博新生共同参加的年首万人典礼。

2020年,次共是同参特别的一年。在西南交大校长杨丹看来,加的交这一批新生的西南校长未来之路从出发的这一刻起就承载了“新生”的厚望与重托。正值“拔节孕穗期”的论之路他们,如何尽快找到、新生找准“新生”之路的开学正确打开方式?在开学典礼这堂入学第一课上,杨丹想在祝福的第课典礼话语之外,给你们一些引导性、本硕博新启发性的思考与建议,以期能够回应你们的“新生”之问。

他勉励新生,因信念而立,坚韧持久,走报国之路;因担当而强,逆行致远,走负重之路;因创新而进,跨界超越,走革新之路。

最后,杨丹对学生们说到,“新生”之路是强者之路、崛起之路,也是逆袭之路、破局之路。西南交大因为你们而具有了更加强大的“新生”力量!与交大同向同行的路上,请同学们用信念去守护美好梦想,用担当去升华人生价值,用创新去开辟发展路径。我相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同频共振、属于你们的“新生”之路,一定会绽放出别样的精彩。

西南交通大学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图片由西南交通大学提供,摄影:鞠红伟)

附: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杨丹在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交大新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隆重举行西南交通大学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这是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交大师生期盼已久且来之不易的重要仪式,也是交大多年来首次本、硕、博新生共同参加的万人典礼,对于已经拥有124年厚重办学历史的巍巍学府而言,此刻的面对面与肩并肩,显得尤为特殊和珍贵!在这里,我谨代表学校党委王顺洪书记、代表西南交大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向经受住疫情汛情等重重考验,如期而至的7313名本科生、5109名硕士生、584名博士生同学,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同时,向含辛茹苦养育你们的父母,向身正世范培育你们的恩师,向奋战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为你们求学升学保驾护航的各位同仁,表示最诚挚的祝贺和最衷心的感谢!

几个月前,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猝不及防的突袭方式,打破了我们原本平静的生活;面对这样一次前所未知的全球“大考”,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让被按下暂停键的中国社会全面重启、迎来复苏。疫情的来袭,已经改变并还将持续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叠加冲击,正在重塑甚至颠覆人类社会的既有认知与实践。历史经验表明,全人类共同危机后的重启之路,必将孕育新的发展动能和无限可能。岁月不息,洪流滚滚;不论是国家、社会,还是大学、个人,都应在重启之中寻觅新的方向、寻求新的生长,从而以更加美好的方式继续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向前。

在新挑战与新机遇并存的时代,作为在中国重启后进入交大的第一批新生,你们的未来之路从出发的这一刻起就承载了“新生”的厚望与重托。正值“拔节孕穗期”的你们,也一定渴望能尽快找到、找准“新生”之路的正确打开方式。今天的第一次见面,我想在祝福的话语之外,给你们一些引导性、启发性的思考与建议,以期能够回应你们的“新生”之问。

第一,因信念而立,坚韧持久,走报国之路。

面对汹涌疫情,中国必胜、人民必胜的信念如此坚定。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立场,果断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筑起生命长城,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封城的武汉小区,众人隔窗齐唱国歌互相打气,“武汉加油”响彻夜空,这是风云儿女共同的心声,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对人民共和国的礼赞。人不能没有理想信念;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一个人的全部行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随着时代车轮前进也必须要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为精神纽带和强力支撑。人民与你我无法割离,家国与你我不能割舍。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寄语新时代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朝气蓬勃、蓄势待发的你们要追求远大理想、树立崇高信念,将个人与人民、个体与国家像榫卯(sǔn mǎo)结构一样紧紧地扣在一起、渐渐地融为一体,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与时代共鸣,与人民共情,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同学们成长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国度,就要像钟南山院士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所说:“生逢盛世,定不负盛世”。心中只要有大信念、真信念,假以时日,你们一定能在浪遏飞舟的时代踏浪前行、建功立业。

信念贵在坚持,人生需要韧劲;坚持下去本身很难,但唯有坚持才能胜利。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都曾经、正在并将继续解答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种种难题,而这一生相伴的困难或苦难是对人生信念最好的滋养。面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局面,今天中国经济依然保持足够的韧性,回旋余地大,正在持续转型升级,并不断呈现新的发展景象,这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优秀品格。对你们而言也一样,无论人生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保持一份倔强与坚韧,能伸也能屈,能迸发也能沉淀,特别是能在艰难困苦中坚守初心、永葆本色,用好下沉的锚、稳住前进的舵,以满满信心与昂扬斗志攻险关、破难题。1934年,面对钱塘江水势之险、造桥之难,你们的老学长、老校长茅以升,因热爱祖国而建桥,1937年又为抗日救国而炸桥,誓言“不复原桥不丈夫”,并在1948年亲自主持修复了大桥。我相信,经历过“大考”的你们,未来纵有惊涛骇浪,也能练就“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磨炼出久久为功的韧劲。

第二,因担当而强,逆行致远,走负重之路。

在中国文化里,担当是有识之士的责任所在;风云际会的变革时代,知识青年更应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中国从来不缺逆行者,从民族危难之时的八佰战士、抗日群英,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抗疫医护人员、外卖小哥……是他们承压而生、逆行而上,撑起了一片天,救下了一座城。紧要关头,舍小我为大我、“苟利国家生死以”的逆行是对担当更加深沉和伟大的诠释。从气候变化到能源短缺,从人口膨胀到环境污染,从文化冲突到战争威胁,如新冠肺炎疫情一般给人类带来的痛楚远未消逝,人类社会更多的危机与挑战近在眼前。我想说,面对未知的未来,不论在何种社会角色里 ,平凡或不平凡的你们都要有时刻准备着以逆行的姿态负重而上的担当,特别是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勇于用肩膀扛起如山的责任,敢于用行动托起祖国和未来的希望,以你们的方式贡献应尽之责、绵薄之力。

