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明明:如何看待下半年融资修复的节奏

[娱乐] 时间:2024-04-18 17:43:2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54次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中信奏权威,明明专业,待下的节及时,半年全面,融资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修复

  文丨明明FICC研究团队

  考虑到当前经济修复仍然面临压力,中信奏企业信贷需求相对较为疲弱,明明预计短期内金融数据难有大幅反弹。待下的节但是半年伴随后续稳经济政策措施逐步落地,广义财政、融资结构性货币工具、修复产业政策等协同发力,中信奏信贷投放改善和社融增速回升料都将逐步兑现。明明我们预计,待下的节社融同比增速在三季度将低位震荡,四季度有望明显反弹。

  6月信贷数据可能弱于去年同期。6月末票据利率再度明显下滑,半年期国股银票转贴最低降至1.40%,票据转帖利率与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利差扩大,反映当前信贷景气度依然较弱。3月以来,国股行与城农商行的票据直贴利差明显压缩,反映出信贷投放进程的分化加大,中小银行面临更大的信贷投放压力。我们预计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可能依然低于去年同期,去年6月社融口径下新增人民币贷款3.05万亿元,预计本月在2.5万亿元附近;结构上预计零售贷款新增额提振有限,企业中长贷对信贷的支撑力度或将边际下滑,票据融资占比可能有所提升。

  短期内融资需求修复仍存阻力。① 6月PMI数据中产成品库存指数回落,部分周期性行业主动去库;但是,当前的低库存仍然是结构性的,并不必然意味着整个工业库存周期的反转,预计对应融资需求也难以快速提振。②5月经济数据显示,生产端较4月有小幅改善,但需求端依旧偏软,经济运行状况弱于一季度;剔除基数效应后,经济复苏进入阶段性的瓶颈期,复苏斜率有所放缓。③二季度贷款需求指数再度下滑,企业对于经营预期仍存担忧,主动扩产经营的意愿不强,导致融资需求走弱。

  政策多管齐下,有望推动信用环境修复:货币政策仍有宽松空间,三季度或将降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扩容增新、政策性金融工具发力也将是可能的方向。各类产业政策料将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入手扩大需求,侧面抬升居民和企业的融资意愿。地方债的发行或将在三季度提速,提振社会融资规模,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信用展望与债市策略:当前稳增长的政策部署已经展开,但“宽信用”的兑现仍需继续观察,融资修复节奏依然不稳定,预计社融同比增速将在三季度围绕9.2%低位震荡,大幅反弹仍需等待至四季度,全年社融同比增速可能落于9.5-9.8%区间内。对于债市而言,短期内基本面角度尚不支持长债利率中枢快速回升,但政策预期扰动或导致长债利率面临波动格局;进入四季度后,随着政策的蓄能逐步释放,经济动能可能明显反弹,利率或将有所回升,届时需警惕调整压力。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及预期;经济复苏节奏与预期不符;融资需求改善情况与预期不符。

  6月信贷数据可能弱于去年同期

  6月末票据利率再度明显下滑,半年期国股银票转贴最低降至1.40%,票据转帖利率与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利差扩大,反映当前信贷景气度依然较弱。6月最后几个交易日,票据转贴利率再度快速下滑,半年期国股票据转贴利率在上中旬平均为1.89%,然而29日快速下跌至1.40%,最后三个交易日平均利率为1.45%,较中上旬均值下滑了44bps。此外,票据转贴与6M期同业存单利差也持续位于高位。考虑到票据具有资金、信贷的“双重属性”,票据利率变化背后映射出月内信贷需求较弱的问题,导致银行不得不通过票据冲量。我们预计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可能依然低于去年同期,去年6月社融口径下新增人民币贷款3.05万亿元,预计本月在2.5万亿元附近;结构上预计零售贷款新增额提振有限,企业中长贷对信贷的支撑力度或将边际下滑,票据融资占比可能有所提升。

  3月以来,国股行与城农商行的票据直贴利差明显压缩,反映出信贷投放进程的分化加大,中小银行面临更大的信贷投放压力。在票据利率整体下行的阶段,我们注意到城商行的票据直贴利率下行幅度更大,与国股行直贴利率的利差从20bps收缩至13bps,说明目前信贷投放主体中,国股大行依然是主力军,而城农商行面临的压力更大,一些地方中小实体的融资需求更加疲弱。

  短期内融资需求修复仍存阻力

  6月PMI数据中产成品库存指数回落,部分周期性行业主动去库;但是,当前的低库存仍然是结构性的,并不必然意味着整个工业库存周期的反转,对应融资需求也难以快速提振。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比上月下降0.2pct,低于临界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2%,比上月下降1.3pcts,高于临界点。产成品库存指数显著偏低或有明显下降的主要是钢铁和化工行业,其他不少行业的库存指数相对平稳或有一定上行,不同行业所处的库存周期位置并不完全一样。因此,这一边际变化并不意味着工业库存已经下调到周期底部,5月的PMI产成品库存指数还处在历史92.4%的分位,6月PMI仅仅是一个边际信号,去库存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对应融资需求料也难以快速提振。

