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休闲 >文化周刊 | 苏轼打卡峻灵王庙 正文

文化周刊 | 苏轼打卡峻灵王庙

[休闲] 时间:2024-04-29 23:07:0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45次

原标题:文化周刊 | 苏轼打卡峻灵王庙

■ 曾庆江

位于海南西部昌江的文化王庙昌化大岭,又名峻灵王山,周刊山上建有峻灵王庙。苏轼峻灵王因为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峻灵诏封而获得相当的知名度,受到当地百姓的文化王庙膜拜,因此建庙祀之,周刊并逐渐形成民间信仰。苏轼谪居海南三年的峻灵苏轼,原以为会“死葬海外”,文化王庙最终接到量移内地的周刊诏命,他认为是苏轼山川之神对他的佑护,因此写下《峻灵王庙碑》,峻灵表达对峻灵王的文化王庙尊崇。从此,周刊峻灵王庙获得更高的苏轼声誉,从而成为海南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文化地标。

苏轼雕像。

神化的峻灵王

昌化大岭位于现今的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东北处,岭高460米,延袤十里九峰,景色壮美,汉代时是昌化县的祖山。汉时,人们认为昌化大岭是五指山脉的来龙,是海南岛的源头。“琼之为州,孤悬海外,由安南导其脉,至昌化发其源,有山特起于其邑中,绵亘儋州周围八十余里,实为五指山来龙之祖,阖府作镇之区。”(《昌化县志》)

峻灵王庙。

史料有载,唐代宗时期(762—779),一位得道尼姑说,梦中见到天帝给她八件宝器,要她献给朝廷以定天下,唐代宗知道之后改年号为“宝应”。海南百姓认为其中的八宝之一便是昌化大岭上的巨石,是上天分来坐镇海南的宝物。因此,昌化大岭被冠以“神山”,而坐落于岭半腰的一块10米高、身围8米的巨石也就顺理成章被冠以“神山爷”,以供大众参拜。五代时期,后汉时,被封为“镇海广德王”,以镇海除妖。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诏封神山爷为峻灵王。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峻灵王再次被加封为昭德明王。

为了表达对峻灵王的尊奉,宋朝时起当地百姓特地建造峻灵王庙。当时民间传闻,峻灵王有求必应,《昌化县志》载:“凡旱涝灾难疾病,往祷辄应。”因此峻灵王庙香火极盛。后来,峻灵王得到海南百姓的普遍尊奉,从海口的新埠岛到三亚港一代的渔民,都设庙以供奉峻灵王。对于峻灵王发祥地的古代昌化县来说,峻灵王庙更是神一般的存在。因为二月二十四日是峻灵王的诞辰日,古时历届昌化县知县都组织当地官民集体祭拜。而过往商船、渔民在昌化港登岸后,也都会前往峻灵王庙祭奉,以感激其佑护之恩。祭奉峻灵王,已经成为昌化地区重要的民俗和信仰。

当然,民间关于峻灵王的传说颇多。

比如,有这样一种传说:峻灵王是天帝的第五个儿子,独自在深山里修炼道法。峻灵王于二月二十四日出生,六月六日成道。女娲受天帝之命,派峻灵王南下补天。峻灵王克服重重困难,一直补到海南的昌化。由于峻灵王神力无穷,心地慈善,天帝赏识重用他,安排他化成昌化岭上的巨石,守卫着这片峻岭,从此这里的黎民百姓过上了平平安安的日子。

又如,在遥远的上古时期,昌化海中来了一条恶龙,经常在海中兴风作浪,这使得本来富庶的昌化地区,在恶龙的作乱下变得荒凉不堪。天上的一位大力神听闻此事,愤怒异常,他下决心要除掉这人间一害。经过一番艰苦的搏斗后,大力神斩杀了恶龙。因怕还有妖魔前来扰乱昌化,大力神就地化作巨石,永远矗立在昌化岭上,时刻保护着这一带的生灵……

传说虽然不同,但是基本内核差不多,那就是峻灵王都是上天派来佑护当地百姓的。老百姓知恩图报,祭奉峻灵王也就理所当然了。

苏东坡碑残迹。

苏轼感恩峻灵王

苏轼一向喜好游赏名山大川,即便在贬谪途中也不例外。比如他从惠州被贬昌化军,路上就走了两个多月,尽管一路诗文并不多,但游赏山川则是必须的。谪居海南三年,苏轼考察了不少名山大川,包括古井泉眼等也都非常留意。比如他在琼州仅仅滞居二十多天,就发现了双泉,并分别将其命名为泂酌泉、浮粟泉,从而开启了后来赫赫有名的“双泉文化”。昌化大岭属于古代儋州地界,这对于有着山川之乐的苏轼来说岂容错过?

