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搬出穷山沟 跨入“幸福门” 正文

搬出穷山沟 跨入“幸福门”

[知识] 时间:2024-04-29 05:18:2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60次

群山环绕的平利县洛河集镇安置区(7月8日无人机拍摄)。陕西日报记者 肖晓良摄

7月7日,搬出在石泉县池河镇移民搬迁安置示范小区,穷山楼房林立、沟跨环境优雅,幸福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搬出和大城市的穷山居民社区没啥两样。午后,沟跨几个上了年龄的幸福门群众,正坐着小板凳在楼下阴凉处喝茶聊天,搬出一派惬意祥和的穷山景象。

7月7日,在石泉县池河镇移民搬迁安置示范小区居民刘文波家,幸福门大儿子刘明登(左一)正帮弟弟刘明安辅导作业。搬出陕西日报记者 肖晓良摄

39岁的穷山刘文波,就住在这个小区33号楼2单元401室。进入刘文波家,三室两厅、120平方米的房子干净整洁,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客厅里,大儿子刘明登正帮着上小学二年级的弟弟辅导作业,刘文波则忙着倒茶招呼来客。

“这套房子是2016年交房、2017年入住的,我只掏了1万元就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刘文波满脸喜悦地说,“党的好政策让我家住上了新房,过上了好日子。”

搬出大山后,刘文波的生活得到彻底改变。过去,他靠种10多亩地和外出打工过活,一年到头也就挣个万把元。现在,他凭着外出打工时学下的驾驶技术,在县上一家驾校当起教练,月收入五六千元;妻子则通过苏陕扶贫协作前往江苏打工,月收入4500元。两口子的工资加在一起一年超过10万元。

“走路鞋上再也不沾泥巴了!”谈到搬迁后的变化时,刘文波脱口而出。

依山傍水、交通发达的石泉县池河镇西苑社区(7月7日无人机拍摄)。 陕西日报记者 肖晓良摄

刘文波的老家住在石泉县凤凰山上的合一村,海拔高、山路陡,交通非常不便,一出门鞋上便沾满泥巴。“大儿子小时候身体不好,隔三岔五生病。当时要背着儿子走两三个小时山路才能到镇卫生院。哪像现在这么方便,从家到镇卫生院走路不过10分钟。过去大儿子上小学时要走一个半小时山路,而现在小儿子上学七八分钟就到了,真是太方便了。”刘文波兴奋地说,搬下山后,交通便利了、信息灵通了、工作好找了,孩子上学、看病等都更加方便了。

绿意盈盈风光好,李子满枝香满园。距池河镇移民搬迁安置示范小区不远,就是池河镇丰顺香李专业种植合作社。这个合作社2016年从四川引进了香脆李110亩,现在已经发展到410亩,带动76户群众增收,同时也解决了附近搬迁户的务工需求。

7月9日,在镇安县云盖寺镇中小企业孵化园的镇安芯木田科技有限公司,工人正在进行产品测试。据悉,该公司的50多名员工均为移民搬迁群众,员工年人均工资3万元。陕西日报记者 肖晓良摄

搬迁群众“稳得住”,解决就业是关键。记者采访时发现,在陕南,劳务输出仍是山区群众收入的主力,所占比例达60%左右。而无法外出的留守人员,则通过社区工厂和公益性岗位等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在西乡县杨河镇拱桥社区安置点北边的汉中市盛卓制衣厂,43岁的易地扶贫搬迁户谯玉华正在娴熟地踩着缝纫机赶制服装。

谯玉华原先住在山上的杨河镇中雨村,不通路、不通电,住的是两间土坯房。丈夫2008年因脑溢血去世,她和两个孩子艰难度日。2018年,她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花了7500元住上了拱桥社区一套59.39平方米的新房。搬迁后,谯玉华经过3个月的培训成为社区工厂的一名工人,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社区还为她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月收入600元。如今,她年收入3万元左右,日子正逐渐得到改善。

8月5日,在苏陕协作项目——平利县富声电子社区工厂,工人正在制作电子产品。陕西日报记者 袁景智摄

与汉中市盛卓制衣厂一样,平利县洛河集镇安置区的3家社区工厂也是紧张的生产景象。童家乐毛绒玩具有限公司负责人明安军是洛河镇当地人,2000年从部队复员后一直在杭州打工,今年3月他投资30多万元回乡办起这家社区工厂。“工厂现有固定员工23人,除4人外,其他都是社区的搬迁群众,每月支付工资4万多元。”明安军说,为扶持社区工厂发展,镇上规定只要带动15人以上就业,便可免除3年房屋租赁费,公司所产生的水电费县上相关部门也给予报销。有这么好的政策,他一定要好好干,让乡亲们早日走上致富路。

“洛河集镇安置区的这3家社区工厂,共解决了100余人就业,其中搬迁群众70多人。”洛河镇党委书记高魏介绍,全镇共12个村(社区),每个村(社区)至少有1个加工企业,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每户至少有一人实现稳定就业。据悉,平利县共建成83家社区工厂,带动就业6000余人。

移民搬迁,是党和国家为从根本上解决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贫困人口生存与发展问题而实施的一项“挪穷窝”“拔穷根”工程。陕南所在的秦巴山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76个县(区)中陕西一省即占29个,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全集中于此,是多年来陕西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近年来,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方略的持续推进,作为陕西脱贫攻坚主战场的秦巴山区,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的重中之重,立足系统思维,把移民(脱贫)搬迁与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城镇化发展等紧密结合,通过精准搬迁、精确施策和精细管理,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难题。

苍翠的群山绵延起伏,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社区工厂机声不断,“妇儿之家”笑语欢颜;开阔平展的社区广场设施齐全,外墙艳丽的幼儿园让人喜欢……

来到白河县仓上镇裴家社区,一派山清水秀、欣欣向荣的景象。在社区工厂——安康江之南毛绒玩具厂内,仓上镇天宝村搬迁户熊祖娥正和姐妹们赶制毛绒玩具。她原先在山上的天宝农业园区务工,因老人身体不好需要照顾,便在社区工厂上班,可随时回家照看老人。丈夫杨义明在天宝农业园区务工,每天收入180元,他还是村上的生态护林员,每年有5000元的收入。

镇安县云盖寺镇花园小区(7月9日无人机拍摄)。资料照片

“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变工人。”位于大山里的天宝村,山大沟深坡陡,农业发展不足、经济发展滞后,是典型的贫困村。为解决贫困群众生存发展问题,白河县兴达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根据天宝村的自然条件,采取入股和流转的方式,把全村6000多亩山林土地一次性集中流转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并结合陕南避灾扶贫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山下建设了可容纳500户2500人的安置社区,把园区群众全部搬下山集中安置。该公司累计投资1.5亿元,把天宝村从昔日的乱石窝发展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如今,白天在园区上班、晚上回社区居住已成为搬迁群众的常态,天宝村群众生活得越来越体面、日子越过越红火。

    据了解,陕南地区移民搬迁量占到全省的七成。移民搬迁,让贫困群众告别了居住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贫穷落后的深山,政府超前引导群众发展产业、提供就业、鼓励创业,帮助他们加快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加速融入新社区,增强了搬迁群众致富信心,激发起其内生动力。据统计,陕南地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19.78万户66.58万人,加上同期避灾生态搬迁10.66万户36.38万人,5年来,陕南汉中、安康、商洛3市超过100万人挪出“穷窝”,他们正通过努力向着幸福美好新生活阔步迈进。(记者 苏嵘 王永锋)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