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热点 >边关军营“雕刻师” 正文

边关军营“雕刻师”

[热点] 时间:2024-05-07 21:53:5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92次

原标题:边关军营“雕刻师”

周末上午,雕刻师中士李学林走下哨位,边关军营来到创作室,雕刻师拿起刻刀继续他的边关军营雕刻。经过近两天的雕刻师忙碌,他手里的边关军营木雕已大致成型,只需再稍加精修即可。雕刻师

李学林,边关军营是雕刻师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一名普通士官,同时也是边关军营连队的石雕、根雕创作能手。雕刻师和李学林一样,边关军营该旅有不少具有这项才艺的雕刻师人,被官兵称为军营“雕刻师”。边关军营他们就地取材,雕刻师将一节节枯木、一块块石头雕成紧握的拳头、翱翔的雄鹰、驰骋的骏马、挺拔的哨兵……

李学林正在雕刻的胡杨木,是他几天前在巡逻途中捡到的。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不屈服于命运、傲然挺立的胡杨,总是令他震撼不已。李学林说:“作为边防军人就要像胡杨一样扎根大漠、屹立不倒,所以我们给自己取名‘胡杨哨兵’。胡杨木雕所传递出的寓意给我们以鼓舞激励。”

在该旅野马滩边防连有一件特别的木雕——骏马。前些年,连队野外训练返回途中,战士庞明森发现路边有一块枯木。仔细打量,发现它很像一匹跃起的骏马:两只前蹄腾在半空,一股冲劲直奔天际。连队驻地就叫野马滩,庞明森觉得这件“宝贝”与连队有缘。训练归来,经过他一番雕刻后,这件作品被放置在了连队根雕架上。连长倪建鹏说,每当看到这匹“马”,心里就会产生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战士遇到挫折困难、心情低落时,他还会将这匹“马”的寓意讲给他们听。

“这些作品有边防特色,寄托了边关将士们的情感,很受官兵喜欢。”谈起雕刻创作,该旅政治工作部领导感慨。该旅驻扎在大漠戈壁,自然环境艰苦,文化生活相对单一。军营“雕刻师”们就地取材,围绕戍边生活进行创作,不仅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更有效激励官兵安心戍边、建功军营。

如今,每逢新兵下连,老兵都会带他们参观这些木雕、石雕,讲述背后的创作故事。去年新入伍的大学生士兵郝建康说:“这些坚韧的胡杨、久经沧桑的奇石,不仅好看、有趣,更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扎根边防的精神。”

在该旅清河口边防连陈列架上,有一块“祖国”石,引人注目。这是战士王强新兵下连后第一次随队巡逻途中,捡到的一块石头。因为外形很像中国版图,王强就用红五星在石头上标出“北京”“清河口”的位置,又用红线连在一起。王强说,戍守边关,就要永远将祖国放于心中,于是大家将其命名为“祖国”石。

“雕刻师”们说,创作的过程也是自我思考、自我升华的过程。他们一边雕刻,一边思考要表达怎样的精神寓意,因此对大漠边关、对忠诚与奉献的理解更加深刻。因调整改革交流到边防的士官王金龙,刚开始不适应,现在已成为连队执勤能手。他也是连队雕刻创作的主要骨干,最近正和战友们忙着创作迎接新战友的石雕作品。

前段时间,警卫工化连战士库超一直在创作反映志愿军英雄精神的雕刻作品。经过10余天的紧张忙碌,他捧出了一件“打胜仗”的木雕作品,受到战友们一致好评。“创作的确很辛苦,但每当作品成型,看到战友们爱不释手的样子,我就有了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库超笑着说。

近年来,该旅对文化创作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给基层文化骨干营造更好的创作条件,该旅在营连设立了创作室、活动室,并配置刻刀、相机、画笔等创作器材与工具。他们还多次举办基层文化骨干培训,把小有名气的军营“雕刻师”请上讲台、分享经验,并多次邀请地方专家进行培训授课。如今,该旅各连队、哨点都摆放有战士们创作的木雕、石雕、沙画、摄影等作品,营连还定期组织官兵开展“赏根雕、品奇石”文娱活动。一系列举措有效提升了官兵的参与热情,加入文化创作队伍的官兵越来越多。(■沈军华 李洪斌)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