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潮涌瀚海掀波澜

[百科] 时间:2024-05-01 11:56:2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62次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掀波小康生活】潮涌瀚海掀波澜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下,这块位于地球第三极上的生活高原之地— —八百里瀚海戈壁,走过了一个饱含挑战与艰辛的潮涌春夏……

然而,无论是瀚海摁下“暂停键”的短暂宁静,还是小康掀波踏着“快进键”的节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恢复正常的生活“心律脉动”,紧依巍巍昆仑的潮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一刻也没有放慢脚步,在兼程前行中迎向决胜全面小康、瀚海决战脱贫攻坚的小康掀波“国字号”大考。

诚然,生活就在2017年底的潮涌那个冬季,海西州依靠开展脱贫攻坚的瀚海数载之功,已然书写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整体脱贫的小康掀波“答卷”,在其后的生活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中,检校“答卷”也发现了存在的潮涌弱项和短板。脱贫攻坚的“回头看”鞭辟入里,“补针点睛”。瀚海之上,决战脱贫攻坚再掀波澜,一切的努力,只为成就一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完美“答卷”。

“精耕细作”从农家牧帐开始

深秋时节,一场“力度不减、脚步不停、频道不换”脱贫攻坚“补针点睛”战役,正在辽阔的海西大地席卷开来,为决战脱贫攻坚积蓄“临门一脚”的爆发力。

40岁的李永志,是德令哈市柯鲁柯镇莲湖村的村民。此前,他和弟弟都因身患疾病,一家4口人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成为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其后,在联点单位的帮助下,李永志一家住进了各种家用设施配备齐全的新家,同时又在联点人员帮助下,兄弟二人分别从事生态护林员工作。因为有了稳定的收入,一家人的日子得到了逐步改善。年迈的母亲操持着家务,他的小侄女也就近入校上学。一向勤快的李永志在联点人员送来两头母猪后,利用闲暇在自家院里干起了生猪养殖,两年光景,生猪养殖让这个原本解决了温饱的家庭,积累了家底。

贫困之家在奔向富裕,问题也随之摆到眼前— —李永志在自家院里养猪,与美丽乡村的环境治理产生了冲突。通情达理的李永志卖掉了猪、清理了猪圈,家里家外的环境好了,可同时也失去了一个增加收入的门路。

在海西州大规模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查找漏洞缺项,逐项整改、逐户补缺的过程中,了解了李永志家的情况,联点人员当即为李永志联系到10公里外的德令哈市养殖小区,在那里建起了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养殖场,无论是规模,还是各项设施,都是他在自家院里搞养殖没法儿比的。

前不久的一个雨天上午,来到李永志新建的养猪场时,他说入栏的生猪已开始繁育,有些生猪再过几个月就可出栏,自己还牵头在村里成立了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李永志把自己的生猪养殖发展得有声有色的同时,脱贫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也从他身上活灵活现地体现出来。

一名普通的庄户人家缘何在摘掉贫困帽子后,迸发出巨大的干事创业热情?这与海西州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息息相关。

巩固提升措施传导热度。海西州先后制发了《2020年工作要点》《2020年巩固提升工作方案》等文件,分类施策,分户施策,扎实开展“补针点睛”专项行动和“九大后续巩固行动”,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从绝对贫困集中攻坚转为相对贫困日常帮扶,扑下身子解决群众长远生计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为脱贫攻坚开出了“妙方”、取得了“疗效”。

产业扶贫延向村庄深入

决战脱贫攻坚是一项事关国计民生的系统工程。如果说脱贫“摘帽”需要下足下好“绣花功夫”,拿出足够的勇力“攻下山头”,而要在巩固提升中排查弱项、补齐短板,则更需在“针脚更密”“心思更细”中,显化出持之以恒的柔性韧劲。

十月的乌兰县铜普镇都兰河村,在绿树掩映中生机勃勃。一排排规划有序的房屋,村中的硬化路通向每家的门前,几乎每户村民的家门口都竖着统一制作的牌子,上面印着“藜麦代销点”“手工刺绣加工”“盐敷袋加工”等不一而足的名称。

过去的都兰河村曾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民种植的庄稼多是仅够口粮。因为产业结构单一,村民多半过着贫困的日子。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海西州有效探索一家企业帮扶一户贫困户的“一企一户”帮扶途径,组织社会力量助力精准扶贫,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助力当地群众在实现脱贫后持续稳定增加收入。