海南地方文化学者李公羽曾耗费大量精力来研究苏轼和昌江以及峻灵王庙的关系,给人以极大的启发。尽管目前的资料并不能揭示苏轼到达昌江以及峻灵王庙的具体时间和相关事迹,但是苏轼和当地百姓一样,对峻灵王十分恭敬是毋庸置疑的。在接到贬谪儋州的诏命后,苏轼非常绝望,以为自己必然葬身海外。但是,谪居三年后,苏轼等到了量移廉州的诏命。他觉得自己在海外三年终于得以生还,“山川之神实相之”,因此写下《峻灵王庙碑》。

峻灵王所代表的山神文化由来已久,谪居儋州期间的苏轼必然耳闻目睹,因此在自己即将告别谪儋生涯时,由衷感谢峻灵王是理所当然的。在苏轼看来,峻灵王“守其社稷,镇其人民”,功德无量,就是自己也深受其佑护,才得以安然走出海南岛。因此他在碑文中动情地写道:“绍圣四年五月,琼州别驾苏轼以罪谪于儋,至元符三年五月,有诏徙廉州,自念谪居海南三载,饮咸食腥,凌暴飓雾而得生还者,山川之神实相之,谨再拜稽首,西向而辞焉。且书其事,碑而铭之。”

苏轼撰写《峻灵王庙碑》无疑进一步加大了峻灵王在当地百姓心中的分量。从此以后,海南当地执政者屡屡重修、扩建峻灵王庙,直到峻灵王成为海南岛西北部百姓共同的信仰,即南海海神。

《记峻灵王庙碑》。 叶兆言 摄

峻灵王护佑苍生

苏轼在儋州仅仅三年时间,关于峻灵王的文字也只有《峻灵王庙碑》一篇,如同昙花一现,但是却进一步推动人们对峻灵王的信奉。由于各种各样原因,苏轼撰写的碑文并没有被刻制成石碑以便大众观瞻。时隔二十多年后,南宋建炎二年(1129年),时任昌化县令的何適书写并刻碑苏轼《峻灵王庙碑》,此碑传承至今,遗憾的是已经残破。但是,这则古碑历经千年依然存在,很明显体现了人们对峻灵王极其尊奉,当然更有对苏轼的一份尊崇在其中。

明代崇祯年间,时任昌化知县的张三光主持重修峻灵王庙,并撰写《重立峻灵王庙记》。这次重修,使得峻灵王庙规模更大,香火更盛。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儋州进士王云清借鉴民间传说撰写《峻灵王出世纪略》,揭示了峻灵王的身世:他本是天皇氏第五子,生于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修成道后,女娲下旨,敕令同补南天,每每显灵,官民军吏,有祷皆应,因其崇奉为神,并称其山为“神山”。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和身世,让百姓对峻灵王更为尊崇。

峻灵王文化是基于对峻灵王的崇拜信仰而形成的具有海洋特色的民俗文化。以昌化大岭、峻灵王神石为物质载体,以祭祀、传说、文学、民歌等为传播途径,寄托了人们对带给人类社会博爱、安宁、祥和生活的神祗内心的感激和崇拜。在苏轼之后,峻灵王更负盛名,古昌化县成为海南历代道教圣地,昌化县及周边地区以至两广地区渔民、农民笃信道教的人,经常来烧香祀拜,历久不衰。为了祭祀方便,一些地区还把峻灵王请到当地,如东方港门的“港门老爷”,其实就是峻灵王的演化。峻灵王的信徒不仅是渔民,许多商贾、农民等在有灾有难时,也到峻灵王庙祈愿,以求得全家平安,万事如意。

尽管峻灵王崇拜在海南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同时也有一个漫长的传承过程,但是苏轼在促成峻灵王庙成为海南西部的文化地标方面是功不可没的。(曾庆江)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