逆行者先行;对于你们,特别是研究生同学,敢为人先地挺进科学研究的“无人区”,也是一种逆行的担当。今天的中国愈发认识到“从0到1”基础研究和原创性成果的重要性,急需摆脱“卡脖子”技术的窘境,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创造新方法, 取得重大开创性的原始创新成果,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今后,你们的任务不仅仅是获取一纸文凭,还要敢于摆脱“舒适区”,趟过“深水区”,向学科、专业中前沿的、难以攻克的“无人区”发起冲锋,努力去探究科学技术的未知领域。承受美国重重打压的华为,依然以持之以恒的自主创新、负重积攒前行的能量,是名副其实有担当、有能力的民族企业。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坦言,未来技术世界不可知,就如一片黑暗中,需要“灯塔”。他把高校喻为“灯塔”,希望中国的大学担负起知识创新的己任,成为教育强国的中坚。作为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青年大学生、研究生群体,也期盼你们能不辱使命,在看似孤独的科学探索中,加压奋进、摸索远行,成功点燃推动科技进步的灯塔,成为未来科技新航路上的开路先锋。

第三,因创新而进,跨界超越,走革新之路。

疫情进一步加速了全球智能化革命的进程,知识存量空前增长,学习方式演进革新,如何自主学习、放大学习效度将是你们未来的必修课。大学里知识的获取从来都不局限于课堂与老师的面面相授,疫情期间线上学习已经成为了你们备考的常态。与此同时,中国大学正在掀起一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革命,在观念、技术和行为等教育变革的多维驱动下,传统的教与学方式颠倒翻转,创造性学习的主动权将交到你们自己手中。由衷希望,新生代的你们保持强大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快速适应、融入无边界的学习场景、研究场景,掌握主动、更新方法、创新思维,沉浸于科学、高效、新型的教育体验和知识创新,享受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率先以“智能+”的呈现方式向各行各业渗透,加速驱动了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促进了知识生产的更新迭代,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智能+”代表着数字技术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维度,也将会是同学们今后关注的热点焦点和学术探索、知识创造的重要着力点与突破点。我们看到,疫情催生了中国数字经济的新引擎——“新基建”,5G商用步伐,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红利正在加速度释放。交大参与建设的智能京张高铁,全车携带2718个传感器,首次全线用智能技术建造,实现了智能建造、智能装备和智能运营,开启了智能铁路助力交通强国建设的新纪元,奏响了中国铁路从1909到2019年、跨越110年的时代回音。置身于智能时代的你们,应顺应趋势、瞄准高地,通过“智能+”“+智能”自我赋能,敏锐地把握创新脉搏,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拓展学科视野、升级研究路向,善于在跨界、融合、交叉、重构中激发创新灵感、集聚创新要素、捕捉创新源头,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求学、研学之路的冲刺与超越。

世事变迁,唯创新不变。以从事学术研究为学业主要任务的硕士、博士同学们,研究生是勇攀科技高峰的“登山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世界范围内科技创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形成了突破学科边界、时空界限的多样化创新生态,你们不仅要有勇闯“无人区”、攻下“最后一公里”的学术担当,努力把握智能时代学术研究的制胜先机,更要在科学伦理、学术道德、理论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范式、创新标准等方面稳扎稳打,不可轻进求速;要涵养做得冷板凳、啃得硬骨头、敢于质疑和批判的治学态度,也要锤炼知行合一、开放共享、持续深化研究内涵的学术能力;唯有此般踏实的积累,才能筑牢学术本底、厚植创新基因,以“踔越之姿”成就学术抱负,持续创造学术价值。“人民科学家”吴文俊先生曾自嘲数学是“笨人学”,就是这样一位自嘲的学者,始终坚持“基础研究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就是FOLLOW ME(跟我学),而不是跟在别人后边”,以滴水穿石的“笨功夫”,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的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产生影响深远。希望你们致敬像茅以升、吴文俊这样的科学大师,做他们的“铁粉”“忠粉”,体悟他们的治学精髓、传承他们的为学风范,在革故鼎新中应变求变,实现创新生长。

同学们:

与你们一样,筚路蓝缕、弦歌不辍的西南交通大学,也正在复兴交大、创建“交通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新生”之路上阔步前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双一流”建设,主动响应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就在疫情期间,总投资5.8亿元、学校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科学试验装置“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载体——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启动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引领未来超高速轨道交通科技发展的重要平台;学校以未来城市和城市轨道交通革命性、颠覆性技术需求为导向,正式启动了面向“城市化、智能化、国际化”的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加快构建智慧交通学科集群,打造学校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指引下,这是学校必走的“新生”之路,你们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未来还必将会成为重要的推动者!

最后,我要说,“新生”之路是强者之路、崛起之路,也是逆袭之路、破局之路。西南交大因为你们而具有了更加强大的“新生”力量!与交大同向同行的路上,请同学们用信念去守护美好梦想,用担当去升华人生价值,用创新去开辟发展路径。我相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同频共振、属于你们的“新生”之路,一定会绽放出别样的精彩。

成都是一座正在快速崛起的大城,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在一年之后举行。衷心祝愿你们在这里焕发新生,吃新生之苦,享新生之乐,在变局中华丽蜕变,开启你们的“新生”时代!

谢谢!

(记者 陈淋)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