70多岁的村民白占莲和丈夫星占魁,带着身患疾病的儿子艰难度日。白占莲在经过培训学会刺绣手艺后,每月把自己的绣品送到扶贫产业园区的柜台上向外出售,从此有了稳定收入,同时还在家里操持家务、照顾儿子,加上老伴有一份护林员的收入,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村民王贵才也曾是村里的贫困户,看到乡村旅游慢慢热起来,便在自家开起了食宿兼有的“农家乐”,一年下来,夫妻俩经营的“农家乐”可为家里增加几万元的收入。

产业振兴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架起了“四梁八柱”。

其身后的背景是,海西不断强化县级扶贫产业园的带动作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强了脱贫群众的产业发展后劲。与此同时,加快产业园和龙头企业的培育,集聚资金、科技、项目要素,带动加工包装业、物流业、服务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培育出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传统手工艺产业、“休闲农牧业+”等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使脱贫成果的巩固提升更具潜力。

“精神扶贫”激发内生动力

物质上的脱贫固然是决战脱贫攻坚的题中要义,同时,强化“扶志扶智”,大力挖掘、选树脱贫先进典型,讲好脱贫故事,不断激发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引导群众靠自己的双手改变贫困面貌,增强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参与度和认同感,这已成为海西州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又一经验之谈。

“我以前在建筑工地打零工,起早贪黑也挣不了几个钱。”说起以前的日子,海西州都兰县香日德镇香乐村村民李积玉说,那时候他家三口人靠着有限的承包地和他外出打工挣钱过日子,除了干力气活,其它啥也不会。妻子生病不能下地干活,领着低保,一家人一年的收入仅够维持个温饱,日子一长,心里也就没有其它巴望。

“后来扶贫干部在走访中动员我去学点挣钱的手艺,我告诉他们自己没门路,恐怕连学费都缴不起。没想到他们很快就把我推荐到了培训班学习。”李积玉说,通过县里开设的技能扶贫专班学习,他掌握了装载机和挖掘机的驾驶技术,之后就在西藏自治区的阿里、山南等地从事装载机、挖掘机作业。“现在每月工资少说也是近万元,年收入比以前翻了不知多少倍,村里人还把我评成了致富能手,下一步正筹划买一台装载机,自己当老板赚钱,这一切说到根子上都是政府把自己扶起来的。”李积玉的话语里充满了对党和政府的深深感恩。而他也仅是海西州在实施“扶志扶智”中的一个缩影。

在决战脱贫攻坚之路上,海西州在“扶志扶智”实现脱贫攻坚的“人才振兴”中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大力培育农牧区实用人才队伍,实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农牧区培育工程,构建“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工农牧民培育体系,加大现代青年农场主、创业致富“领头雁”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农牧业职业经理人的培育力度,借助这一平台,一批职业农牧民的典型代表已然脱颖而出。

潮涌瀚海掀波澜,风正一帆悬。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海西,正奋马争先。

【视点短评】越是“吃劲”处越显勇毅

前不久,在为期十余天的时间里,记者先后深入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数个地区的农村牧区,采访了解当地决战脱贫攻坚的开展情况。进农家、访牧户,看扶贫产业园区发展,听乡村振兴拨响的强音……呈现在眼前的是海西广大干部群众,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在“临门一脚”中踢出的无畏气概和追逐勇毅。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海西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这一总体目标,举全州之力精准施策、定向发力,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细,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整体脱贫的基础上,接续“咬定目标、频道不换、力度不减”,全力以赴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以更加细致的“绣花功夫”,推动海西决战脱贫攻坚在日趋“吃劲”中努力走向完胜。

惟其艰辛,方显勇毅。海西州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慎终如始,始终保持着清醒认识,始终以自我加压增添脱贫攻坚的能量,彰显出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各族群众的一片深情。

固然,海西率先实现了整体脱贫,但在巩固提升中依然存在一些弱项和短板,诸如脱贫群众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州内枸杞、藜麦、牛羊肉加工等扶贫优势产业还处在培育阶段等问题,都亟需在补短板、强弱项中迎头赶上去,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要求,咬定决战脱贫攻坚的“战役”所需,坚持力度不减、标准不降、步子不停,以此确保海西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更可持续、更高质量。

攻坚之役,“狭路相逢勇者胜”。在各种考验和挑战叠加之年,海西州在面对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大考”面前,凭借长期形成的丰厚思想和精神积淀,以充分的胆识和气魄,毅然决然按下战贫“快进键”,以更加有力的举措,迎难而上,精准发力,书写出无愧时代、不负重托、决战决胜的“海西答卷”。(刘法营)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