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观察】“黄龙”伏贵地 沙退绿洲来

[知识] 时间:2024-05-04 04:50:0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87次

原标题:【生态观察】“黄龙”伏贵地 沙退绿洲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从卫星云图上看,黄龙青藏高原的生态东南部有一片沙漠化地带,如一条狼舌伸向美丽的观察贵南草原。这片近22.8万公顷的伏贵沙漠化土地(其中沙漠面积达9.47万公顷),上世纪中期以前,地沙每年以5—15米的退绿速度向东南扩展蔓延,每年近200公顷草地耕地被沙漠吞噬,黄龙给境内国道、生态省道、观察龙羊峡水电站的伏贵安全以及周边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威胁,当地人称之为“黄沙头”。地沙

许少海供图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的退绿各族人民,通过持续地实践探索,黄龙历经27年坚持不懈的生态努力,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观察历史性转变,有效保障了黄河上游生态安全。为此,当地政府在黄沙头建造了高原生态教育基地,里面的陈列品,展现出贵南各族干部群众勇于担当、坚韧不拔、军民团结、战天斗地锁“黄龙”的历程。

立“愚公”志,誓让荒漠变绿洲

木格滩位于贵南县境中部,西至龙羊峡库区,北至沙沟河岸,南至茫拉河,东与茫什铎草滩相连,呈长方形,面积1313平方公里,为全县最大的滩地,自古素有“沙洲”之称。半个世纪前这里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僻之地。

“20年前,我坐车经过木格滩沙漠,看到这里的沙漠面积大而且流动速度非常快,几乎要吞没西久公路,我心里就有了来治沙的念头。”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乡的黄生红当时认为,只有让沙漠变绿洲,这里才有未来。

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感受最深。“我们眼看着沙漠越来越大,在我二十几岁的时候,沙漠已经吞掉了不少草地,自家的草场产量和牧草质量一年不如一年,大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困难。”人到中年的完秀村村民尕布多,至今仍对风沙划过皮肤的刺痛记忆犹新。不少家庭背井离乡离开木格滩,没有走的人纷纷立志要让黄沙低头。

1996年,贵南县将黄沙头及木格滩周边治沙造林列入全县沙漠化治理的重点区域和头等大事,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一个人,一把锹、一辆架子车,靠人力和牲口把树苗运到植树点。“哪怕是用双手刨,也要给子孙后代刨出一片绿洲。”此后每年4月,各家都派人去种树,他们先把树苗泡在水里,等发了芽再带到沙漠里种。牧民索南才让说:“还有人自发植树,附近一个村里有位长辈,从那年开始领着全家人栽树,到现在已栽了几十亩。”

对家乡的深切热爱激发了贵南人的“愚公志”。为了取得治沙这场持久战的胜利,不少人把家安到沙漠里。2002年,55岁的茫拉乡下洛哇村村民布加第一个与村委会签订了667公顷荒山绿化承包合同。他拿出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卖掉了汽车、摩托和463只羊,还通过亲朋好友筹资4.5万元。贵南县林业局为他提供了2.5万元补助金,解决杨树苗10万株,柠条种子3000斤,沙蒿种子1000斤,配套网围栏12000米。第二年,布加雇了60多个村民,带领全家在木格滩荒漠中搭起帐篷、支起锅灶,苦干了40余天,完成造林100公顷。20年来,一家八口人以每年近53.3公顷的速度治沙造林,“等我干不动了,就让格日杰接着干!”布加老人指着二儿子充满信心地说。

创新奉献,志为他乡绿意浓

投身木格滩治沙事业的外乡人,也为这片热土无私奉献。

1968年出生的谭明生是河南临颍人,30年前,他刚刚从内蒙古林学院毕业就扎进了黄沙头。1997年开始参与国家攻关课题,并在黄沙头固定半固定沙丘上试验杨柳深栽造林技术,取得成功且获大面积推广,并连续十年进行治沙造林。“干林业的都默默无闻,因为所做的事情,三四十年后才能看到结果”他欣慰地说。

每到4月植树时,谭明生都提前数日带领技术人员来到造林点,开展造林规划、苗木清点、地块划分等工作。他们一起用半生不熟的藏语指导群众在哪栽植,怎样挖坑,怎样培土……至少得在黄沙头住半个多月。

贵南县林业环保局技术员李忠玉参加工作近30年来,用双腿跋山涉水,穿越荆棘,对贵南退耕还林、造林地的地形地貌、立地条件、林种结构、林木长势、套种情况等都了然于胸,被人们誉为退耕还林的“活字典”、“活地图”。他还不厌其烦地给农牧民群众宣传生态政策,在和团队的努力下,全县顺利完成退耕还林3.2万公顷。

2014年,黄生红携家眷再次来到黄沙头,用行动将当年心里的种子变成大树,为木格滩绿化出一把力。他自筹100余万元资金,组织造林队,动员当地群众3000余人,在荒漠之上无偿造林66余公顷,栽植各类苗木16余万株。2018年6月初,又补植补栽杨树插杆2万余株。“黄老板宁愿自己吃土豆,也省下钱来做绿化……”被贵南人誉为“植树大王”的黄生红把木格滩的绿意化作了他生命里最深厚的底色。

薪火相传,建设更美绿色家园

治理木格滩沙漠的历史,也是几代人求索创新、攻坚克难的奋斗史。据统计,自1996年起,第一年造林33.3公顷,成活率不到40%;第二年再造66.6公顷,成活率不到50%。县林业局选派技术人员反复实验,成功掌握了高寒地区“杨树深栽”的技术。并因地制宜,引进树种改良传统育苗法、种植方法,树苗成活率达80%以上。采取“乔、灌、草结合,封、造、管并举”的治理措施,在沙化区大力实施人工造林、禁牧封育、设置沙障等工程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2005年,全县干部群众通过早春的黄沙头大会战,连续大干半个月,在130多公顷的荒地上种植杨树、柳树和黑刺等,三个月后成活率达90%以上。一棵棵树木筑起了木格滩阻风沙、涵水源的“绿色长城”。如今,人们来到这里就会看到迎风坡上1.5×1.5米的半隐蔽式草方格,格中长着柠条和沙蒿,昔日的黄沙已被郁郁葱葱的植物覆盖,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之景。

27年后的今天,木格滩周边黄沙头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996的2.6%提高到19.24%,累计投资14.5亿元,治理沙化面积达13万公顷,2.6万余公顷沙漠得到有效治理。全县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逐步向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迈进,防沙治沙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动植物资源逐渐丰富,现有维管束植物32科71属135种,其中包括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2种,野生脊椎动物36科83种,珍稀物种占总物种数的24.1%。

森多镇完秀村的多杰加成为了一名黄沙头的护林员,每天早出晚归,守护管辖区内的生态安全。“沙漠里的树,都是长辈带我们种出来的,像孩子一样宝贝。”16年里他和同事们如“林海的眼睛”一样看护林区,至今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

贵南县防沙治沙纪念馆讲解员李晓敏也以讲述的方式,拿起了守护木格滩生态的接力棒,传播当地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故事。

很多当年搬走的人重归故里,通过生态畜牧业、乡村旅游业等绿色发展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许少海 咸文静 赵睿)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