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热点 >文化周刊 | 珠碧江写意 正文

文化周刊 | 珠碧江写意

[热点] 时间:2024-04-28 01:11:0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84次

原标题:文化周刊 | 珠碧江写意

珠碧江写意

■ 李林青

在海南岛的文化西部,既有“车辙马迹半天下”的周刊珠碧喧嚣,也有如梦如幻的江写山水画卷,其中有一条叫作珠碧江的文化河在日夜奔流不息。

在无风的周刊珠碧日子里,珠碧江两岸的江写木麻黄就像油画的场景一般,静立在画框里,文化宁谧而充满仪式感。周刊珠碧它周围环境的江写基调一般是蓝色的:天空、海岸、文化河流、周刊珠碧丛林仿佛都被这种色彩深深感染,江写天地显得既旷又远。文化我徘徊在岸边,周刊珠碧俨然有一种独立苍茫之感。江写在我领略过岛外的许多大江大河之后,再回头看看珠碧江,故乡的河的层次感和原始率性依然紧紧攫住我的心。它漫长的流动,随着个人心绪的伸展,越过白沙境内的丘丘壑壑和神情疏朗的儋州,抵达“行到水穷处,坐观云起时”的昌江,直至汇入浩渺无际的北部湾。我愿用心去追溯它生成的气韵,包括远远地把它畅想。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那是苏轼的幕僚李之仪的词句。而现实中的珠碧江恰恰在海头和海尾之间,它一水分两岸,真正做到令人羡慕的平分秋色。小时候,我依然看到有人在河边劈柴喂马,我猜他绝对不会跨上骏马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很可能等到日上三竿,他就开始提网上岸,然后在江干生起篝火埋锅造饭,接着酒醉歌豪。日夕月升,珠碧江慢慢变得像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般意味深长:河水推搡着流沙,流沙漫上江岸,江岸上的木麻黄一天天变老。几十年的冥想,让我从一粒砂里看见一座岛屿,从一座岛屿上看见屋舍,看见花草,看见飓风和远去的帆影。我那伫立天涯遥望帝京的先祖德裕公,他的落寞和孤愤随着北归的雁阵慢慢逝去。崖山战败后隐姓埋名千里投荒的护驾将军卢浩的车驾辚辚而来,南宋衣冠如烟云散去,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君不见,一世的功名堪可付流水。大明土官王贤祐恩荣坊的斑驳记忆,邓英公的遗碑残碣,以及旌表怀柔的文字依然历历的乾隆圣旨似乎在告诉人们,珠碧江畔曾经发生过什么,或者湮灭过什么。植物分类学家钟义携幼弟在江畔采药济民的身影,随着他的仙逝而变得有些模糊。但他的挚友林英教授赠与他的端庄的小楷条幅却依然悬挂在他的书房里……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把我从单纯的诗句中抽离出来,展现出唐人幽远淡泊的文思。眼前的画面是一群白鹭从岛上的某处翩翩而至,落在珠碧江的沙洲上,落在红树林上,河流、村庄、道路、人烟一一融入自然厚重的背景,飞鸟时时往还,就像年迈的亲人荷锄在每一个平凡的晨昏走过。一条河在不慌不忙的流着,黑暗潜伏在河水里,河面上光影载浮载沉。人到中年,回头看看少年时的乡土已渐渐丢失,有时我不免轻声问自己,这算不算一件憾事?曾经沧海,难为的何止是水,花鸟虫鱼春树秋山,每每自况都令人不胜感慨。父亲当年背着少年的我过珠碧江去海头读书的情景,就像一首歌,在我心里一直悄悄吟唱,就算人生带着披星戴月的倦意,我也始终不敢忘怀。平心而论从河两岸上走出的杰出人物固然不多,岁月也给了人们太多的颓颜,但家住斯江头,日饮斯江水,怎能忘了此番恩情。时隔多年,江岸的村落、山岗、云树还频频映现在我的梦中,江水流动时的“鸾舞蛇惊之态”,一水出岫时“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的神韵,给予我人生的启示是永远的,它就像心中的一脉源泉,跌宕曲折,然后击石溅玉,不时引来山鸣谷应,直至奔流入海。居住在两岸的人们一日又一日地目睹着这一切,经历着晨昏打水,虚窗对月,舟横津渡以及风扫树杪,他们心里的波澜真不知有几重!平素百姓的生死婚嫁,稼穑往返,探亲访友,游学一方都要涉水或乘船经过珠碧江。江面上不时传来儋州人欢快的调声,传递着两岸人民的喜乐忧愁,流淌着故乡浓浓的人情味。念及当年儋州举人张绩,唱起他的经典情歌《痴情守五更》,儋州人听醉了,整个海南也都听醉了。当时的探花张岳崧跟张绩都是清嘉庆时人,从张岳崧对张绩的书法珍如拱璧就可以看出张绩不凡的才情。而张绩是儋州人的“歌神”,当地的妇孺老少都会传唱他创作的山歌。他的歌就像滔滔江水,滋润着珠碧江两岸的人民。还有近年来成立的珠碧江诗会更是引来诗情滔滔,儋州和昌江两岸的诗人们常常往来唱和,民间多有雅韵传播。

日子有时未免平淡,但有时却波澜壮阔。珠碧江就像一支蘸饱墨的大笔,在春夏秋冬以不同的姿态挥洒,在海南西部画出如虹的气势。自从那位满头染霜的老艄公退出江湖后,整整一代人的记忆便变得断断续续;自从日寇大佐占据海头,肆意妄为被百姓怒斩后,民族的浩然之气便充盈人间。为了避免在日寇报复时造成更大的损失,我的外曾祖父把鬼子引向相反的方向,最后被恼羞成怒打算屠村的鬼子残酷杀害。我的大舅父在向我讲述这段历史时,眼里仍然噙着泪。最后他对我说,全村人为了感谢当年的救命之恩,还在我的外曾祖父遇难处立了一块“感恩碑”。珠碧江是一条流淌着血性的河,曾经的风风雨雨流水记得,人民也永远记得。(李林青)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