  5月经济数据显示,生产端较4月有小幅改善,但需求端依旧偏软,经济运行状况弱于一季度;剔除基数效应后,经济复苏进入阶段性的瓶颈期,复苏斜率有所放缓。消费方面,商品零售表现依然偏弱;基建投资增速有所回升,但高基数下今年下半年基建投资的持续性需要增量政策支撑,否则不排除基建投资增速下行的可能;5月房地产行业的销售额和竣工情况有一定好转,但主要源于去年同期低基数的影响,仍未出现实质性回暖,5月地产投资的情况与4月份相比变化不大,企业信心依然偏弱;在工业企业利润下行的背景下,制造业投资增速受到一定制约,短期内存在进一步放缓的可能性。

  二季度贷款需求指数再度下滑,企业对于经营预期仍存担忧,主动扩产经营的意愿不强,导致融资需求走弱。根据央行的调查统计,二季度企业贷款需求指数由一季度78.4下滑至62.2;分类型来看,大型和中型企业大约下滑10个点,小型企业则下滑了12个点。当前经济需求端景气度仍待提振,企业对未来预期仍存顾虑,同时4月以来地产、基建投资增速下移,叠加二季度信贷项目面临储备不足问题,都会导致企业贷款需求走弱。

  政策多管齐下,有望推动信用环境修复

  当前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政策加码稳增长已毫无悬念,6月MLF降息10bps,LPR报价时隔9个月跟随下调,然而我们认为这只是政策组合发力的起步阶段;针对经济形势新变化,6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围绕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四个方面,研究、提出了一批政策措施。目前来看,我国的政策工具箱内依然有许多可供选择的举措:

  货币政策仍有宽松空间,三季度或将降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扩容增新、政策性金融工具发力也将是可能的方向。 降准操作已经成为央行弥补中长期流动性缺口、提供低成本资金的常规手段。展望全年,预计信贷增长将进一步消耗银行体系超储,降准仍然存在空间,考虑到MLF到期高峰将至,降准或有望在三季度落地。当下,经济已进入修复阶段,且修复过程中结构性问题有所凸显,在此背景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定向支持作用更显重要。6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发挥精准滴灌作用,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经济内生动力恢复。后续结构性货币工具仍有望扩容增新,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此外,政策性金融工具具有典型的逆周期特征,上半年在经济复苏较快时力度有所减弱,如果下半年出现经济动能下降、经济复苏不及预期的情况,预计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准财政工具将有望再度重启扩张,以替代财政发力。

  预计各类产业政策将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入手扩大需求,侧面抬升居民和企业的融资意愿。消费方面,从近期各部委下发的文件来看,或许会通过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充电桩建设以及发放消费券等途径来提振需求。此外,考虑到收入是消费的基础,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也是未来可能的政策方向。投资方面,或将继续通过推动能源、水利、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地方债发行或将在三季度提速,提振社会融资规模,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从发行进度来看,上半年新增地方专项债已经累计发行2.24万亿,占全年计划发行额度的58.9%,进度不及2022年同期,和2020年同期基本持平。新增地方一般债累计发行4200亿元,占全年计划发行额度的58.7%,进度和2020年、2021年同期大体持平。截止6月末,还剩余1.16万亿元新增专项债额度,近3000亿元新增一般债额度。从部分省区市公布的2023年7月或三季度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计划来看,融资开始逐步提速,叠加7月地方债到期规模相对较低,可能对社融整体有所支撑。财政资金的运用也将助力经济稳步改善。

  信用展望与债市策略

  当前稳增长的政策部署已经展开,但“宽信用”的兑现仍需继续观察,融资修复节奏依然不稳定,预计社融同比增速的显著回升还需等待至四季度。考虑到当前经济修复仍然面临压力,企业信贷需求较为疲弱,预计短期内金融数据难有大幅反弹。但是伴随后续一批稳经济政策措施落地,广义财政、结构性货币工具、产业政策等协同发力,信贷投放改善和社融增速回升都将逐步兑现。我们预计,社融同比增速将在三季度围绕9.2%低位震荡,大幅反弹仍需等待至四季度,全年社融同比增速可能落于9.5%-9.8%区间内。

  短期基本面角度尚不支持长债利率中枢快速回升,但政策预期扰动或导致长债利率面临波动格局;进入四季度后随着经济动能明显反弹,利率或将有所回升。下半年融资需求和经济内生动能或会暂时经历磨底的阶段,短期内利率大幅回升的风险不大,甚至可能受货币宽松刺激而进一步下滑;不过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发力情况以及投资者对政策的预期,有可能给市场带来一定的扰动。随着政策的蓄能逐步释放,经济内生动能或在四季度触底回升,债券市场对经济基本面的预期或将反转,进而推升利率水平,届时需警惕调整压力。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及预期;经济复苏节奏与预期不符;融资需求改善情况与预期不符。

  资金面市场回顾

  2023年7月4日,银存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全面下行,隔夜、7天、14天、21天和1个月分别变动了-36.51bps、-43.11bps、-41.77bps、-20.69bps和-36.97bps至1.04%、1.75%、1.80%、1.80%和1.88%。国债到期收益率大体上行,1年、3年、5年、10年分别变动-0.99bp、1.36bps、1.03bps、0.75bp至1.8326%、2.2460%、2.4436%、2.6477%。上证综指上升0.04%至3245.35,深证成指上升0.35%至11130.30,创业板指数上升0.20%至2,232.75。

  央行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3年7月4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0亿元逆回购操作。当日央行公开市场开展2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当日有2190亿元逆回购,实现流动性净投放2170亿元。

  【流动性动态监测】我们对市场流动性情况进行跟踪,观测2017年开年来至今流动性的“投与收”。增量方面,我们根据逆回购、SLF、MLF等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国库现金定存等规模计算总投放量;减量方面,我们根据2020年12月对比2016年12月M0累计增加16010.66亿元,外汇占款累计下降8117.16亿元、财政存款累计增加9868.66亿元,粗略估计通过居民取现、外占下降和税收流失的流动性,并考虑公开市场操作到期情况,计算每日流动性减少总量。同时,我们对公开市场操作到期情况进行监控。

  主要宽基指数:上证指数(0.04%),深证成指(0.35%),创业板指(0.20%),中证转债(-0.02%)。转债市场个券涨少跌多。中信一级行业中,汽车(3.05%)、电子(2.03%)、综合金融(1.00%)涨幅较大;房地产(-1.21%)、银行(-0.93%)、电力及公用事业(-0.66%)跌幅较大。A股成交额约9309.61亿元,转债成交额约775.52亿元。

  联创转债(20.00%,转债余额2.99亿元)、瑞鹄转债(8.34%,转债余额4.39亿元)、华锋转债(8.09%,转债余额2.02亿元)、伯特转债(7.59%,转债余额7.81亿元)、新致转债(5.66%,转债余额4.84亿元)涨幅居前;英联转债(-9.99%,转债余额1.52亿元)、超达转债(-6.43%,转债余额4.69亿元)、永鼎转债(-4.63%,转债余额2.60亿元)、新港转债(-4.48%,转债余额3.69亿元)、顺博转债(-3.51%,转债余额8.30亿元)、跌幅居前。

  上周转债市场跟随正股市场呈现震荡行情,转债市场成交额有所企稳。

  需求不足仍是制约当前经济复苏斜率的关键,但另一方面部分行业产成品存货增速已经达到或接近历史底部,“降价去库”有望进入尾声。近期市场重点关注半年报业绩成色和政治局会议政策预期。在弱复苏背景下,建议关注板块情绪低位、转债价格合理、具有业绩驱动的方向和个券,兼顾自下而上的主题博弈,抓住主线是关键。近期重点可以关注几条主线:一是盈利叠加估值修复背景下的公用事业板块;二是高端制造相关方向,围绕政策推动和业绩兑现预期,建议关注半导体、汽车零部件、机器人以及家电等;三是成长类的标的,围绕新材料、创新药等方向;四是市场主题交易重燃,可以再次关注中特估等相关方向。

  经历过短暂调整后转债市场在上周有所回暖,特别后半周持续修复。转债市场估值水平的确成为当前制约市场进一步突破的关键因素,转债估值在上周小幅收缩。但从绝对水平而言,转债市场估值仍处于年内较高水平,投资者的情绪依旧火热,只是个券层面在估值扰动下分化有所加大。短期我们提示参与者需要密切关注赎回条款的扰动、股东持有转债比例的变化和节奏,不同标的所处的阶段不同面临的压力也各有不同,次新券相对而言具有更加简单的影响因素值得重点把握,存量标的则需要一一区分,总体上我们建议以平衡型和弹性标的为目标,把握更加高效的持仓效率。从正股角度而言,当前市场的主线逐步明朗,建议把握高景气方向的成长标的,例如汽车零部件、半导体、机器人等,同时稳健配置公用事业行业。我们再次重申,结合当前市场估值水平来看,目前市场板块的机会相对集中可能并不如上半年如此广泛,需要有所聚焦。

  稳健弹性组合建议关注:中银转债、豪能转债、润建转债、巨星转债、海澜转债、宙邦转债、高测转债、淳中转债、川投转债。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凌辰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